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ents专家 洪兰
台湾著名教育家,加州大学实验心理学博士,脑科学家。台湾中央大学认知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台湾著名教育家。
内地发布了新教育举措:小学三年级以前不许教英语。这让学前阶段的父母也忍不住要问:究竟学第二语言有无黄金敏感期?太晚学英语,会不会以后学不好,没有竞争力?这次我们就来探讨一下这个话题。
对于一个人到底什么时候适合学外语,目前科学界众说纷纭,并无一个最终定论。但可以肯定的是,只要孩子在青春期以前,比如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大脑发展实验室的主任,也是认知神经科学中心的主任Helen
Neville就认为,在10岁左右学习外语就不会留下口音。反而是母语没有学好,外语也学不好,因为外语的学习是架构在母语能力的基础上的。
汉语、外语,学习方式大不同
母语的学习是内隐式的——父母没有特别教,孩子透过模仿、尝试与改正,自己悟出正确使用这个语言的方式。因为它是自己摸索出来的,所以孩子会自如运用母语的文法规则,却说不出为什么要这样用。例如中文说:一匹马、一头牛、一艘船、一架飞机,这对非母语使用者来说,非常困难,常会用错:明明都是四只脚的动物,一匹牛就不行;明明都是航行的交通工具,一艘飞机就不行。但这个错误你不会在母语使用者身上看到,这一点,让很多研究者惊讶内隐式学习的高效率。
第二语言的学习是外显式的,老师从发音、语法教起,不勤奋学还学不会。这两者动用到的神经机制不同:母语是内隐式的学习,只要生活在那个语言的情境中自然就能学会;外语的学习是外显式,要努力背单词,勤奋学习才会。人的大脑天生有设定的语言学习机制(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LAD),但是需要外界刺激的启动,一个生下来正常的孩子因某些因素被隔离长大,没有接触到语言的话,他是不会说话的,如有个受虐儿在6岁时被救出来,她后来语言无碍,但是另一个13岁才被救出,她的语言发展就有问题,显示语言需要被启动才会发展。
汉语学不好,英语更不佳
研究发现,所有的语言都在左脑处理,包括聋哑儿所使用的手语在内,我们在实验上看到左脑中风的聋人,虽然他们仍然能够比手势,但是手语就不行了,有些人说第二语言在右脑处理,它跟我们在实验上及临床病人
身上看到的不符。现已有无数的实验证明语言都在左脑的布罗卡区处理,因为左脑对时间码(temporal
coding)的擅长。曾有实验测量在美国的韩国留学生他们母语和英语在大脑里的位置,结果发现两者几乎重叠在一起,中间差了不到9mm,这恰恰说明了,一种语言的精熟,可以帮助另一种语言的学习。我们常看到欧洲人会好几种语言,一方面是语系相同、语法规则相似,另一方面也是常使用不同语言的转换,他的语言区比单一语言者来得大。所以一个母语掌握得很好的孩子,对语言有敏感度,日后学外语时也会相对容易。
【节选自《父母世界Parents》杂志
2014年2期 P28】
[版权声明:本博客发布的原创文章,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及出版物不得转载。在网络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父母世界Parents杂志”。违反上述声明的,本刊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