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曰:“居下位而不获于上,民不可得而治也。获于上有道,不信于友,弗获于上矣。信于友有道,事亲弗悦,弗信于友矣。悦亲有道,反身不诚,不悦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其身矣。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孟子。离娄上》)孟子这段话大致意思是——“在下位的人士得不到上位的信任,民众就不可能得到治理。要获得上位的人信任,是有正确的道路可走的。要获得朋友的信任,也有一定的正确道路可走,事奉父母亲而不能使父母喜悦,就不能获得朋友的信任。要使父母喜悦,也有一定的道路可走,反省自身而不诚恳,也就不能使父母喜悦。要做到自身诚心,也有正确的道路可走。不懂得善,则不能到做自身诚心。所以诚心是上天正确的道路;想做到诚心是为人正确的道路。诚心到极点而不能感动外界者,这是未有发生过的事情;不诚心,未有能感动外界的。”
孟子说的这段话是在诠释《中庸》第二十章的部分内容:“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获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获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顺乎亲,不信乎朋友矣;顺乎亲有道,反诸身不诚,不顺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对比孟子的话与《中庸》的内容,两者的内容基本相同。两者的不同之处主要是,孟子将《中庸》的“诚之者”改为“思诚”。从中也可以看出孟子对“圣人”与“贤人”的区别在于一个“思”字,“圣人”是“不思而得”,“贤人”则“慎思之”。这正如孟子说:“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荀子也说:“大巧在所不为,大智在所不虑。”“不思而得”是无为而治之道,是《周易》中“知临”的境界。
《中庸》所说的“不思而得”不是完全没有思想,正如孟子在《孟子。告子上》曰:“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孔子也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不思而得”大致意思是说在无思无虑中在纯真中产生知觉、思想。正如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