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莫扎特歌剧《费加罗的婚礼》

标签:
莫扎特费加罗的婚礼女高音艺术造诣哲理境界 |
对于音乐之神莫扎特的歌剧《费加罗的婚礼》(K492,1786年完成及首演),怎么评价也不会过高!俺除了拥护好友亚河兄的极度赞誉(见其2014-11-21博文)之外,还想补充几句陋见。
《费加罗的婚礼》,不仅是莫扎特歌剧(实际上也是其全部作品)中的巅峰之作,而且是歌剧史上最具启蒙意义的旷世杰作。它那无与伦比的艺术造诣和高不可攀的哲理境界,都是其他作曲家的作品望尘莫及的。
艺术造诣方面:
俺想引用《西方歌剧词典》(沈旋主编,2011年)中的一段话:“尽管故事情节错综复杂,但莫扎特的音乐细致到能够描述一顶帽子,一封信以及一枚别针的程度。剧中重唱的创新性是世人公认的,其中的许多段落都推动着戏剧动作的发展,不仅宣叙调采用了说话的自然速度,而且一直处于音乐的控制下……莫扎特笔下的人物有血有肉,用音乐弥补了脚本的不足,旋律和管弦乐伴奏把最平淡无奇的词句提升到真正富有诗意的层次。一个典型的例子是伯爵夫人在第二幕开始时候的咏叹调《爱神,请你怜悯》,其歌词几乎没有表达伯爵夫人的苦恼,但莫扎特的音乐深切地表达了祈求和忧伤的情绪。”
上面这段话已充分说明了莫扎特的艺术造诣之高。可是,俺还想“画蛇添足”地补上两句:音乐之神莫扎特,比任何其他作曲家,都更加重视女高音和次女高音的作用。例如,歌剧巨匠瓦格纳和威尔第的大部分代表性作品,都比较侧重男声;另一位歌剧大师普契尼的几部名作,也大致是男女声“平分秋色”。而在莫扎特的七大歌剧名著(《伊多美纽》,《后宫诱逃》,《费加罗的婚礼》,《唐璜》,《女人心》,《魔笛》,《蒂托的仁慈》)中,无一例外地均以女高音和次女高音为优势声部。像是《伊多美纽》四位主要角色中,三位是女高音;《后宫诱逃》五位中有两位女高音;从《费加罗的婚礼》之后的五部最优秀的歌剧,都有不少于三位女高音/次女高音。而且,某些剧中的青少年男子,莫扎特也用女高音或次女高音来演唱。例如《伊多美纽》中的王子依达曼特(女高音),《费加罗的婚礼》中的童仆凯鲁比诺(女高或次女高),《魔笛》中三个智慧男童(二女高和一次女高),《蒂托的仁慈》中的男青年赛斯托和他的男友安尼奥(均为女高音)。还不止此。在每部作品的最后高潮来临之前,莫扎特都会安排一段极其精妙的女高音咏叹调或是女高/次女高的重唱,作为铺垫,提示,导引和反衬(有点将欲“张”之,必先“驰”之的意味?),犹如暴风雨前的宁静。《婚礼》终场约二十分钟前女高音苏珊娜那优美无比的咏叹调《奇妙的时刻即将来临
为什么莫扎特要如此重用女高音和次女高音?众所周知,人声是上帝赐予人类的最好的“乐器”,女高音又是人声中最生动,最抒情,最多彩,最亲切,最感人的声部。然而,除了一般人所认知的上述原因之外,作为音乐之神的莫扎特,还有他更深层次的哲理根据。俺小芬不学无术,仅在此做一“抛砖引玉”性的妄谈。
哲理境界方面
俺曾不止一次地将莫扎特与我中华伟大先圣老子相提并论。记得俺在2013年5月的一篇拙文中说过这样一段话:
“把老子和莫扎特拉扯到一起,是否太过牵强附会?倒也未必。两者离开人世后,都像谜一样地“不知所踪”;更重要的是,两者都非常强调耳朵的“闻”的功能!
德国伟大的神学家,宗教改革发起人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 1483-1546)说“音乐,是仅次于上帝的道,要加以赞美,因为借助于她,所有的情感都受到了影响”“经验已经证明,我们只能肯定一件事:除了上帝的话语,唯有音乐值得赞美。。。”在俺小芬(并非任何宗教或党派成员)看来,老子的《道德经》宣讲的是“大道”,亦即上帝的话语;而莫扎特的音乐紧随其后,乃至可看作“上帝话语”的一种高级表达方式。再进一步,不妨想像:老子和莫札特都是上帝派到人间的使者,或干脆就是上帝的化身!”
