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徐霞客游记 滇游日记7 游历丽江

(2016-11-28 09:41:27)

滇游日记七(1)

【题解】

《滇游日记七》是徐霞客旅游云南西北部的游记续篇。

崇祯十二年(1639)二月的最初十天,徐霞客在丽江受到木增的盛情款待,设宴大肴八十品,馈赠奇点酒果,让他游象鼻水,到木家院欣赏巨山茶。这段时间,他为木增的《云薖淡墨》集整理编校,为《山中逸趣》集写跋,为木增的儿子写范文、评文章,又为木增推荐名士,圆满完成了一位中原文化使者和木氏家塾名师的任务,为发展边疆民族地区的文化连宵篝灯,丙夜始寝,不辞辛劳。《徐霞客游记》的有关篇章,真实记录了明末丽江纳西族聚居区的气候、风光、物产、生活、礼仪和民族关系。

二月十一日,徐霞客离开丽江南下,途经鹤庆,游青玄洞,并考察了鹤庆的龙潭群。再往西经汝南哨、山塍塘,十四日抵剑川州。徐霞客在剑川遍游金华山上的土主庙、天王石、玉皇阁、三清阁、玉虚亭、崖门诸胜;勇攀莽歇岭,观玉皇阁及山顶摩崖;以后又游石宝山的宝相寺。十八日抵浪穹县(今洱源县),在何巢阿的精心安排下,徐霞客泛舟茈碧湖,考察九气台温泉,游佛光寨,尽湖山之胜。

己卯二月初一日(2) 木公命大把事以家集黑香白镪十两来馈(3)。下午,设宴解脱林东堂,下藉以松毛,以楚雄诸生许姓者陪宴,仍侑以杯缎(4)银杯二只,绿绉纱一匹。大肴八十品,罗列甚遥,不能辨其孰为异味也。抵暮乃散。复以卓席馈许生,为分犒诸役(5)

【注释】

(1)《滇游日记七》:在乾隆刻本第七册下。

(2)己卯:崇祯十二年,公元1639年。

(3)白镪(qiǎnɡ):白银的别称。

(4)(yòu):酬报。

(5)复以卓席馈许生,为分犒诸役:原脱此十二字,据徐本补。 说明: 00082.jpg

【译文】

己卯年(崇祯十二年,1639)二月初一日 木公命令大把事拿来家中收集的黑香、白银十两馈赠给我。下午,在解脱林东堂设宴,地下垫着松毛,让楚雄府姓许的书生陪宴,并用银杯绸缎作为酬报。银杯两只,绿色绉纱一匹。八十种大菜,陈列的很远,不能分辨出哪些菜是奇珍异味了。到天黑宴席才散。又把一桌宴席馈赠给姓许的书生,为了分别犒劳众差役。

初二日 入其所栖林南净室,相迎设座如前。既别,仍还解脱林。昨陪宴许君来,以白镪易所侑绿绉纱去。下午,又命大把事来,求作所辑《云薖淡墨》序(1)

【注释】

(1)(kē):空。《云薖淡墨》,共六卷,木增撰。《四库全书总目》子部杂家类有存目,并载:增好读书,多与文士往还,是书盖其随笔摘抄之本,大抵直录诸书原文,无所阐发,又多参以释典道藏之语,未免糅杂失伦,特以其出自蛮陬,故当时颇传之云。但据注者最近研究,此处书名《云薖淡墨》误,霞客所写应为《山中逸趣》跋。详拙文《徐霞客〈山中逸趣跋〉的发现》。说明: 00082.jpg

【译文】

初二日 进入木公居住的解脱林南静室,木公相迎设座和前次一样。辞别之后,仍然返回解脱林。昨天陪宴的许君前来,用白银把酬报我的绿色绉纱换走。下午,又命令大把事来,请我为他编纂的《云薖淡墨》作序。

初三日 余以叙稿送进,复令大把事来谢。所馈酒果,有白葡萄、龙眼、荔枝诸贵品,酥饼、油线、细若发丝,中缠松子肉为片,甚松脆。发糖白糖为丝(1),细过于发,千条万缕,合揉为一,以细面拌之,合而不腻。诸奇点。

【注释】

(1)发糖:应即丝窝糖,近年一些农村还有生产。用燕麦制的马尾松糖,也是发糖。说明: 00082.jpg

【译文】

初三日 我把序言的稿子送进去,又命令大把事前来致谢。馈赠的酒果,有白葡萄、龙眼、荔枝等珍贵的果品,还有酥饼、油线、细如头发丝,中间缠着松子肉做成片状,非常松脆。发糖白糖制成丝,细得超过头发丝,千条万缕,揉和在一起,用细面粉拌进去,拌合后才不腻。各种奇特的点心。

初四日 有鸡足僧以省中录就《云薖淡墨》缴纳木公。木公即令大把事传示,求为较政(1)。其所书洪武体虽甚整,而讹字极多,既舛落无序,而重叠颠倒者亦甚。余略为标正,且言是书宜分门编类,庶无错出之病。晚乃以其书缴入。

【注释】

(1)较政:通校正说明: 00082.jpg

【译文】

初四日 有鸡足山的僧人把在省城中抄录好的《云薖淡墨》送交给木公。木公立即命令大把事送来给我看,请我为书校正。书中所写的洪武字体虽然十分工整,但错字极多,既错落无序,而重叠颠倒也很严重。我略微加以订正,并且建议此书应该分门别类编排,这样或许才不会有错误重出的毛病。晚上才把这本书交进去。

初五日 复令大把事来致谢。言明日有祭丁之举(1),不得留此盘桓,特令大把事一人听候。求再停数日,烦将《淡墨》分门标类,如余前所言。余从之。以书入谢,且求往忠甸(2),观所铸三丈六铜像。既午,木公去,以书答余,言忠甸皆古宗(3),路多盗,不可行。盖大把事从中沮之(4),恐觇其境也(5)。是日,传致油酥面饼,甚巨而多,一日不能尽一枚也。

