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浅谈莫扎特歌剧《费加罗的婚礼》

(2014-11-22 17:05:11)
标签:

莫扎特

费加罗的婚礼

女高音

艺术造诣

哲理境界

对于音乐之神莫扎特的歌剧《费加罗的婚礼》(K4921786年完成及首演),怎么评价也不会过高!俺除了拥护好友亚河兄的极度赞誉(见其2014-11-21博文)之外,还想补充几句陋见。


http://s7/bmiddle/001RVsrcgy6NOq8nkx0d6&690

 

《费加罗的婚礼》,不仅是莫扎特歌剧(实际上也是其全部作品)中的巅峰之作,而且是歌剧史上最具启蒙意义的旷世杰作。它那无与伦比的艺术造诣和高不可攀的哲理境界,都是其他作曲家的作品望尘莫及的。


艺术造诣方面:

俺想引用《西方歌剧词典》(沈旋主编,2011年)中的一段话:“尽管故事情节错综复杂,但莫扎特的音乐细致到能够描述一顶帽子,一封信以及一枚别针的程度。剧中重唱的创新性是世人公认的,其中的许多段落都推动着戏剧动作的发展,不仅宣叙调采用了说话的自然速度,而且一直处于音乐的控制下……莫扎特笔下的人物有血有肉,用音乐弥补了脚本的不足,旋律和管弦乐伴奏把最平淡无奇的词句提升到真正富有诗意的层次。一个典型的例子是伯爵夫人在第二幕开始时候的咏叹调《爱神,请你怜悯》,其歌词几乎没有表达伯爵夫人的苦恼,但莫扎特的音乐深切地表达了祈求和忧伤的情绪。”

上面这段话已充分说明了莫扎特的艺术造诣之高。可是,俺还想“画蛇添足”地补上两句:音乐之神莫扎特,比任何其他作曲家,都更加重视女高音和次女高音的作用例如,歌剧巨匠瓦格纳和威尔第的大部分代表性作品,都比较侧重男声;另一位歌剧大师普契尼的几部名作,也大致是男女声“平分秋色”。而在莫扎特的七大歌剧名著(《伊多美纽》,《后宫诱逃》,《费加罗的婚礼》,《唐璜》,《女人心》,《魔笛》,《蒂托的仁慈》)中,无一例外地均以女高音和次女高音为优势声部。像是《伊多美纽》四位主要角色中,三位是女高音;《后宫诱逃》五位中有两位女高音;从《费加罗的婚礼》之后的五部最优秀的歌剧,都有不少于三位女高音/次女高音。而且,某些剧中的青少年男子,莫扎特也用女高音或次女高音来演唱。例如《伊多美纽》中的王子依达曼特(女高音),《费加罗的婚礼》中的童仆凯鲁比诺(女高或次女高),《魔笛》中三个智慧男童(二女高和一次女高),《蒂托的仁慈》中的男青年赛斯托和他的男友安尼奥(均为女高音)。还不止此。在每部作品的最后高潮来临之前,莫扎特都会安排一段极其精妙的女高音咏叹调或是女高/次女高的重唱,作为铺垫,提示,导引和反衬(有点将欲“张”之,必先“驰”之的意味?),犹如暴风雨前的宁静。《婚礼》终场约二十分钟前女高音苏珊娜那优美无比的咏叹调奇妙的刻即将来临  Deh vieni, non tardar便是典型的例子。它凸显出朦胧夜色下“大战”前夕的那份祥和与宁静,从而使最后高潮更具非凡的震撼力。作为对比,通常最易博得听众掌声的男高音,在莫扎特那里却“意外地”受到冷落;在他的七大名著中,几乎都不用男高音作为(音乐上的)第一主角。这也许就是所谓的“非常道”罢。尽可能地多写女高音并将其用于最后高潮前的铺垫——这些“莫式”艺术手法,对他以后的几位超级粉丝贝多芬(《费德里奥》,《第九交响曲》),威尔第(《安魂曲》,《法斯塔夫》)马勒(第二,三,四,八交响曲和《大地之歌》),R. 施特劳斯(《玫瑰骑士》,《四首最后的歌》)等人都有明显的启迪和影响。他们各自在不同阶段的不同题材中作了颇为成功的学习仿效。

为什么莫扎特要如此重用女高音和次女高音?众所周知,人声是上帝赐予人类的最好的“乐器”女高音又是人声中最生动,最抒情,最多彩,最亲切,最感人的声部。然而,除了一般人所认知的上述原因之外,作为音乐之神的莫扎特,还有他更深层次的哲理根据。俺小芬不学无术,仅在此做一“抛砖引玉”性的妄谈。


哲理境界方面

俺曾不止一次地将莫扎特与我中华伟大先圣老子相提并论。记得俺在20135月的一篇拙文中说过这样一段话

“把老子和莫扎特拉扯到一起,是否太过牵强附会?倒也未必。两者离开人世后,都像谜一样地“不知所踪”;更重要的是,两者都非常强调耳朵的“闻”的功能! 《道德经》有一章专门提到“上士闻道。。。中士闻道。。。下士闻道。。。”把人们按其对大道的领悟程度分为上中下三类(不是等级,老子一贯主张人人平等!)。莫扎特的名言也是“诗歌必须是音乐顺从的女儿”。“闻”,即关起门来静静地听。“失聰”,即丧失听力。“聰”,意为“耳朵是心灵之窗”(《说文》卷十:囪 = 窗,或从穴)。可见,古人早已知道声音(语言或音乐)可直入心灵,是悟道的不二法门。

德国伟大的神学家,宗教改革发起人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 1483-1546音乐,是仅次于上帝的道,要加以赞美,因为借助于她,所有的情感都受到了影响”“经验已经证明,我们只能肯定一件事:除了上帝的话语,唯有音乐值得赞美。。。”在俺小芬(并非任何宗教或党派成员)看来,老子的《道德经》宣讲的是“大道”,亦即上帝的话语;而莫扎特的音乐紧随其后,乃至可看作“上帝话语”的一种高级表达方式。再进一步,不妨想像:老子和莫札特都是上帝派到人间的使者,或干脆就是上帝的化身!”

