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地台、地槽、地盾
(2010-03-17 10:20:56)
标签:
地台地槽地盾杂谈克拉通 |
分类: 构造 |
地台
地台
platform
大陆上自形成以后未再遭受强烈褶皱的稳定地区。曾称陆台。1885年由E.修斯提出。在地槽地台学说中,地台是与地槽相对应的地壳稳定构造单元,以含有未变质的沉积盖层区别于地盾。
地台具有双层结构,即由基底和盖层构成。基底由前震旦纪或前寒武纪的巨厚已变质的沉积岩系与火山岩组成,构造复杂,一般遭受过较强的区域变质作用。基底岩石建造序列属地槽型。盖层由震旦纪或寒武纪以来的沉积岩系组成,其厚度一般不超过1000~2000米,未经受区域变质作用。其沉积物组成地台型建造序列。盖层与基底以角度不整合接触。地台的主要特征有:①形态上呈等轴状,面积一般超过数十万平方千米,地貌反差小。②沉积建造多由高成熟度、分选良好的浅海或陆相地层组成,厚度不大但分布广泛,地层成席状体,对比性良好,有石英砂岩建造、粘土铁质建造、碳酸盐建造等。③岩浆活动微弱,以大面积的陆相溢流玄武岩为特征。④构造变形弱,多发育短轴背斜和盆地;⑤盛产石油、煤等能源和其他沉积矿产。
地台内部按沉积盖层的发育及变形情况可划分出 3种次级构造单元:台背斜,是地台上的相对隆起区,盖层厚度小;台向斜,是地台上相对坳陷区,盖层厚度大;台褶带,是地台上构造性质相对最活动的带,地层厚度大,其中并可出现线状褶皱和断裂。
platform
大陆上自形成以后未再遭受强烈褶皱的稳定地区。曾称陆台。1885年由E.修斯提出。在地槽地台学说中,地台是与地槽相对应的地壳稳定构造单元,以含有未变质的沉积盖层区别于地盾。
地台具有双层结构,即由基底和盖层构成。基底由前震旦纪或前寒武纪的巨厚已变质的沉积岩系与火山岩组成,构造复杂,一般遭受过较强的区域变质作用。基底岩石建造序列属地槽型。盖层由震旦纪或寒武纪以来的沉积岩系组成,其厚度一般不超过1000~2000米,未经受区域变质作用。其沉积物组成地台型建造序列。盖层与基底以角度不整合接触。地台的主要特征有:①形态上呈等轴状,面积一般超过数十万平方千米,地貌反差小。②沉积建造多由高成熟度、分选良好的浅海或陆相地层组成,厚度不大但分布广泛,地层成席状体,对比性良好,有石英砂岩建造、粘土铁质建造、碳酸盐建造等。③岩浆活动微弱,以大面积的陆相溢流玄武岩为特征。④构造变形弱,多发育短轴背斜和盆地;⑤盛产石油、煤等能源和其他沉积矿产。
地台内部按沉积盖层的发育及变形情况可划分出 3种次级构造单元:台背斜,是地台上的相对隆起区,盖层厚度小;台向斜,是地台上相对坳陷区,盖层厚度大;台褶带,是地台上构造性质相对最活动的带,地层厚度大,其中并可出现线状褶皱和断裂。
地槽
地槽
geosyncline
地壳上的槽形坳陷。在地槽地台学说中是与稳定的克拉通或地台相对立而存在的强烈构造活动带,二者构成地壳的两种基本构造单元。由美国地质学家 J.霍尔与 J.D. 丹纳于1859和1873年先后提出。曾译作大地向斜。
地槽具有以下特征:①呈长条状分布于大陆边缘或二大陆之间,宽可达上百千米,延伸可达上千千米。②具有特征性的沉积建造并组成地槽型建造序列,如硬砂岩建造、复理石建造、硅质-火山岩建造、磨拉石建造等,沉积厚度巨大。③广泛发育强烈的岩浆活动,有细碧-角斑质火山喷发,中、酸性岩浆浅成活动和玄武岩喷发等。④构造变形强烈,普遍发育褶皱和逆冲断层推覆构造等。⑤区域变质作用发育。⑥具有成矿专属性,如与中、酸性侵入活动有关的铜、铁、钨、锡矿,与基性超基性岩有关的铬、镍矿等。⑦地球物理场特点是具有呈现条带状分布的重、磁异常以及高热流值的地热分布。
按W.H.施蒂勒的分类,地槽有位于克拉通或地台边缘的正地槽和位于克拉通或地台内部的准地槽二类,其中正地槽又有近克拉通侧、且很少火山活动的冒地槽和远离克拉通、火山活动强烈的优地槽之分。准地槽相对于正地槽,其活动性较弱。J.奥布英1965年指出,优地槽与冒地槽往往成对出现,构成地槽偶,地槽演化后期的造山活动都是从靠大洋一侧的优地槽开始,逐渐向冒地槽推进的 ,是为地槽的极性,地槽偶和地槽极性的研究对于恢复古大陆边缘格局和演化是非常重要的。