【注释】

(1)祭丁:古代风俗,于仲春、仲秋的上丁日,祭奠先圣先师,称为祭丁。

(2)忠甸:即今香格里拉县,为迪庆藏族自治州首府。下句所称三丈六铜像,系明代中甸纳帕海西北山上衮钦寺内之强巴佛像,清初该像毁于教派之争。

(3)古宗:明代以来,称云南境内的藏族为古宗。

(4)(jǔ):阻止。

(5)(chān):窥看。 说明: 00082.jpg

【译文】

初五日 再次命令大把事前来致谢。说明天有祭祀至圣先师的活动,不能长期滞留于此地。特地命令一个大把事前来听候吩咐。请我再停留几天,麻烦将《云薖淡墨》分门标类,如我前一天所说的。我同意了这件事。写信去向木公致谢,并请求去忠甸,观看那里铸造的三丈六尺高的铜像。午后,木公离去,写信答复我,说忠甸都是藏族,路上强盗很多,不能前去。大概是大把事从中阻扰,害怕窥探他们的辖境。这一天,送来油酥面饼,很大而且很多,一天吃不完一个。

初六日 余留解脱林校书。木公虽去,犹时遣人馈酒果。有生鸡大如鹅,通体皆油,色黄而体圆,盖肥之极也。余爱之,命顾仆腌为腊鸡。说明: 00082.jpg

【译文】

初六日 我留在解脱林校书。木公虽然离开了,还不时派人送来酒果。有像鹅一样大的活鸡,全身都是油,色黄而体圆,肥到了极点。我喜欢这种鸡,让顾仆腌制成腊鸡。

解脱林倚白沙坞西界之山。其山乃雪山之南,十和后山之北,连拥与东界翠屏、象眠诸山,夹白沙为黄峰后坞者也。寺当山半,东向,以翠屏为案,乃丽江之首刹,即玉龙寺之在雪山者(1),不及也。寺门庑阶级皆极整(2),而中殿不宏,佛像亦不高巨,然崇饰庄严,壁宇清洁,皆他处所无。正殿之后,层台高拱,上建法云阁,八角层甍,极其宏丽,内置万历时所赐《藏经》焉。阁前有两庑,余寓南庑中。两庑之外,南有圆殿,以茅为顶,而中实砖盘。佛像乃白石刻成者,甚古而精致。中止一像,而无旁列,甚得清净之意。其前即斋堂香积也。北亦有圆阁一座,而上启层窗,阁前有楼三楹,雕窗文槅(3),俱饰以金碧,乃木公燕憩之处,扃而不开。其前即设宴之所也。其净室在寺右上坡,门亦东向,有堂三重,皆不甚宏敞,四面环垣仅及肩,然乔松连幄,颇饶烟霞之气。闻由此而上,有拱寿台、狮子崖,以迫于校雠,俱不及登。

【注释】

(1)玉龙寺:在今玉峰寺处,位于白沙北面的玉龙村后。至今还有明代茶花一株,枝叶盘错成凉棚,花繁叶茂,生长良好。

(2)(wǔ):殿阁周围的廊屋。

(3)(ɡé):房屋的隔板。 说明: 00082.jpg

【译文】

解脱林紧靠白沙坞西部的山。这座山在雪山的南面,十和后山的北面,与东面一列翠屏山、象眠山等山相连围抱着,与白沙相夹成为黄峰后面的山坞的地方了。寺院位于半山腰,面向东,以翠屏山作为案山,是丽江府数第一的寺院,就是在雪山上的玉龙寺,也赶不上。寺院的山门、廊庑、台阶都极为工整,而中间的大殿不宏伟,佛像也不高大,然而崇敬粉饰得十分庄严,墙壁屋宇清洁,都是其他地方所没有的。正殿的后方,层层高台拱立,上面建了法云阁,八角形的屋脊层层叠累,极其宏伟壮丽,里面存放着万历时期(1573—1619)朝廷赐给的大藏经。法云阁前两边有廊庑,我住在南面的廊庑中。两边的廊庑之外,南边有个圆形佛殿,用茅草盖顶,可中间用砖环绕砌实。佛像是用白色石头雕刻成的,非常古朴而精致。殿中只有一尊佛像,而两旁没有排列其他雕像,很有清净的意境。殿前就是寺中吃斋的饭堂和厨房。北边也有一座圆形的阁子,上面开有一层窗子,阁前有座三开间的楼房,雕刻着花纹的花窗和格子门,都用黄金碧玉来装饰,是木公休息的处所,门关着没打开。楼前就是设宴的场所了。寺院的静室在寺右上方的坡上,门也是向东,有三层堂屋,都不怎么宽敞宏伟,四面环绕的墙仅到肩头处,然而高大的松树连为一片,很是富有烟霞之气。听说从此处上走,有拱寿台、狮子崖,因为忙于校书,都来不及上登。

初六、初七日 连校类分标,分其门为八(1)。以大把事候久,余心不安,乃连宵篝灯,丙夜始寝。是晚既毕,仍作书付大把事,言校核已完,闻有古冈之胜(2),不识导使一游否?古冈者,一名说明: 00086.jpg 说明: 00090.jpg ,在郡东北十余日程,其山有数洞中透,内贮四池,池水各占一色,皆澄澈异常,自生光彩。池上有三峰中峙,独凝雪莹白,此间雪山所不及也(3)。木公屡欲一至其地,诸大把事言不可至,力尼之,数年乃得至,图其形以归。今在解脱林后轩之壁,北与法云阁相对,余按图知之。且询之主僧纯一,言其处真修者甚多,各住一洞,能绝粒休粮,其为首者有神异,手能握石成粉,足能顿坡成洼,年甚少而前知。木公未至时,皆先与诸土人言,有贵人至,土人愈信而敬之。故余神往而思一至也。

