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民歌的障碍

(2010-09-18 22:21:50)
标签:

魔法

民歌

障碍

杂谈

民歌的障碍

昨晚,我与葡萄牙吉他大师筛诺合作的《相思染》音乐会在里斯本博物馆剧场演出了。我先上台唱了三首中国民歌:《圪梁梁》《好花红》《桃花红杏花白》,观众们被我那高高的嗓音刺着了,他们愣了——这是一种很奇怪的感觉。接着,我与葡萄牙女歌手依莎贝儿一起唱了当地的发朵民歌,她们似乎松了口气,掌声预热了。下半场,我演唱了《静夜思》《山中问答》,他们开始欢呼,直到最后的主题曲《相思染》,观众真的感动了。突破了禁区,我高兴了!

记得六年前,我在德国演唱,感觉到观众直向后退,他们被我的声音吓住了吗?我难过了很久,慢慢的找出了缘由。

中国的民歌和戏曲过去都是在室外唱,声音不高不亮就无法传得远,让人听得见。西方的古典音乐都是在教堂在音乐厅等室内的环境演出,他们的音色是长的圆的低的 高的。西方观众早已形成了他们对音乐会的听觉习惯。而中国的传统音乐几乎没有在低声部上发展、没有和声、没有音乐厅的概念。这对于不懂中文的西方听众自然 是怪异的。

今天的西方观众,对中国音乐的了解仅仅是在中国饭馆听到的背景音乐或者媒体宣传的京剧音乐。他们对于众多丰富的中国音乐了解得很少很少,而中国观众对于西方音乐的了解远远胜过西方观众对中国音乐的熟悉程度。

我在德国举办音乐会,并不容易,西方人对中国音乐强烈的陌生感,特别容易产生偏见或误会。我在台上演唱,完全能感觉到观众的禁区。民族音乐的相互沟通是有很大障碍的。

 今年与葡萄牙女歌手合作,她的声音通过喉腔、咽腔和胸腔往下沉,我的声音通过口腔、鼻腔和头腔向外透,正好是相反的歌唱方式。我俩唱合音不错,但是若要一起唱葡萄牙发朵和中国民歌,就一定要调整,否则真是有别扭。6月初在武汉琴台音乐厅演出之后,音乐学家李方元先生就写信告诉我,我唱的发朵不是发朵。昨完的演出,我调整了状态,更注重音乐下沉,重在喉咽部发声。同时,依莎贝儿也更多使用了口腔头腔唱《康定情歌》,音色亦明亮了许多,我俩相视而笑。这样的交流真是十分有趣、会意的。

 

《相思染》音乐会先在中国演出了,后在葡国演。我问依莎贝儿,她是怎么面对中国观众的呢,她说她会更专注音乐的表现力,尽量给不懂葡语的中国观众一个音乐方向。那么,我现在正在葡萄牙的舞台,我也要想想给葡国的观众怎样一个方向呢?

明天还有一场室外的音乐会,我要施展魔法了!!!

 


民歌的障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给妈妈的信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