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农行适价发行 为何不涨反跌?

(2010-06-29 11:28:11)
标签:

证券

财经

适价

农行

熊市

股票

分类: 老任视野

备受关注的农行A股发行价格区间终于确定,确定本次发行的价格区间为每股2.52元—2.68元,低于此前市场预期和主承销商的估值区间,如果农行按2.68/股的上限价格发行,对应2010年动态市净率约为1.6倍,比工行和建行今年年均1.8倍左右的市净率稍低,和中国银行今年的市净率相当,可见,农行的定价并不具备太大,对于A股市场的影响也是中性的。

 

另外,也有媒体大幅报道:“招股书泄露天机,农行大手笔分红”,根据农行此前公告的招股意向书,农行在2010421日举行的2010年度第二次临时股东大会上,批准了201071日至20101231日期间及2011年及2012年股利分配政策,即农行将在符合股利分配政策的前提下,按照经审计的当期净利润的35%-50%向股份持有者分派现金股利。这样的分配政策,对于机构投资者而言,投资农行的收益可能会高于银行存款利率,但是做为中小投资者而言,农行二级市场的价格波动是必须要考虑的因素。从今天农行的定价区间和媒体的相关报道来分析,在目前市场氛围下,为了力保IPO顺利好行,农行在向市场妥协,也从另一方面折射出当前资本市场的弱势之严重。所以我并不认为,农行低于市场预期的定价能够刺激大盘上涨,相反,银行股在目前依然很难力挽狂澜,市场依然处于弱势的格局之中。结合目前七月合约的走势来分析,乐观的话,上证综指依然会在目前的点位和2560点附近的区间内进行窄幅震荡,市场的气氛将依然是沉闷的,成交量依然是低迷的,在熊市中地量未必能见地价,只要大盘没有突破2600点,我们依然看空又做空。

 

况且根据我们的分析,目前银行股整体处于调整的态势,并不具备大幅走强的动量。工商银行目前股价在前期临界点位置4.3元一带,从该股的走势来分析,中期上升趋势线在前期已经被跌穿,目前正处于向下突破之后的整固阶段,中期依然处于弱势;建设银行、招商银行等也是如此,农行IPO不可能带领金融股力挽狂澜,大盘依然处于弱势格局之中。前期我们建议投资者重点关注三个重要的时间窗口,其中第一个时间窗口就是今天,但由于农行的定价区间并不高,因此,这一时间窗口也不具备太大的意义,下一个我们要重点关注的时间窗口就是76日。

 

目前市场结构严重的不平衡,上证综指、创业板指数、中小板综指的表现并不同步,存在严重的不平衡。创业板指数前期以极端方式宣告中期上涨趋势的结束;中小板综指前期跌穿了中期上升趋势线之后,就已经宣告中期上涨行情的结束,而且在最近的反弹中高点并没有超过前期高点,低点却低于前期低点,这是非常明显的熊市特征,况且中小板综本轮行情从1959点上涨至6625点,如此大的累积涨幅并不是短期能够消化的;目前创业板、中小板综指才刚刚步入熊市的初级阶段,未来的下跌将是真正的下跌。相比之下,上证综指已经运行了熊市的第一波下跌,目前正孕育着熊市的第二波下跌,未来如果大盘跌破2500点,将迎来新一轮的下跌,而且短期跌幅最大的应该在中小市值的个股,包括中小板、创业板以及披上新兴产业外衣的高市盈率个股之上。

 

资本市场是经济的晴雨表,具备一定的前瞻性,指数会先于消息面,先于实体经济而表现,当市场氛围非常恶劣,宏观面的因素在资本市场中还没有完全显现,还没有完全消化。目前很多投资者对市场依然抱有幻想,但是资本市场就是如此,在希望中下跌,在绝望中上涨,目前市场中不断会有利好消息出台,这并不真正底部的来临;只有当消息面都是利空,而指数却不再创新低,更多投资者都是绝望时,市场往往才会迎来真正的底部。也许很多投资者依然抱有幻想,但是从历史经验来看,2008年的熊市,当大盘从6124点跌到3000点时也许你能够扛,但是当指数跌到2000点之下时你还能扛吗?你会受到市场的影响。

 

最近市场的表现非常沉闷,连续地量的出现一定孕育着变盘,目前市场只是正在等待一个契机,农行IPO仅仅只是一个导火索而已,并不能改变市场的本质,对于大盘而言,我们强调2500点的重要性;对于投资者而言,如果目前你的股票让你夜不能寐,斩仓也许会是比较明智的选择;如果你继续扛着,后市股票市值仍会继续缩水,让你倍受煎熬,当市场真正机会来临时,你可能仍要面临斩仓,这才是最大的遗憾。目前的点位,我们依然建议投资者把防范风险放在第一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