【注释】

(1)分其门为八:木增《云薖淡墨》有两种版本。一为《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所载,六卷,当时有浙江吴玉墀家藏本。一为上海图书馆藏,八卷,今影印收入《四库存目丛书》和《续修四库全书》。八卷本正是徐霞客为之重为编订者,闪仲俨作序事亦见《滇游日记十》和《滇游日记十一》。《云薖淡墨》今云南省图书馆有藏本,但仅存卷三至卷六,共四册。

(2)古冈:又作牯冈,应即贡嘎,为今稻城县南部的贡嘎日俄,三座雪峰耸峙,主峰高6032米。 说明: 00086.jpg 说明: 00094.jpg 应即水洛,纳西语意为盛产铁矿的山谷,今木里县西部有水洛河、水洛乡。池上有三峰者应即泸沽湖。《寰宇通志》永宁府载:泸沽湖,在府城东三十里,周回三百里,中有三岛。今名同,湖是腰子形,由草海和亮海组成。草海在东北,约万亩,水浅;亮海约九万余亩,水质极佳。湖面平均海拔2700米,周围群山环抱,绿林如海。古冈、 说明: 00086.jpg 说明: 00094.jpg 、泸沽湖所在跨今稻城、木里、盐源、宁蒗诸县境。在滇川界上连成一片,为风景胜地。

(3)池上三句:此池应即泸沽湖。《寰宇通志》永宁府:泸沽湖,在府城东三十里,周回三百里,中有三岛。今名同,在云南、四川两省界上,湖呈腰子形,由草海和亮海构成,草海在东北,约万亩,水浅;亮海约九万余亩。湖面平均海拔2700米,湖上现有七个小岛。湖周围群山环抱,绿林如海,风景甚佳。 说明: 00082.jpg

【译文】

初六、初七日 连日校对、分类、标目,全书分为八个门类。由于大把事等候的时间太久,我心里不安,就连夜点灯苦战,三更天才睡下。这天晚上完事后,就写信交给大把事,信中讲,书的校对核定已经完成,听说有处古冈的胜景,不知能否派人引导我去游一次?古冈这地方,另一个名字叫说明: 00098.jpg 说明: 00238.jpg ,在府城东北十多天路程的地方,那里的山有几个中间穿透的山洞,洞内贮有四池水,池中的水各有一种颜色,都异常澄澈,自然生出光彩。水池上有三座山峰耸峙在中间,凝结的冰雪特别晶莹洁白,是这一带的雪山赶不上的。木公多次想去一次那个地方,诸位大把事说不能去,竭力阻止,几年后才得以到那里,画了古冈的地形图归来。地图如今在解脱林后轩廊的墙壁上,北面和法云阁相对,我根据地图知道这个地方。并且向主持僧人纯一打听过这地方,纯一说那里真正修行的人很多,各人住一个山洞,能绝食断粮,那为首的,有神异之处,手能把石头握成粉末,脚能把山坡踩成洼地,年纪很轻却能知道未来的事。木公还没来到时,都事先和许多当地人说,有贵人要来,当地人愈加相信和崇敬他。所以我十分神往,想去一次。

初八日 昧爽,大把事赍册书驰去,余迟迟起。饭而天雨霏霏。纯一馈以古磁杯、薄铜鼎,并芽茶为烹瀹之具。备马,别而下山。稍北,遂折而东下,甚峻,二里至其麓。路北有涧,自雪山东南下,随之东半里,有木桥。渡涧西北逾山为忠甸道;余从桥南东行,半里,转而东,是为崖脚院,倚山东向。其处居庐连络,中多板屋茅房。有瓦室者,皆头目之居,屋角俱标小旗二面,风吹翩翩,摇漾于天桃素李之间。宿雨含红,朝烟带绿,独骑穿林,风雨凄然,反成其胜。院东南有洼地在村庐间,中涸无水,尚有亭台堤柳之形,乃旧之海子环为园亭者,今成废壑矣。又南二里,有枯涧嵌地甚深,乃雪山东南之溪,南注中海者。今引其水东行坞脊,无涓滴下流涧中,仅石梁跨其上。度梁之东,即南随引水行,四里,望十和村落在西,甚盛。其南为中海,望之东南行,其大道直北而去者,白沙道也。南四里,有枯涧东西横坞中,小石梁南跨之。说明: 00082.jpg

【译文】

初八日 黎明,大把事带着书册疾驰而去,我迟迟才起床。饭后天气雨势霏霏。纯一拿古瓷杯、薄铜鼎以及芽茶赠送给我,作为烧水烹茶的器具。备好马,和纯一告别后下山。稍向北,就转向东下走,十分陡峻,二里来到山麓。路北有条山涧,从雪山上往东南下流,顺着山涧往东行半里,有座木桥。渡过山涧向西北翻山走是去忠甸的路;我从桥南往东行,半里,转向东,这是崖脚院,靠着山,面向东。此处居民房屋连接不断,其中大多是木板房和茅草房。有瓦房的地方,都是头目的家,屋角都插着两面小旗子,风吹得翩翩舞动,摇晃飘动在妖艳的桃花和素淡的李花之间。红花含着夜间的雨滴,清晨的炊烟围绕着一片翠绿,独自骑马穿过树林,风雨凄凉,反而成为一种优美的景致。崖脚院东南有洼地在村居房屋之间,洼地中干涸无水,还留有亭台堤柳的形迹,是昔日环绕着海子建为园林亭台的地方,今天成为废弃的壑谷了。又往南行二里,有条干枯的山涧嵌入地下很深,是雪山东南的溪流,往南流入中海的河道。今天把雪山的水引向东流经山脊下的山坞,没有一滴水下流到山涧中,仅有石桥横跨在山涧上。过到桥的东边,就向南顺着引流来水前行,四里,望见十和村在西边,十分兴盛。村南是中海,望着中海往东南行,那大路一直向北而去的,是去白沙的路。往南行四里,有条干枯的山涧呈东西向横在山坞中,小石桥向南跨过山涧。

