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田“务本堂”
——培田“务本堂”王羲之楹联“文章移造化,忠孝作良图”
“文章移造化,忠孝作良图。”这幅木板阴刻楹联如今依旧原封不动地悬挂于所称“进士第”的培田“务本堂”中堂正厅两侧。
这是一幅很了不得的文句,更因为其书法飘逸峻拔,雕工精细,选材考究,落款是有书圣之称的中国东晋书法家王羲之。
其意思是:读圣贤书能够带来一个人或地方的改造和进化,而忠诚和孝顺是用作改良和图志的最好经验方法。表明用文化知识改造命运,改造自然,忠于祖国,孝以持家的理想。
“文章移造化,忠孝作良图”这幅楹联,即使在现今中国,依然保存许多,有雕刻于石头门框上的,也有落款是岳飞的,我有一次逛深圳古玩文物市场,也看见一幅看似古老的木板雕刻的同样内容楹联,只是文笔做工粗俗简陋罢了。其实这不足为奇,这就象“为人民服务”的招牌到处都有一样的道理。
这副王羲之木刻楹联的来历出处,众说纷纭,有说是培田进士吴柭祯告老还乡时,光绪皇帝为表彰功德,同时也是对这位德高望重的老臣以褒奖,亲自在宫廷中选赠;也有认为是老祖宗在北京琉璃厂淘的宝,如此种种,不一而足。我们只能从如今尚存于木板表面晶莹闪烁的贝石覆漆中,隐约想象其当年的亮丽、光鲜、精致,而判断绝非一般的地摊工艺品。
王羲之(303—361年),字逸少,今山东临沂人,中国东晋书法家,有书圣之称。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人称“王右军”、“王会稽”。其子王献之书法亦佳,世人合称为“二王”。
王羲之代表作品有许多,其中,《兰亭集序》为历代书法家所敬仰,被誉作“天下第一行书”。说到王羲之,也就不能不提他的传世之作“兰亭序”了。
东晋永和九年(353年)农历三月三日,王羲之同好友谢安、孙绰等41人在绍兴兰亭修褉(一种祓除疾病和不祥的活动),众人饮酒赋诗,汇诗成集,王羲之即兴挥毫作序,这便是有名的“兰亭序”。此帖为草稿,28行,324字。记述了当时文人雅集的情景。作者因当时兴致高涨,写得十分得意,据说后来再写已不能逮。其中有二十多个“之”字,写法各不相同。宋代书法名家米芾称之为“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文如下: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译文: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三月初三日,我们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集会,举办祓禊活动。许多名人雅士统统来了,年轻的和年长的都聚集在一起。这集会的地方有高峻的山岭,茂盛的林木,修长的竹子,还有澄清的急流,在左右四周映衬环绕,引来作为流觞的清水。大家依次序坐在水边,虽然没有琴、瑟、箫、笛演奏的盛况,但边喝酒边赋诗,也足够畅叙衷情。天色晴朗,空气清新,和风丽日。抬头看到天空的广阔,低头看到万物的众多,藉此望眼观赏,开畅胸怀,可以尽情享受耳目的乐趣,心情是欢乐和愉悦的。
人与人的相处,时间虽很短暂。大家把自己的抱负一吐为快,与朋友们在一起高谈阔论,有的凭借爱好的事物寄托志趣,有的抒发性情。虽然各人谋求的和舍弃是千差万别,性格属于静谧和浮躁也不一样,可是当他们对于接触到的事物感到高兴,被自己暂时获取,就愉快地自满起来,不知道衰老即将来到。等到他们对谋求或者取得的事物已经厌倦,性情就随着事物的改变而改变,感慨也随之而来了。从前所喜欢的,在短时间内已经变为陈旧的事物,还不能不因此而产生感慨。何况寿命是长或短,随着自然界变化,终究要走向结束。古人说:“生死也是一件大事啊。”难道不令人惋惜深思吗!
每次我看到前人滋生感慨的原由,同我们好像都默契相合,没有不对着前人的文章悲伤感叹,可是心里又不明白为什么会这样。本来就知道把生和死看作一样是虚妄的,把长寿和短命看成等同是荒诞的。以后的人看现在,如同现在的人看从前一样,这是多么可悲啊!所以我把与会的人一个个地记下来,并且把他们所作的诗抄录下来。虽然时代不同,事情也会两样,但是人们产生感慨的原因,那情景还是一样的。后代阅读的我们这些人时,也会对这些诗文有所感慨吧。
兰亭修禊,使王羲之彻悟山水之和美、宇宙之玄妙的人生真谛,在物我两忘的境界中,一气呵成,挥毫写下千古杰作“兰亭序”,正因为他情深意厚,故能情注毫端而天趣自在;也因为他笔法精严,故能使笔底如行云流水而形神兼具;更因为他诸美皆备,故能使这篇文稿的挥写最终达到升华融合的境界。在这件尽善尽美的作品面前,后世各家虽竭力临仿,却未能得其全。
遗憾的是,现今我们所见到的“兰亭集”却并非王羲之真迹。但是,我们还是可以从培田“进士第”所存留的王羲之书写的“文章移造化,忠孝作良图”文笔之中,领略其书法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后人评曰:“飘若游云,矫若惊龙”,“龙跳天门,虎卧凰阁”,“天质自然,丰神盖代”,被后人誉为“书圣”的卓越风采。
http://s14/middle/66199ba2g864d660a882d&690上联:“文章移造化”
http://s2/middle/66199ba2g864d66db8001&690下联:“忠孝作良图”
http://s4/middle/66199ba2g864d67b4f643&690
“文章移造化,忠孝作良图。”
http://s16/middle/66199ba2g864d68b87e5f&690
“王羲之”签名。
以下为应王贵垣老师的要求,将培田进士第“务本堂”的另外一幅由朱熹题写的木刻楹联照片公布给大家欣赏。
http://s15/middle/66199ba2x73d96632a18e&690
上联:“行仁义事”;
http://s5/middle/66199ba2x867de084caa4&690
下联:“存忠孝心”。
此“行仁义事,存忠孝心”木板楹联,书写用笔大胆,笔锋飘逸而犀利,应为朱熹壮年时所写。其中的“义”字采取减笔划方法,极富个性特色,成为书法爱好者师事临摹的范本。该对联高176厘米,宽38厘米,朱红木色底板,圆木形状,文字阴刻,描金,使板联显得格外精致。其用途一般是悬挂在厅堂或书斋之中。
“行仁义事,存忠孝心”是封建社会传统礼教的座右铭,许多人在看到“行仁义事、存忠孝心”的木刻对联时,深受传统文化的触动。“行仁义事,存忠孝心”板联流传很广,江西庐山白鹿洞书院、武夷书院、培田务本堂等风景名胜都可见到明清时期的摹本,字体大小和书写风格也基本一致。(根据网络资料)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