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诗素评】
一个帝王的凡人情感——唐·白居易《长恨歌》(片段)鉴赏
《长恨歌》与《琵琶行》一样,都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巅峰之作,叙写的是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情爱悲剧。
唐玄宗李隆基是唐朝在位最久的皇帝(44年),也是史上极受争议的一位皇帝。在位前期,励精图治,开创了开元盛世。在位后期沉湎女色,荒废朝政,引发安史之乱,致使大唐由盛转衰。到白居易时,这段历史已过去近百年。帝王功过,史家早有诸多评说;李杨情史,则催生了很多坊间谈资和创作滋养。
唐宪宗元和元年(806),白居易任盩厔(今西安市周至县)县尉。一日,与友人陈鸿、王质夫游至马嵬驿,谈及李杨往事。受到同游王质夫鼓励,白居易写了这首长篇叙事诗。因最后两句“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故以“长恨”命名。歌,是一种古体名称。
【朗诵】(略)
全诗共120句,以李杨情爱故事为主线,大致可分为四个部分。
诗的第一部分(1-30,“汉皇重色思倾国”至“尽日君王看不足”),主要写故事起因与发展。长诗第一句“汉皇重色思倾国”总说起因,“汉皇”原指汉代皇帝,此借指唐玄宗李隆基。接着极写唐皇宠爱杨贵妃,纵情声色,荒废朝政。这是故事的发展。
诗的第二部分(31-50,“渔阳鼙鼓动地来”至“夜雨闻铃肠断声”),主要写安史之乱爆发,玄宗败走西南,至马嵬坡遭遇兵谏,无奈赐死自己爱妃杨玉环。故事进一步发展,并发生了转折。
诗的第三部分(51-74,“天旋地转回龙驭”至“魂魄不曾来入梦”),故事情节再生转折,但李隆基对杨贵妃情思却进一步发展,并推向了高潮。
诗的第四部分(75-120,“临邛道士鸿都客”至“此恨绵绵无绝期”),在李隆基思念亡妃的基础上,改用浪漫主义笔法,叙写一名道士深受感动,受命为玄宗寻找贵妃亡魂。终于在海上仙山找到杨贵妃,她以太真仙子身份,托梦传话,表达“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心愿。这一现实悲剧的想象性喜剧结局,和梁山伯与祝英台爱情故事的化蝶结局一样,尽管稍有生硬之嫌,但总算是对唐玄宗的苦苦思情作了一种舒缓性回应,也给了读者些许心理上的安慰。

这四个部分之中,我们拟截选第三部分作重点解读。
先看第三部分的1-6句。这六句叙写玄宗回銮经过马嵬坡的情景。原诗如下:
天旋地转回龙驭,
到此踌躇不能去。
马嵬坡下泥土中,
不见玉颜空死处。
君臣相顾尽沾衣,
东望都门信马归。

如果译成白话,意思大致如下:叛乱平息形势好转(天旋地转)后,唐玄宗乘龙舆重返长安,路过马嵬坡,不由伤心欲绝,连马儿都徘徊不前,久久不愿离开(去)。
马嵬坡下一片凄凉,再也不见佳人容颜,唯有坟茔空留其间。
君臣相看无言,泪湿衣衫,向东而望京都将至,但却毫无目的,只是信马由缰而归。

这一段落,有两组意象对比,值得我们注意:第一组对比,回京路过“马嵬坡”时的“不见”与“空”留。全诗第一部分,曾竭力铺写的杨玉环“玉颜”(“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如今已经荡然无存,此时所见的只有“死处”,即杨玉环的葬身之处。而杨玉环又是怎样死的呢?此前第二部分,曾有“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等诗句,说明上一次逃难经过“马嵬坡”,由于兵谏所迫,自己万般无奈,亲自赐死。而今重经此地,面临欲见不能见(玉颜),不想见而见(死处),真是情何以堪,情何以堪!

第二组对比,车过“马嵬坡”而“踌躇”与“东望都门”而“信马”。安史之乱被迫出京避难,好容易等到战乱结束,回归京都,作为一名封建统治者(尽管,“马嵬坡”兵变后,唐玄宗已自动退居太上皇)按理应该心急火燎,归心似箭才是,可是,此时玄宗回銮却“信马”由缰,随意而行;而在“马嵬坡”却“踌躇”而行,迟迟不愿离开。足见爱妃之死使玄宗悲思难抑,而此外早已万念俱灭。