又东五里,东瞻象眠山已近(1)。通事向许导观象鼻水(2),至是乃东南行田间,二里,抵山下。水从坎下穴中西出,穴小而不一,遂溢为大溪,折而南去。二里,析为二道,一沿象眠而南,一由坞中倒峡;过小石桥,又析为二,夹路东西行。五里,至黄峰山北,所引之水,一道分流山后而去,一道东随黄峰而南。始知黄峰之脉,自象鼻水北坡垂坞中南下,至此结为小峰,当坞之口,东界象眠山亦至此南尽,西界山自中海西南环绕而北,接十和后山。南复横开东西大坞,南龙大脊,自西而东列案于前,其上乌龙峰,独耸文笔于西南,木家院南峰,回峙雄关于巽位(3)。众大之中,以小者为主,所以黄峰为木氏开千代之绪也。从黄峰左腋南上西转,又一里,出其南,则府治东向临溪而峙,象鼻之水环其前,黄峰拥其后。闻其内楼阁极盛,多僭制,故不于此见客云。

【注释】

(1)象眠山:即今丽江古城北郊的象山。象山脚下的水源有清溪和黑龙潭,清溪泉群在黑龙潭上游,距丽江城中心三公里,近年建清溪水库。黑龙潭明末尚无,清乾隆二年(1737)辟为潭,建龙王庙,被清廷敇封龙神,因称黑龙潭。

(2)象鼻水:今名黑龙潭,为丽江著名风景区,现有五凤楼、得月楼和丽江文化馆。黑龙潭又称玉泉,泉水通过丽江城内,称为玉河,分为若干明渠,清流伴街,纵横交错,形成丽江城独特的秀丽景色。

(3)(xùn)位:巽为八卦之一,以八卦定方位,巽位为东南方。 说明: 00082.jpg

【译文】

又向东五里,往东远望象眠山已经很近。通事之前答应带我去看象鼻水,到这时就向东南行走在田间,二里,到达山下。水从高坎下的洞穴中往西流出来,洞小而且不止一个,水溢出来于是成为大溪,折向南流去。二里,大溪分为两条支流,一条沿着象鼻山往南流,一条流经山坞中倒流进峡谷;走过小石桥,又分为两条水流,夹在道路东西两边流淌。五里,来到黄峰山的北面,所引流的水,一条分流到山后流去,一条向东沿着黄峰往南流。才知道黄峰的山脉,从象鼻水北面的山坡下垂到山坞中往南下延,延到这里盘结为小山峰,挡在山坞口,东面的象眠山也延到此地而到了南面的尽头,西面一列山自中海西南往北环绕,连接十和村的后山。南面又横向展开一个东西向的大山坞,南面的山脉主脊,自西往东排列在前方成为案山,主脊上的乌龙峰,在西南方单独耸立为文笔峰,木家院的南峰,如险要的关口样环绕耸峙于东南方。众多的大山之中,以小山为主,所以黄峰成为木氏家族开创千秋万代事业的根基。从黄峰左侧向南上走转向西,又行一里,出到山峰南面,就见府衙向东面临溪流矗立着,象鼻水流来的水环绕在府衙前方,黄峰围护在府衙后方。听说府衙内的楼阁极为华丽,多有僭越制度的地方,故而不在这里会见客人。

先是未及黄峰三里,有把事持书,挈一人荷酒献胙(1),冲雨而至,以余尚未离解脱也。与之同过府治前,度玉河桥,又东半里,仍税驾于通事小楼。读木公书,乃求余乞黄石斋叙文,并索余书,将令人往省邀吴方生者。先是木公与余面论天下人物,余谓:至人惟一石斋。其字画为馆阁第一,文章为国朝第一,人品为海宇第一,其学问直接周、孔,为古今第一。然其人不易见,亦不易求。因问:可以亲炙者(2),如陈、董之后,尚有人乎?余谓:人品甚难。陈、董芳躅,后来亦未见其继,即有之,岂罗致所及?然远则万里莫俦,而近则三生自遇。有吴方生者,余同乡人,今以戍侨寓省中。其人天子不能杀,死生不能动,有文有武,学行俱备,此亦不可失者。木公虑不能要致,余许以书为介,故有是请,然尚未知余至府治也。使者以复柬返。前缴册大把事至,以木公命致谢,且言古冈亦艰于行,万万毋以不赀蹈不测。盖亦其托辞也。然闻去冬亦曾用兵吐蕃不利,伤头目数人,至今未复,说明: 00086.jpg 说明: 00090.jpg 、古宗皆与其北境相接,中途多恐,外铁桥亦为焚断。是日雨阵时作,从楼北眺雪山,隐现不定,南窥川甸,桃柳缤纷,为之引满(3)

【注释】

(1)(qiè):带领。 胙(zuò):祭祀用的肉。

(2)亲炙:亲身受到教益。

(3)引满:举饮满杯的酒。杨慎《游点苍山记》:不觉惊喜,拍手大笑,因引满尽醉。说明: 00082.jpg

【译文】

这之前在没到黄峰三里处,有个把事拿着信,带领一人挑着酒和肉,冒雨前来,以为我还没离开解脱林。与他们一同路过府衙前,走过玉河桥,又往东行半里,仍旧停歇在通事的小楼上。读木公的信,是请我向黄石斋讨要一篇序文,并要我写信,将派人前往省城去请吴方生。这之前,木公与我当面谈论天下人物,我说:完人只有一个黄石斋。他的字画在翰林院数第一,文章是本朝第一,人品是海内第一,他的学问直接继承周公、孔子,是古今第一。但这个人不容易见,也不容易求。木公因此问:可以亲自受到教诲,例如陈、董之后的,还有人吗?我说:人品很难。陈、董的美德事迹,后来也没见有人继承,即使有这样的人,哪里能是收罗来的?不过,远处的则万里之外无法相伴,而近处的却能在前生、今生、来生中自然相遇。有个吴方生,是我的同乡人,如今因为戍守边地侨居在省城中。这个人天子不能杀,生死不能动摇,有文有武,学问德行都具备,这也是不可错失的人才。木公担心不能把他邀请来,我答应写信介绍,所以有现在的请求,但还不知道我已到府衙了。使者拿着回信返回去。先前去送书册的大把事来到,按照木公的命令来致谢,并且说去古冈的路上也很艰险,万万不要用宝贵的生命去冒意外的风险。大概这也是木公推托的借口。但是听说去年冬天也曾经对吐蕃用兵,没打胜,伤了几个头目,至今没有恢复,说明: 00098.jpg 说明: 00238.jpg 、古宗都与丽江府北部辖境相接,途中多有让人害怕的事,外铁桥也被烧断。这一天阵雨不时地下,从楼上向北眺望雪山,时隐时现不稳定,往南观看一马平川的坝子,桃柳缤纷,为此举杯饮下满杯酒。

