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孩子成长与公共意识

(2013-05-09 13:14:08)
标签:

教育杂谈

分类: 教育杂谈

                 孩子成长与公共意识

 

老是听学校里做班主任工作的老师抱怨工作任务重,压力大。除了令人牵肠挂肚的学生安全外,更重要的一项便是学生的行为习惯和学校活动,牵扯了班主任工作的大量精力和时间。

学生的学校生活千变万化,离了班主任不行的教育观念也已经根深蒂固。要么是不放心的“捧在手里”,要么就是拴住手脚的“关在门里”,只要有学生在就要有教师在的“责任意识”喊得天响的时候,学校里学生公共意识的养成荡然无存。可是,孩子成长偏偏一定是孩子自己的事情,谁也代替不了的。

一年以前,我所在的学校里,每每周一升旗的时候,为了让孩子们秩序井然,每个班主任老师都如临大敌一般,在举行仪式的时候,在长长的学生队伍里来回走动,维持秩序。三十多个班级,两千多人,就需要近四十人维持秩序,才能安然的进行下来;即便是这样,往往到国旗下讲话的环节,站在队伍后面的孩子们,因种种原因,依然会窃窃私语,有点骚动。很显然,集会要“快、静、齐”的学生常规,在教师的监督下,效果一般,离了监督不行的教育让师生们习以为常。后来,我们尝试没有班主任跟队的做法,开始的时候,师生皆不习惯;被监督惯了的学生们乱糟糟的,看着自己的学生乱,老师也很揪心。集会常规从理论层面到实践阶段遇到的瓶颈,来源于孩子公共意识的困乏,成长中孩子的公共意识培养就给了我们一个课题。其实,各种版本的“常规”都需学生在生活的实践中渐渐养成,开始的时候,一定需要一个不断修饰,加以改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的感悟中,孩子们知道了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那些事情怎样去做,这就是成长。我们放手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培训班级管理员,“常规”从学校纪律层面降到了规范意识,孩子们在“是”与“非”中学会了“尊重”,感悟到了“公共意识”。一年时间,两千多人的队伍集会时,秩序井然,并源于自觉,“僵硬的纪律”代替了“自然的规范”,收获了尊重他人的品质,孩子的公共意识让集会成为一种文明,形成了一种文化。

一天晚上,天下着小雨;当我陪着客人从餐厅走出的时候,一个站在餐厅门口的小女孩,很天真的跟我们打招呼,叔叔再见,爷爷慢走;就在我感到惊讶的当儿,我看见了满面笑容的孩子的家长。孩子公共意识的培养从一个招呼开始,在孩子这儿很自然,在成人那儿得到鼓励亦应自然而然。孩子小的时候,我也会带孩子参加不同形式的聚会,很纠结的是孩子往往很容易成为聚会行为的乖张者,大声说话,捡挑饭菜,争抢座位,旁若无人的喧闹和嬉戏,有相熟的朋友制止或者劝导孩子的时候,就觉着太尴尬,面子上很是过不去,认为孩子吗,就这样。于是,要么为了避免尴尬,就不带孩子;要么很容易迁怒孩子不懂事。失去了很多培养孩子公共意识的机会,以至于孩子长大了,一点也不愿意跟我们出席公共场合。适时给孩子一个公共场合的实践,指导和教育孩子具备公共意识,直面实践,教育和约束并举,让孩子在成长中获得公共意识,就一定会成为孩子健康成长的必需。

孩子公共意识的养成,越早越好,从小事做起,更简单也会自然。在什么样的场合,说什么样的话,做什么样的事,是公众文明的表现,它是一种约束,也是一种需求,是我们生存世界秩序有然的要求,体现了公共的道德基础。遵守公德从娃娃抓起,与教育,与品质,与成长一举三得;在学校,在家庭,在社会,全员、全方位、全意识的养成很有必要,不能等到孩子“去公共意识”约定成俗了,再培养,再规范,事倍功半,错失良机。

孩子公共意识的养成,任重而道远,关乎今天,影响明天,因为每一天都会有孩子成为社会公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