为了让人们较容易地接近和感悟大道,老子在《道德经》里作了不少通俗的比喻。他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也就是说,自然界里,不争而甘于处下的水,最接近所说的“道””。那么,在人类社会中又如何呢?老子说: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大道推动着事物的反向转化;大道作用于事物的柔弱一方),“柔弱胜刚强”,大国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大国像百川入海那样居于下游,为天下所归附,自居于雌性的地位。雌性往往以其沉静胜过雄性(的浮躁),原因就在于她们沉静而甘居下风。)这里,我们得到了老子的启迪:柔弱的女性(指群体,非指个体,下同)往往比刚强的男性更优胜!不妨让我们来看看,女性究竟胜在何处吧。为避免人类误入“逆道而行”的歧途,老子在《道德经》六十七章中给人类指出了三项“美德”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依俺领会,这三宝往往是通过女性来体现的。

无独有偶。两千多年后,音乐之神莫扎特来到了这个世界。他在歌剧《费加罗的婚礼》中以更入耳更入心的音乐(信息量比普通语言文字大了不知多少倍!),阐释了同一思想。

这部歌剧是莫扎特与诗人达-蓬特联手创作的经典三部曲之一(其余两部是《唐璜》和《女人心》)。剧本系根据法国作家博马舍以费加罗为主人公的三部戏剧《塞维利亚的理发师》,《费加罗的婚礼》和《有罪的母亲》中的第二部编写。按照莫扎特的要求,剧中安排了《塞维利亚的理发师》中所没有的苏珊娜,凯鲁比诺和玛尔切利娜等几位由女高音和次女高音扮演的角色。这一改动,非同小可!在莫扎特笔下,使得这部歌剧无论其艺术性和思想性,都大大超过了罗西尼那部脍炙人口的《塞维利亚的理发师》。莫扎特的这部歌剧,在广泛运用各种重唱形式来表达复杂的戏剧内容,运用新鲜活泼的音调来刻划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人物形象,运用管弦乐队来完成最多样的艺术等方面的成就是前无古人的

 《费加罗的婚礼》共分四幕。剧情梗概如下。

费加罗要结婚了,新娘就是伯爵夫人罗西娜的女侍苏珊娜。风流花心的伯爵对妻子罗西娜不忠而在追求苏珊娜,故对费加罗的婚事多方阻挠。罗西娜的前监护人、医生巴尔托罗及其女管家玛尔切利娜也各自抱有个人目的加以阻挠。苏珊娜既要躲避伯爵的追求,又不便公开冒犯他,只得暂且拖延应付。后来,在费加罗和罗西娜的帮助下,她运用智慧和胆略,做出许多男子所做不到的巧妙的事情苏珊娜给伯爵写了一封温柔缠绵的情书,邀他夜晚在花园约会,却悄悄地与伯爵夫人互换了服饰。伯爵大喜过望,精心打扮后如期前往。在黑暗的花园里,正当伯爵喜不自尽大献殷勤的时候,突然四周灯火齐明,怀抱中的女子竟是自己的夫人 -- 罗西娜!伯爵被当场捉住,羞愧无比,只好当众下跪向罗西娜道歉求饶,保证以后再也不犯。仁慈的罗西娜宽恕了他。苏珊娜通过机智的努力,终于与费加罗结成良缘。

    莫扎特刻意加入的男童仆凯鲁比诺,青春年少,血气方刚,情思萌动,肆无忌惮。置热恋他的小情人于不顾,异想天开地追求主母伯爵夫人,由暗恋发展到公然调情;碰壁后,又一再对女侍苏珊娜动手动脚。。。终于在花园戏里被伯爵察觉,狠狠打了他一记耳光作为教训,才使其头脑冷静下来。

剧中共有五位主要角色:苏珊娜,伯爵夫人,费加罗,伯爵和凯鲁比诺。莫扎特在精心安排的三位女高音/次女高音角色中,分别体现着老子所说的“三宝”:

伯爵夫人罗西娜(女高音)——(正写)仁慈,关爱,能宽容 (体现“慈”);

女侍苏珊娜(女高音)——(正写)俭朴,纯真,不奢求 (体现 “俭”)

童仆凯鲁比诺 (女高音或次女高音)—— (女串男,反讽)无忌,妄为,敢争先(体现“不敢为天下先”的反面)。

以上,因受好友亚河兄“欢迎掺和”所诱,胡乱侃了一通。亚河兄若不喜欢,删掉便是,不消一秒钟也。哈哈!至于各人是否也从《费加罗的婚礼》的聆赏中感悟到如上面说的那些“哲理”,就不是俺小芬能越俎代庖的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