是方极畏出豆(1)。每十二年逢寅,出豆一番,互相牵染,死者相继。然多避而免者。故每遇寅年,未出之人,多避之深山穷谷,不令人知。都鄙间一有染豆者,即徙之九和,绝其往来,道路为断,其禁甚严。九和者(2),乃其南鄙,在文笔峰南山大脊之外,与剑川接壤之地。以避而免于出者居半,然五六十岁,犹惴惴奔避。木公长子之袭郡职者,与第三子俱未出,以旧岁戊寅,尚各避山中,越岁未归。惟第二、第四名宿,新入泮鹤庆(3)者,俱出过。公令第四者启来候(4),求肄文木家院焉。

【注释】

(1)出豆:即传染病天花。

(2)九和:今作九河,在玉龙县南境,石鼓以南。

(3)(pàn):即学宫前的水池,形如半月,故称泮池。因称学宫为泮宫,考入府州县学即称入泮或游泮。

(4)第四者:据《丽江木氏宦谱》,木增四子名阿春、阿光、阿宝、阿仁。长子阿寺阿春即木懿,袭知府职。说明: 00082.jpg

【译文】

这地方极为害怕出水痘。每十二年遇到虎年时,就出一次水痘,互相传染,死亡的人接连不断。不过大多数人躲避开而能幸免。所以每到虎年,没有出痘的人,大多躲避到深山穷谷之中,不让人知道。城乡间一有传染上水痘的人,马上把他搬到九和,断绝与他的来往,道路被截断,禁令很严。九和这地方,是丽江府城的南部偏远之地,在文笔峰南山的大山脊之外,与剑川州接壤的地方。靠躲避而免于出痘的人占一半,而且五六十岁的人,仍然惴惴不安地逃避。木公要继承知府职位的长子与第三子都没出过水痘,因为去年是虎年,还各自躲避在山中,跨年了还没回来。只有第二子、第四子名宿,新近考入鹤庆府府学。两人,都出过痘。木公命令第四子用书信来问候,请求到木家院研习文章。

初九日 大把事复捧礼仪来致谢,酬校书之役也。铁皮褥一,黄金四两。再以书求修《鸡山志》,并恳明日为其四子校文木家院,然后出关。院有山茶甚巨,以此当折柳也。余许之。是日仍未霁,复憩通事楼。说明: 00082.jpg

【译文】

初九日 大把事又捧着礼物来致谢,酬劳校书的事。铁皮褥子一床,黄金四两。木公再次写信请我修纂《鸡足山志》,并恳请明天在木家院替他的四儿子订正文章,然后再出关。木家院有棵十分巨大的山茶树,用山茶来代替折柳送行。我同意了。这一天天气仍然没转晴,又在通事的楼上休息。

其俗新正重祭天之礼。自元旦至元宵后二十日,数举方止。每一处祭后,大把事设燕燕木公。每轮一番,其家好事者费千余金,以有金壶八宝之献也。说明: 00082.jpg

【译文】

这里的风俗新年正月重视祭天的礼仪。从元旦到元宵节后的二十天内,举行几次才结束。每一次祭天之后,大把事要设宴宴请木公。每轮完一遍,那些好事的人家要花费一千多两银子,因为有献祭金壶和八宝的礼仪。

其地田亩,三年种禾一番。本年种禾,次年即种豆菜之类,第三年则停而不种。又次年,乃复种禾。说明: 00082.jpg

【译文】

这地方的土地,三年轮种一次稻谷。当年种稻子,次年就种豆、菜之类,第三年就停止不种。再下一年,才又种稻。

其地土人皆为麽 说明: 00210.jpg (1)。国初汉人之戍此者,今皆从其俗矣。盖国初亦为军民府,而今则不复知有军也。止分官、民二姓,官姓木,初俱姓麦,自汉至国初。太祖乃易为木。民姓和,无他姓者。其北即为古宗。古宗之北,即为吐蕃。其习俗各异云。

【注释】

(1)说明: 00148.jpg (mó xiē):又作磨些摩沙,即今纳西族。 说明: 00082.jpg

【译文】

这地方的土著居民都是麽 说明: 00198.jpg 。本朝初年来此地戍守的汉人,今天都接受了当地的习俗了。原来本朝初年也是军民府,而今天却不再知道有军人了。只分为官、民两种姓氏,当官的姓木,最初都姓麦,从汉朝到本朝初年。太祖皇帝时才改为木姓。百姓姓和,没有别的姓氏。丽江府北面就是古宗。古宗的北面。就是吐蕃。他们的风俗各不相同。

古宗北境雨少而止有雪,绝无雷声。其人南来者,至丽郡乃闻雷,以为异。说明: 00082.jpg

【译文】

古宗北部辖境内少雨却只有雪,绝对没有雷声。那里的人来到南方的,到丽江府才听到过雷声,认为很奇异。

丽郡北,忠甸之路有北岩,高阔皆三丈,崖石白色而东向。当初日东升,人穿彩服至其下,则满崖浮彩腾跃,焕然夺目,而红色尤为鲜丽,若镜之流光,霞之幻影。日高则不复然矣。说明: 00082.jpg