地槽从其开始发育到最后封闭大致经历了以下演化阶段:广泛接受沉积的地槽坳陷阶段;强烈构造变形形成褶皱带并逐渐抬升的造山阶段;褶皱带全面隆起、地槽封闭的后造山阶段。这 3 个阶段构成了地槽发展全过程的构造旋回,至此地槽转化为稳定的地台。从板块构造学观点看,地槽总体上与大陆边缘的大陆坡相当,但并不相同。地槽的演化反映了洋陆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
地槽的发育要经历两大阶段。第一阶段以强烈下沉为主,堆积了厚达1-2万米的沉积物,伴随有玄武岩喷发。第二阶段以隆起为主(一般从中央部分先开始),沉积地层发生强烈的线状褶皱,伴以花岗岩侵入和区域变质作用。原先深陷的海槽变成了高耸的山脉,山前坳陷内堆积磨拉石。上升的山脉被不断地剥蚀夷平,地壳的活动性也迅速减弱。准平原化后,在褶皱基底上沉积了蓄层,这种构造单元叫地台。换言之,地台的基本特征是具双层结构;变质的褶皱基底及不整合面以上的盖层。
地槽与地台有着根本性质的差别,分别代表了地壳的活动带和稳定区。在两者的转化关系上出现了两种绝然不同的观点。“泛地槽”论者认为地球形成初期全球皆为地槽,地槽变成褶皱带后发展成地台,沿这个地台的边缘镶边式地贴上新的褶皱带,使地台面积不断扩大。“泛地台”说则认为地壳形成的初始阶段有一个全球性的原始古地台,因深大断裂作用而破裂,沿深大断裂发育成地槽。
100多年里,有许多杰出的地质学家为完善和发展地槽-地台学说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使它的若干观点至今仍不失睿智的光芒。同时也要看到,今天我们在使用造山作用、造山带这些术语时,已有了完全不同于地槽演化的内涵
geosyncline
地壳上的槽形坳陷。在地槽地台学说中是与稳定的克拉通或地台相对立而存在的强烈构造活动带,二者构成地壳的两种基本构造单元。由美国地质学家 J.霍尔与 J.D. 丹纳于1859和1873年先后提出。曾译作大地向斜。
地槽具有以下特征:①呈长条状分布于大陆边缘或二大陆之间,宽可达上百千米,延伸可达上千千米。②具有特征性的沉积建造并组成地槽型建造序列,如硬砂岩建造、复理石建造、硅质-火山岩建造、磨拉石建造等,沉积厚度巨大。③广泛发育强烈的岩浆活动,有细碧-角斑质火山喷发,中、酸性岩浆浅成活动和玄武岩喷发等。④构造变形强烈,普遍发育褶皱和逆冲断层推覆构造等。⑤区域变质作用发育。⑥具有成矿专属性,如与中、酸性侵入活动有关的铜、铁、钨、锡矿,与基性超基性岩有关的铬、镍矿等。⑦地球物理场特点是具有呈现条带状分布的重、磁异常以及高热流值的地热分布。
按W.H.施蒂勒的分类,地槽有位于克拉通或地台边缘的正地槽和位于克拉通或地台内部的准地槽二类,其中正地槽又有近克拉通侧、且很少火山活动的冒地槽和远离克拉通、火山活动强烈的优地槽之分。准地槽相对于正地槽,其活动性较弱。J.奥布英1965年指出,优地槽与冒地槽往往成对出现,构成地槽偶,地槽演化后期的造山活动都是从靠大洋一侧的优地槽开始,逐渐向冒地槽推进的 ,是为地槽的极性,地槽偶和地槽极性的研究对于恢复古大陆边缘格局和演化是非常重要的。
地槽从其开始发育到最后封闭大致经历了以下演化阶段:广泛接受沉积的地槽坳陷阶段;强烈构造变形形成褶皱带并逐渐抬升的造山阶段;褶皱带全面隆起、地槽封闭的后造山阶段。这 3 个阶段构成了地槽发展全过程的构造旋回,至此地槽转化为稳定的地台。从板块构造学观点看,地槽总体上与大陆边缘的大陆坡相当,但并不相同。地槽的演化反映了洋陆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
地槽的发育要经历两大阶段。第一阶段以强烈下沉为主,堆积了厚达1-2万米的沉积物,伴随有玄武岩喷发。第二阶段以隆起为主(一般从中央部分先开始),沉积地层发生强烈的线状褶皱,伴以花岗岩侵入和区域变质作用。原先深陷的海槽变成了高耸的山脉,山前坳陷内堆积磨拉石。上升的山脉被不断地剥蚀夷平,地壳的活动性也迅速减弱。准平原化后,在褶皱基底上沉积了蓄层,这种构造单元叫地台。换言之,地台的基本特征是具双层结构;变质的褶皱基底及不整合面以上的盖层。
地槽与地台有着根本性质的差别,分别代表了地壳的活动带和稳定区。在两者的转化关系上出现了两种绝然不同的观点。“泛地槽”论者认为地球形成初期全球皆为地槽,地槽变成褶皱带后发展成地台,沿这个地台的边缘镶边式地贴上新的褶皱带,使地台面积不断扩大。“泛地台”说则认为地壳形成的初始阶段有一个全球性的原始古地台,因深大断裂作用而破裂,沿深大断裂发育成地槽。
