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山随想
(2022-05-12 10:42:48)
标签:
杂谈历史 |
分类: 散文游记 |
登山随想
闲暇时,我常往郊外,举步登山。每登上一座山顶,纵目四望,远山近水,苍林白屋,平畴绿野,或明丽于蓝天白云下,或缥缈于疏烟淡霭中,或静沐于晚霞残照里。心中那种旷达和舒展,那份酣畅和怡然,无以言表。
常登那几座高矮差不多的小山,渐发现一种现象:总觉得脚下的山最高。待转至另一山顶,感觉亦然。这现象令我诧异,也令我深省——人往往自视过高,理与此同。
“人贵有自知之明”是一句经典,是说人很难看清自己,很难准确定位自己,要达到“自知”、“明智”的境界十分不易。休说我辈肉眼凡胎是如此,细数圣人伟人,又有几人真能明智、自知一生者? 东坡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也应有此义。
两千多年来被公认为圣人的孔夫子,就有很不明智的一面。他总认为春秋时代“礼崩乐坏”了,毕其一生的追求是恢复周礼,恢复奴隶社会鼎盛时期的秩序。他搞不明白社会必然会进步,生产关系必然会演进的道理,总试图以一己之力阻止洪流滚滚的大趋势。这种不自量力的行为,不仅毫无明智可言,而且近乎食古不化了。毋庸否认孔学对中华两千多年的道德形成及治世、治国、治人方面所产生的深远影响,但现在有些学者把孔学演绎得天花乱坠,而对其逆历史潮流的思想倾向,束缚经济、社会发展的价值取向却是不应该回避的。
毛泽东在解析自己时,似乎是很有些自知之明的,他曾在1966年7月8日的一封信中写道:“我是自信而又有些不自信。”“我少年时曾经说过: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可见神气十足了。但又不很自信,总觉得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我就变成这样的大王了。”我的理解,他有些勉为其难的意思,真够谦虚客气的!他还说,“在我身上有些虎气,是为主,也有些猴气,是为次。”从理论层面讲,他也承认自己有弱点,不全是“四个伟大”之类。可是说归说,在山呼万岁之声日高,在“三忠于、四无限”的崇拜狂潮中,头脑发热了,“自知之明”越来越少了,于是乎飘飘然起来,还真以为句句是真理了。这种感觉与他潜意识中的某些超现实主义幻想一结合,遂浪漫出许多不明智的事来,以致给国家、给人民带来几多磨难,一场浩劫。
法国的拿破仑,是两百年前世界级的军事家,政治家,还是数学家。然而,这样一位天才,也有不明智的时候。且不说他反独裁而自己却又独裁,且不说他屡次对欧洲诸国发动侵略战争,且不说他远征埃及、俄罗斯遭惨败。单就他在1815年6月的滑铁卢战役中的种种失误,即可知他晚年的不明智是何等致命。
首先是过分自信,高估了自己军队的战力;二是用将失当,致军队举止失措;三是督军不严,资敌军以反扑之机;四是应变失策,未能及时调来援军。这一连串的不明智,导致法军惨败。有学者认为格鲁希对失败负有不可推卸之责,但作为主帅的拿破仑,犯下一系列不明智的低级错误,他本人应该负主要责任。
还有许多类似的例子。不是专挑伟人毛病,我只是想说明,伟人尚有缺乏自明之时,何况凡夫俗子乎?我辈常人,既不及圣人的智慧,也不及伟人的韬略,则更易失察,更易偏见,更易犯错。就像这登山看山,易产生视觉误差,难以准确定位自己一样。
自视过高,是放大了自身的长处和优势,失去了自知之明。岂不知:自是者近非,自明者近晦;自负者必危,自满者必损。何以解之?为人虚心低调,为事三思而行。
话到此处,似乎有说教之嫌了。不是,我不过是触景而发,捋出自己对生活、对人生的一丝感悟,一番自省,并非想施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