【译文】

丽江府北境,去忠甸的路上有北岩,高处宽处都是三丈,崖石是白色的而且面向东方。当太阳从东方初升时,人穿着彩色衣服来到北岩下,整个石崖上就会有浮动的彩光腾跃,焕然夺目,而红色尤其鲜丽,好像镜子流动的光彩,彩霞的幻影。太阳升高后就不再这样了。

初十日 晨餐后,大把事复来候往木家院。通事具骑,而大把事忽去,久待不至,乃行。东向半里,街转南北,北去乃象眠山南垂,通安州治所托(1),南去乃大道。半里,过东桥,于是循溪南岸东南行。三里,有柳两三株,在路右塍间,是为土人送行之地。其北有坞,东北辟甚遥。盖雪山之支,东垂南下者两重,初为翠屏、象眠,与解脱、十和一夹而成白沙坞;再为吴烈东山,与翠屏、象眠再夹而成此坞,其北入与白沙等。其北度脊处,即金沙江逼雪山之麓而东者。东山之外,则江流南转矣。脊南即此坞,中有溪自东山出,灌溉田畴更广。由此坞东北逾脊渡江,即香罗之道也(2)。坞中溪东南与玉河会于三生桥之东,又有水西南自文笔山沿南山而东转,随东圆冈之下,经三生桥而东与二水会,于是三水合而成漾共江之源焉。东员冈者(3),为丽郡东南第一重锁钥。盖有大脊自西来,穹为木家院后高峰大脊,从此南趋鹤庆。其东下者为邱塘关,其东北下者,环转而为此冈,直逼东山之麓,束三水为一,沿东山南下而出邱塘东峡,自七和、冯密而达鹤庆。冈首回环向郡,南山之溪经其下,巩桥度之,曰三生桥。桥北有二坊,两三家为守者。自柳塘至此,又五里矣。其北皆良畴,而南则登坡焉。一里,升坡之巅,平行其上。右俯其坡内抱,下辟平坞,直北接郡治,眺其坡,斜削东下,与东山夹溪南流。坡间每有村庐,就洼傍坎,桃花柳色,罨映高下。三里,稍下就洼,有水成痕,自西而东下于溪。又南逾一坡,度板桥而南,则木家院在是矣(4)

【注释】

(1)通安州:为丽江军民府附郭,与丽江府同点,在今丽江古城。

(2)香罗:明设香罗甸长官司,隶云南永宁府,治所在今四川木里县西北。

(3)东员冈:上句作东圆冈。冈北今有东元桥,位置约即明代三生桥。

(4)木家院:在今丽江古城南8公里漾西村,又称万德宫。今存门楼、过厅及北厢。 说明: 00082.jpg

【译文】

初十日 早餐后,大把事又来等候前去木家院。通事备好马,可大把事突然离去,等了很久不来,于是出发。向东走半里,街道转成南北向,往北去是象眠山的南垂,通安州的治所在那里,向南去是大路。半里,走过东桥,于是沿着溪流的南岸往东南行。三里,有两三棵柳树,在路右边的田间,这里是当地人送行的地方。这里北面有山坞,向东北方延展得非常遥远。原来雪山的支脉,东垂往南下延的山有两层,第一层是翠屏山、象眠山,与解脱林、十和院首先相夹成为白沙坞;第二层是吴烈东山,与解脱林、象眠山再次相夹成为这个山坞,这个山坞往北进去的深远处与白沙坞相同。山坞北面山脊延伸之处,就到金沙江逼近雪山的山麓往东流去的地方。东山之外,江流就向南转去了。山脊南面就是这个山坞,山坞中有溪水从东山流出来,灌溉的田野更加广阔。由这个山坞往东北翻越山脊渡江,就是去香罗长官司的道路,山坞中的溪水往东南流与玉河在三生桥东边汇流,又有条河水从西南方的文笔山沿着南山往东转,顺着东圆冈之下,流经三生桥后往东流与两条河水汇合,在这里三条河水汇合成漾共江的源头。东圆冈这地方,是丽江府东南的第一层军事要地。大体上,有大山脊从西面延伸而来,高耸而起成为木家院后高峰的大山脊,从此处向南延伸到鹤庆府。那往东下延的山是邱塘关,那往东北下延的山环绕成为这座山冈,一直逼近东山的山麓,把三条河水约束成为一条河,沿着东山往南下流后流出邱塘关东面的峡谷,自七和、冯密村而后到达鹤庆府。山冈的头对着府城环绕,南山的溪水流经山冈下,有拱桥跨过溪流,叫做三生桥。桥北有两座牌坊,两三家人是守桥的人。自柳塘来到此地,又是五里了。溪流北岸都是良田,而南面则上登山坡了。一里,爬到坡顶,平缓行走在坡顶上。俯瞰右边,这条山坡向内围抱,坡下敞开为平坦的山坞,一直向北接到府治,眺望这条山坡,斜斜地向东削下去,与东山夹住溪水往南流。坡上处处有村舍,就着洼地,傍着土坎,桃红柳绿,高下掩映。三里,渐渐下到洼地中,有流水的痕迹,自西向东下流到溪流中。又往南翻越一条山坡,走过板桥后往南行,就见木家院在这里了。