100多年里,有许多杰出的地质学家为完善和发展地槽-地台学说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使它的若干观点至今仍不失睿智的光芒。同时也要看到,今天我们在使用造山作用、造山带这些术语时,已有了完全不同于地槽演化的内涵
地盾
地盾 shield
克拉通中前震旦纪或前寒武纪结晶基底大面积出露的地区。E.修斯1888年提出。地盾具平坦但凸出的地表形态,其周围被有平缓盖层的地台围绕而呈现出地盾形态。世界著名的地盾有加拿大地盾、波罗的地盾等。由于地盾出露的岩石均属太古宙和元古宙,对地盾岩石组分、变形和变质作用、岩浆活动及成矿作用等方面的研究,可以提供地球演化早期历史的信息。沉积盖层在地盾上的缺失往往是后期剥蚀的结果,所以地盾在地质构造性质上与地台并无本质差别,代表地台中相对隆起部分,两者的关系是过渡的。
克拉通中前震旦纪或前寒武纪结晶基底大面积出露的地区。E.修斯1888年提出。地盾具平坦但凸出的地表形态,其周围被有平缓盖层的地台围绕而呈现出地盾形态。世界著名的地盾有加拿大地盾、波罗的地盾等。由于地盾出露的岩石均属太古宙和元古宙,对地盾岩石组分、变形和变质作用、岩浆活动及成矿作用等方面的研究,可以提供地球演化早期历史的信息。沉积盖层在地盾上的缺失往往是后期剥蚀的结果,所以地盾在地质构造性质上与地台并无本质差别,代表地台中相对隆起部分,两者的关系是过渡的。
http://baike.baidu.com/view/426541.htm
- 扩展阅读:
- 1.参考资料:http://info.datang.net/D/D0850.HTM
克拉通
克拉通
craton
地壳上长期稳定的构造单元,即地壳中长期不受造山运动影响,只受造陆运动发生变形的相对稳定部分。“W.H.施蒂勒1936年提出,作为与造山带相对应的地壳稳定地区。克拉通一词源于希腊语Kratos ,意为强度。1921年柯柏称之为“kratogen”,1936年施蒂勒改称“kraton”,当时还划分出高克拉通和低克拉通,分别对应于大陆和大洋盆地,由于后来已证实大洋是活动的年轻地壳,今克拉通一词仅用于大陆地区,是地盾和地台的统称。
http://baike.baidu.com/view/118033.htm
craton
地壳上长期稳定的构造单元,即地壳中长期不受造山运动影响,只受造陆运动发生变形的相对稳定部分。“W.H.施蒂勒1936年提出,作为与造山带相对应的地壳稳定地区。克拉通一词源于希腊语Kratos ,意为强度。1921年柯柏称之为“kratogen”,1936年施蒂勒改称“kraton”,当时还划分出高克拉通和低克拉通,分别对应于大陆和大洋盆地,由于后来已证实大洋是活动的年轻地壳,今克拉通一词仅用于大陆地区,是地盾和地台的统称。
http://baike.baidu.com/view/118033.htm
构造旋回
构造旋回(tectonic cycle)又称造山旋回(orogenic
cycle)、褶皱旋回(folding cycle)、大地构造旋回(geotectonic cycle)等。法国地质学家贝特朗(M
Bertrand,1886~1887)用分析角度不整合的方法确立了地槽区内的褶皱运动具有周期性。通过对西欧和北美各个褶皱区进行比较,他将地壳的演化阶段划分为:休伦、加里东、海西及阿尔卑斯等四个褶皱旋回。每一旋回都无例外地经历了强烈拗陷、褶皱回返和山脉的最终形成等发展过程。而这种旋回性的特征,事实上在稳定的地台上也有反映,只是它们的强度远不如地槽区而已。因之,多数地质学家认为:构造旋回是整个地壳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的表现,显生宙的加里东、海西旋回各自经历了2.0亿~1.5亿年左右,而阿尔卑斯旋回的时间跨度约为2.5亿年。在中国,加里东、海西(华力西)、阿尔卑斯等旋回的名称已被广泛应用。中国学者根据中国的地质实际,又将阿尔卑斯旋回进一步分为印支、燕山和喜马拉雅三个亚旋回。
前一篇:欢迎您在新浪博客安家
后一篇:地质科学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