为了让人们较容易地接近和感悟大道,老子在《道德经》里作了不少通俗的比喻。他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也就是说,自然界里,不争而甘于处下的水,最接近他所说的“道””。那么,在人类社会中又如何呢?老子说:“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大道推动着事物的反向转化;大道作用于事物的柔弱一方),“柔弱胜刚强”,“大国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大国像百川入海那样居于下游,为天下所归附,自居于雌性的地位。雌性往往以其沉静胜过雄性(的浮躁),原因就在于她们沉静而甘居下风。)这里,我们得到了老子的启迪:柔弱的女性(指群体,非指个体,下同)往往比刚强的男性更优胜!不妨让我们来看看,女性究竟胜在何处吧。为避免人类误入“逆道而行”的歧途,老子在《道德经》六十七章中给人类指出了三项“美德”:“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依俺领会,这三宝往往是通过女性来体现的。
无独有偶。两千多年后,音乐之神莫扎特来到了这个世界。他在歌剧《费加罗的婚礼》中以更入耳更入心的音乐(信息量比普通语言文字大了不知多少倍!),阐释了同一思想。
这部歌剧是莫扎特与诗人达-蓬特联手创作的经典三部曲之一(其余两部是《唐璜》和《女人心》)。剧本系根据法国作家博马舍以费加罗为主人公的三部戏剧《塞维利亚的理发师》,《费加罗的婚礼》和《有罪的母亲》中的第二部编写。按照莫扎特的要求,剧中安排了《塞维利亚的理发师》中所没有的苏珊娜,凯鲁比诺和玛尔切利娜等几位由女高音和次女高音扮演的角色。这一改动,非同小可!在莫扎特笔下,使得这部歌剧无论其艺术性和思想性,都大大超过了罗西尼那部脍炙人口的《塞维利亚的理发师》。莫扎特的这部歌剧,在广泛运用各种重唱形式来表达复杂的戏剧内容,运用新鲜活泼的音调来刻划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人物形象,运用管弦乐队来完成最多样的艺术等方面的成就是前无古人的。
费加罗要结婚了,新娘就是伯爵夫人罗西娜的女侍苏珊娜。风流花心的伯爵对妻子罗西娜不忠,而在追求苏珊娜,故对费加罗的婚事多方阻挠。罗西娜的前监护人、医生巴尔托罗及其女管家玛尔切利娜也各自抱有个人目的加以阻挠。苏珊娜既要躲避伯爵的追求,又不便公开冒犯他,只得暂且拖延应付。后来,在费加罗和罗西娜的帮助下,她运用智慧和胆略,做出许多男子所做不到的巧妙的事情。苏珊娜给伯爵写了一封温柔缠绵的情书,邀他夜晚在花园约会,却悄悄地与伯爵夫人互换了服饰。伯爵大喜过望,精心打扮后如期前往。在黑暗的花园里,正当伯爵喜不自尽大献殷勤的时候,突然四周灯火齐明,怀抱中的女子竟是自己的夫人 -- 罗西娜!伯爵被当场捉住,羞愧无比,只好当众下跪向罗西娜道歉求饶,保证以后再也不犯。仁慈的罗西娜宽恕了他。苏珊娜也通过机智的努力,终于与费加罗结成良缘。
剧中共有五位主要角色:苏珊娜,伯爵夫人,费加罗,伯爵和凯鲁比诺。莫扎特在精心安排的三位女高音/次女高音角色中,分别体现着老子所说的“三宝”:
伯爵夫人罗西娜(女高音)——(正写)仁慈,关爱,能宽容 (体现“慈”);
女侍苏珊娜(女高音)——(正写)俭朴,纯真,不奢求 (体现 “俭”);
童仆凯鲁比诺 (女高音或次女高音)—— (女串男,反讽)无忌,妄为,敢争先(体现“不敢为天下先”的反面)。
以上,因受好友亚河兄“欢迎掺和”所诱,胡乱侃了一通。亚河兄若不喜欢,删掉便是,不消一秒钟也。哈哈!至于各人是否也从《费加罗的婚礼》的聆赏中感悟到如上面说的那些“哲理”,就不是俺小芬能越俎代庖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