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谈谈学院派的教育对我的影响

(2010-07-05 02:36:11)
标签:

学院派

邹文琴

吴碧霞

冲破

文化

“您好!龚琳娜姐姐!从《斑竹泪》到邹老师的教学示范带子!到《忐忑》我一直很敬佩您!
我觉得你已经不是一个歌手,而是一个人声表演艺术家!
但是我有一个疑问,中国院的声乐学习(您所指的千人一声的演唱技巧)对您现在的演唱真的一点帮助都没有吗?假如有帮助的话,您觉得是什么方面最有帮助呢?谢 谢!”

 这是一位网友问我的问题,很好的问题,这篇博客就说说音乐学院教育对我起到的作用与影响,顺便介绍一下我学习唱歌的经历,这些前因后果都是连在一起的。

  五岁,我第一次在舞台上独唱《我的愿望》,电视台拍了录像,那是1980年,电视机刚刚在中国的家庭落户。《我的愿望》歌词大意,“我有一个愿望,长大当个歌手……”

  七岁,我考入贵阳南明区少年宫“苗苗艺术团”,周末都在少年宫唱歌,每一个假期到各乡镇、城市演出,我学会唱了很多苗族、侗族、布依族民歌。

  十二岁,我第一次去法国演出,那是1988年,出国还是很大的事。我们演唱的家乡民歌非常受当地观众的欢迎。我的愿望越来越清晰——长大了我要唱民歌!
 
  我的童年完全浸泡在歌声中和舞台上,参加了全国许多唱歌比赛,走了许多地方,看了许多,学了许多。

  直到十六岁,在电视上看到吴碧霞(现今国内很有名的歌唱家),给她写了一封信,从她的回信中得知中国音乐学院附中招生,我便去了北京,终于如愿的在附中上学,学习民族声乐专业。

  一直以来,我总是顺着我的梦想,勇往直前,不依赖金钱关系,也不害怕丢脸。总是喜欢探索创新的东西。很幸运,我的理想都在慢慢实现,前提条件是,我必须非常努力,脚踏实地。

   进入正题——学院派教育。我到北京上中国音乐学院附中之前,亦先随贵州歌舞团的唐柄英老师学习声乐,后在贵州省艺校随沈建昆老师学了一年。另外,我的钢琴和视唱练耳课在艺校学得很好,这使我后来在附中学习起来一点不费力。遇到邹文琴老师,是我最大的幸运,第一次我考试的时候见到她,被她那高贵的气质、关爱的言语打动,那天她穿一件淡绿色的长裙。一个月后,我就成为了她的学生,从给吴碧霞写信到成为她的师妹,半年之内,我的愿望得以实现。

  师从邹文琴老师,我最大的收获是高贵的人格和高超的技艺。邹老师人正、路子正、气强、品格强。都说唱歌气要通、声要透。我理解的“通”即表里如一,内外顺畅。除了发声方法的正确运用,也是为人骨气的力根之本。而“透”,是音色的变换,力量的伸缩,真实的情感与心灵的丰满。音乐所以能动人,一定是声音穿透骨头,刺入心灵,辐射神经,充满了生机。唱歌的人一定要有旺盛的生命力。教书的人一定要懂得如何引导这种生命力发生质变,达到高级的艺术境界。邹老师就是这样一位好老师,她非常会挖掘学生的潜能,我和吴碧霞是绝对是受益的。

  学院派是讲究“统一性”,并用相对的标准来教学的,但是,社会实践不需要那么多一摸一样的,艺术发展更是需要不断创新的。我在音乐学院七年的学习时光,使我的音乐素质、能力、技巧都获得了非常非常关键的积淀,为我的艺术不断创新打下了牢固的基础,使我成为一名专业的在舞台上歌唱的音乐家。但只是掌握了一定的专业技能和音乐素质,决不能使我感到满足,我需要找到自己的声音,并且能够充满想像力的发出声音,完全忘我的将声音与肉体与心灵与听众重叠一起翱翔在音乐的灵魂之中,这成为了我新的梦想。

  大障碍是,我唱歌就要先练声,先想方法,不能随性唱,总害怕“喊”“白嗓”“破”,总想保持“美感”。学了那么些年,到了实践的时候,还是发现面对琴房、面对音乐厅、面对麦克风、面对录音棚;站在高山、蹲在草地、坐在火炉旁;唱山歌、唱情歌、唱艺术歌;给一个人唱、给十个人唱、给十万个人唱——都是如此的不一样!我肯定不能用一样的力量,我肯定不能用一种办法,我肯定不能就一种状态!过去无论唱什么都要笑肌抬起,无论怎样的结束都要双手高举……啊,我发现了自己就象一个极其平庸的画家,完全没有色彩感,甚至连颜料都不知道如何运用。可是我的颜料在哪里?我听到原生态自然形成的独特音色,就责怪自己没投胎在农民家里,从小就获得大自然的滋养和地域文化的财富。虽然我是专业的歌手,虽然我还获了奖,可我却没有信心,没有底。

  我清楚,冲破固有的“唱”的观念,冲破大众的“美”的意识,是我要创新发展的第一步,对我最难最难的是解放自己固有的习惯。需要勇气和方向。

  先要学会如何“喊”?我到动物园去听动物它们叫,在家里怕影响邻居不敢叫,在《孔雀飞来》的歌里,我试着“叫”;我跑在到苗族的山上,听到苗女她们“喊”,我就学着喊,大山里不怕,越喊越壮胆,结果喊来了年轻小伙对我的爱慕,倍受鼓舞。

  最后对着大自然用真声唱,不怕破,需要全声带闭合,用气大声的往前唱。突然觉得身体开了,释然了,若拘紧就一定唱不远,或者定要先找练声共鸣点,那么大自然会把我扔到外星去!在自然界,就要有自然的声音。

  我敢喊敢叫了,身心放松了,就开始肆无忌惮的模仿各种人唱歌,琢磨其中的技巧。渐渐的就了解自己的身体应该怎样控制、声带怎样用力、位置怎样转换了。
 
  到今天,我觉得我的每一步都是脚踏实地。

  我个人认为,作为一个歌者,最重要的是——进入作品的灵魂真实的再现,不是利用作品再现自己。通常,唱歌的人把一首作品唱活了,就火了,成名之后,她们大多唱自己了,作品就不再流传,音乐没有灵魂了。“千人一声”不单是发声方式和审美观念的单一,亦是她们丢掉土地,空中楼阁,虚荣充满的结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