第三部分7-24句,着重叙写唐玄宗回到皇宫后对杨贵妃的思念之情。原诗如下:
归来池苑皆依旧,
太液芙蓉未央柳。
芙蓉如面柳如眉,
对此如何不泪垂?
春风桃李花开日,
秋雨梧桐叶落时。
西宫南内多秋草,
落叶满阶红不扫。
梨园弟子白发新,
椒房阿监青娥老。
夕殿萤飞思悄然,
孤灯挑尽未成眠。
迟迟钟鼓初长夜,
耿耿星河欲曙天。
鸳鸯瓦冷霜华重,
翡翠衾寒谁与共?
悠悠生死别经年,
魂魄不曾来入梦。

这18句翻译成白话,大意如下:回宫一看,廷池宫苑一切依旧,太液池边芙蓉艳丽,未央宫中垂柳飘拂。
但是,看到艳丽的芙蓉就像看到玉环的脸蛋,看到柳叶儿就像看到玉环的秀眉,此情此景怎不让人悲痛落泪?
春风吹拂桃李开花的日子,秋雨滴落梧桐叶黄的时刻,总能让人想起玉环的音容笑貌。兴庆宫和甘露殿,处处萧条,秋草丛生。宫内落叶满台阶,长久不见有人扫。
戏班的戏子头上增添了白发,宫中的各级宫女红颜尽褪。晚上宫殿上空流萤四飞,孤灯油尽君王愁思万千难以入睡。
细数着钟鼓声,仿佛黑夜没有尽头。遥望着微明(耿耿)星河,直等到东方吐露曙光。
成双成对的鸳鸯瓦楞上结满霜花,绣着翡翠的被里冰冷难忍,谁与君王同眠?
漫长的阴阳相隔已经一年,为何你从未到我的梦里和我相会?

在这一段落,作者进一步竭尽铺排之能事,从不同时间,不同地方,不同角度渲染回宫后的玄宗对巳故爱妃的思念之情。时间上不分春秋昼夜,地点上无论宫中何处。尤其写到睹物(芙蓉、垂柳)思人,无心于景;任戏子白发,宫女褪颜,早无暇于乐;写数钟鼓、望星空忍受难眠之苦,盼亡魂入梦以表相思之深,分别运用了衬托和夸张手法,加以突出强调。还应注意抬眼所见、随意而及的一些物品,比如“鸳鸯瓦”、“翡翠衾”,无不扎人心境。无论从表情立意,还是艺术表现看,这一段落都成功地把上一段落表现的唐玄宗对杨贵妃的思念之情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

至此,我们可以对白居易笔下的唐玄宗形象作一个综合分析。可以从作为“一个帝王的男人”和作为“一个男人的帝王”两个不同视角加以审视。
作为“一个帝王的男人”,他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他运用这种权力,找到了自己中意的女人;并满足了自己女人的各种欲望。从这一意义上说,他是成功的。但是,当男人角色与帝王角色发生矛盾的时候,他有时就表现得严重失职。比如,全诗首句“汉皇重色思倾国”,第一部分“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姊妹弟兄皆列土(16),可怜(17)光彩生门户”等诗句,无不揭示了唐玄宗迷恋女色,荒废朝政,导致宠臣弄权、时局动乱的朝廷悲剧,当然,最后也必然导致他个人的情感悲剧。这是本诗思想立意深刻性的体现。

而作为“一个男人的帝王”,他虽曾迷色误国,但他对所爱之人投入的感情是真诚的,专一的,而且自始至终,甚至到了痴狂的地步。以上截选部分表明,即使在心爱之人死了之后,他依然情思不减。全诗第一部分“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等诗句,也直接写到对杨贵妃生前的特别宠爱;第二部分写到自己迫于兵谏,赐死爱妃时,也反复流露出无力保护心爱之人的无奈绝望和无限悲凉,如“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等。在权势与感情选项之间,他甚至愿意放弃权势而偏向感情,这是一种寻常痴情男人的特质,与别的帝王有很大的区别。

当然,当面临兵谏、国难当头之时,他尽管万般无奈,万般不愿,最后还是作出赐死宠妃的残忍决定;而且,事后尽管怀思亡妃,也未对兵谏之臣作出任何处罚。这一行为,又体现出一个帝王的合格一面。这种客观性叙事,完全摒弃了历来帝王作品的讳饰化概念化倾向,成为本诗历来广受欢迎的重要原因。

读完全诗,我们既能感受到作者对作为一个帝王的男人的唐玄宗迷色误国的深刻批判,也能体会到他对作为一个男人的帝王的唐玄宗情感悲剧的深切同情。这使这首长篇叙事诗,带上了浓厚的抒情色彩,感人至深。

(转自:一唱元声公众号
原创:一唱元声)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