先是途中屡有飞骑南行,盖木公先使其子至院待余,而又屡令人来,示其款接之礼也。途中与通事者辄唧唧语,余不之省。比余至,而大把事已先至矣,迎入门。其门南向甚敞,前有大石狮,四面墙垣之外,俱巨木参霄。甫入,四君出迎,入门两重,厅事亦敞。从其右又入内厅,乃拜座进茶。即揖入西侧门,搭松棚于西庑之前,下藉以松毛,以示重礼也。大把事设二卓,坐定,即献纸笔,袖中出一小封,曰:家主以郎君新进诸生,虽事笔砚,而此中无名师,未窥中原文脉,求为赐教一篇,使知所法程,以为终身佩服。余颔之。拆其封,乃木公求余作文,并为其子斧正(1)。书后写一题曰:雅颂各得其所。余与四君,即就座拈毫(2),二把事退候阶下。下午,文各就。余阅其作,颇清亮。二把事复以主命求细为批阅。余将为举笔,二把事曰:馁久矣,请少迟之。后有茶花,为南中之冠,请往一观而就席。盖其主命也,余乃从之。由其右转过一厅,左有巨楼,楼前茶树,盘荫数亩,高与楼齐。其本径尺者三四株丛起,四旁萎蕤下覆甚密(3),不能中窥。其花尚未全舒,止数十朵,高缀丛叶中,虽大而不能近觑。且花少叶盛,未见灿烂之妙,若待月终,便成火树霞林,惜此间地寒,花较迟也。把事言,此树植与老把事年相似,屈指六十余。余初疑为数百年物,而岂知气机发旺,其妙如此。已还松棚,则设席已就。四君献款,复有红毡、丽锁之惠。二把事亦设席坐阶下,每献酒则趋而上焉。四君年二十余,修皙清俊(4),不似边陲之产,而语言清辨可听,威仪动荡,悉不失其节。为余言北崖红映之异。时余欲由九和趋剑川,四君言:此道虽险而实近,但此时徙诸出豆者在此,死秽之气相闻,而路亦绝行人,不若从鹤庆便。肴味中有柔猪、牦牛舌,俱为余言之,缕缕可听。柔猪乃五六斤小猪,以米饭喂成者,其骨俱柔脆,全体炙之,乃切片以食。牦牛舌似猪舌而大,甘脆有异味。惜余时已醉饱,不能多尝也。因为余言,其地多牦牛,尾大而有力,亦能负重,北地山中人,无田可耕,惟纳牦牛银为税。盖鹤庆以北多牦牛,顺宁以南多象,南北各有一异兽,惟中隔大理一郡,西抵永昌、腾越,其西渐狭,中皆人民,而异兽各不一产。腾越之西,则有红毛野人,是亦人中之牦、象也。抵暮乃散。二把事领余文去,以四君文畀余,曰:灯下乞细为削抹,明晨欲早呈主人也。余颔之。四君送余出大门,亦驰还郡治,仍以骑令通事送余。东南二里,宿村氓家。余挑灯评文,就卧其西庑。

【注释】

(1)斧正:请人修改文章的客气话。

(2)(niān)毫:执笔。

(3)萎蕤(wēi ruí):又作葳蕤,形容草木茂盛枝叶下垂的样子。

(4)修皙:即修长而白皙,身体瘦高,皮肤白净。说明: 00082.jpg

【译文】

这之前途中多次有飞驰的骑马人向南走,大概是木公让他的儿子先到木家院等我,而且又多次派人来,指示他诚恳接待的礼节。途中来的人与通事总是唧唧唧的说话,我听不懂。等我到的时候,而大把事已先到了,迎进门。院门向南,非常宽敞,门前有高大的石狮子,四面围墙之外,都是参天的巨树。刚进门,四公子出来迎接,进了两重门,大厅也很宽敞。从大厅右边又进入内厅,才行礼入座献茶。随即请进西侧门,在西面的廊庑之前搭起一座松棚,下面用松毛铺地,以表示隆重的礼节。大把事摆了两张桌子,坐定后,马上献上纸笔,袖子中拿出一个小信封,说:我家主人因为公子新近考进学宫,虽然初学文墨,但此地学宫中没有名师,未能窥见到中原文章的条理,请求为他赐教一篇文章,使他了解应该效法的章法程式,以便作为他终身佩服的榜样。我点头同意。拆开那信封,是木公求我写篇文章,并为他儿子修改文章。信后边写了一个题目,是雅颂各得其所。我与四公子马上就坐拿起笔,二把事退下台阶等候。下午,各人的文章都写好。我读了四公子的文章,很是爽朗明快。二把事又奉主人的命令求我仔细为他批阅。我即将提笔批改,二把事说:饿了很久了,请稍等晚一些改。后面有茶花,在云南省中数第一,请去观赏一番再去入席。大概是他主人的命令,我就听从了他。由松棚右边转过一个厅堂,左边有座巨大的高楼,楼前方的茶花树,圆圆的树荫有几亩地,高处与楼平齐。有三四株直径一尺粗的树干成丛立起,茂盛的枝叶向四旁下覆,十分浓密,看不到中间。树上的花还没有完全绽放开,只有几十朵,高高点缀在丛生的枝叶中,花虽大却不能近看。况且花少叶茂,没看见茶花灿烂的美景,如果等到月底,便会成为火树霞林,可惜此地气候寒冷,花开得较晚。把事说,这棵树种植的时间与老把事的年纪相似,屈指算来有六十多年。我最初怀疑是几百年的树,却哪里知道气候条件让它生长旺盛,自然的奥妙竟然如此。不久返回松棚,就见宴席已经摆设好。四公子殷勤敬酒,又有红毡子、丽江锁的赠礼。二把事也摆设了席位坐在台阶下,每次敬酒就急忙走上台阶。四公子年纪有二十多岁,体貌修长白净,清秀英俊,不像生长在边疆的人,而且说话的声音清晰可辨,十分动听,举止仪容庄重,全都不失礼节。对我说起北崖红光映照的奇异景致。这时我想经由九和赶到剑川州去,四公子说:这条路虽然险要但实际上近些,但这时许多出水痘的人都搬到此地,死尸污秽的气味四处都能闻到,而且路上行人也断绝了,不如从鹤庆府走方便。菜肴美味中有乳猪、牦牛舌,四公子都给我讲解,一条条很是动听。乳猪是五六斤重的小猪,用米饭喂养成的,猪骨柔软松脆,整只猪烘烤,再切成片吃。牦牛舌像猪舌头但大一点,甘甜松脆有奇异的味道。可惜我这时已经吃饱喝醉,不能多尝一些了。因而对我说,这地方牦牛很多,尾巴大而且有力,也能够驮负重物,北部的山里人,无田可耕,只有缴纳牦牛银作为税金。大体上鹤庆府以北多产牦牛,顺宁府以南多产大象,南北各有一种奇异的野兽,只是中间隔着大理一个府,西面抵达永昌府、腾越州,那西边地势渐渐狭窄起来,山中都有人,各地却不再出产一种奇异的野兽。腾越州的西面,则有红毛野人,这也是人群中像牦牛、大象一样奇异的族类了。到傍晚才散席。二把事拿了我的文章离去,把四公子的文章交给我,说:请在灯光下细细为他修改,明天早晨想要早早呈报给主人。我点头答应了。四公子把我送出大门,也骑马奔回府治,仍然派马命令通事送我。往东南行二里,住在村民家中。我点上油灯批改文章,在村民的西厢房睡下。

十一日 昧爽,通事取所评文送木家院,就院中取饭至,已近午矣。觅负担者,久之得一人,遂南行。二里,抵南山下。循山东南一里,下越一坑底,仍东南上二里,出邱塘关。关内数家居之(1),有把事迎余献茶。其关横屋三楹,南向踞岭上,第南下颇削,而关门则无甚险隘也。其岭自西大脊分支东突,与东山对,夹漾共江于下,关门东脊临江之嘴,竖塔于上,为丽东南第二重锁钥。隔江之东山,至是亦雄奋而起,若与西大峰共为犄角者。关人指其东麓,即金沙江南下转而东南,趋浪沧、顺州之间者(2)。此地有路,半日逾此岭,又一日半而东南抵浪沧卫(3)

【注释】

(1)关内数家居之:数家,徐本作数十家

(2)顺州:隶鹤庆府,今仍称顺州或州城,在永胜县西境,团街稍北。

(3)浪沧卫:上句浪沧及此处浪沧卫,皆应为澜沧卫说明: 00082.jpg

【译文】

十一日 黎明,通事取走我批改的文章送到木家院,到院中取饭来到时,已将近中午了。找挑担子的人,很久才找到一个人,于是向南走。二里,到达南山下。沿着南山往东南行一里,下走越过一个深坑底部,仍然向东南上行二里,走到邱塘关。关内有几家人住在这里,有把事迎接我献上茶水。邱塘关横排着三间房屋,面向南,坐落在山岭上,只是南面下去相当陡削,可关门却不怎么险要。这座山岭从西面的大山脊分出支脉向东前突,与东山相对,把漾共江夹在山下,关门东边的山脊面临江流的山嘴,上面竖了塔,是丽江府东南方的第二层军事要地。隔着江流的东山,延伸到这里也是雄伟地奋起,好像是与西面的大山峰共同成为犄角的样子。守关的人指着山的东麓说,那就是金沙江往南下流转向东南,流往浪沧卫、顺州之间的地方。此地有路,半天翻越此岭,又走一天半后往东南到达浪沧卫。

出关,辞通事以骑返,余遂同担夫仍南向就小道下山。其道皆纯石嵯峨,践隙攀峰而下,二里,乃抵其麓。遂西南陟桥,桥西有坡,南向随之。半里,复下坡,西有坞南开,而中无水。又半里,横陟之,由西坡上半里,依西大山之麓转而东南行。一里余,路左复起石山,与西山对夹,路行其中。二里,逾脊南下,脊右有石崖下嵌,而东半石峰,尤为嶻说明: 00126.jpg 。南一里,东峰始降,复随西坡盘而西南。二里,其支复东突,再南逾之。下半里,还顾东突峰南,有崖嵌空成门,返步探之,虽有两门,而洞俱不深。又循西山而南,一里余,三四家倚西山下,于是复见漾共江出峡而下盘其麓,峡中始环叠为田,村之前,已引水为渠,循山而南,抵七和矣。随渠盘西山东突之嘴,又三里而抵七和。七和者,丽郡之外郛也(1),聚落倚西山,颇盛。其下坞中,水田夹江,木公之次子居此,其宅亦东向。由其前又南半里,为税局,收税者居之。又南渐下一里,复过一村,乃西南上坡。一里,陟坡顶,其上甚平。由其上平行而南,二里,有数家居坡脊,是为七和哨,则丽江南尽之鄙也。故设哨焉。

【注释】

(1)外郛(fú):外城,又称郭。此系比喻七和位置重要,有如丽江的外城。 说明: 00082.jpg

【译文】

出关来,辞别通事,让马返回去,我就同挑夫仍旧向南走小道下山。这条小道是高峻的纯石路,踩着石缝攀着石峰而下,二里,就到达山麓。于是往西南登上桥,桥西有条坡向南走,顺着山坡走。半里,又下坡,西面有个向南敞开的山坞,可山坞中没有水。又行半里,横向穿过山坞,由西边的山坡上行半里,靠着西面大山的山麓转向东南行。一里多,路左边又耸起石山,与西山对峙,道路行走在两山之中。二里,越过山脊向南下走,山脊右边有下嵌的石崖,而东边的半座石峰,尤为高险。向南一里,东峰开始降低高度,又顺着西面的山坡绕向西南行。二里,东峰的支脉又向东前突,再向南越过这座山。下行半里,回头看见向东前突山峰的南面,有石崖嵌入空中形成洞口,便返回去查看,虽然有两个洞口,可洞都不深。又沿着西山往南行,一里多,三四家人紧靠在西山下,到这里又见到漾共江流出山峡后绕着山麓下流,峡中开始环绕着层层田地,村庄的前边,已引水建为水渠,沿着山往南流,流到七和。顺着水渠绕着西山向东突的山嘴,又行三里后到达七和。七和这地方,是丽江府的外城,聚落紧靠西山,十分兴盛。七和下面的山坞中,水田夹住江流,木公的次子住在此地,他的宅院也是面向东。由宅院前又往南半里,是税局,收税的人住在这里。又往南渐渐下走一里,又经过一个村子,就向西南上坡。一里,爬到坡顶,坡顶上十分平坦,由坡顶上往南平缓前行,二里,有几家人住在坡脊上,这是七和哨,是丽江府南部边地的终点,所以在此地设立哨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