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诗素评】
看似漫不经心,实则独具匠心——唐·刘禹锡《乌衣巷》鉴赏
唐朝诗人刘禹锡因涉王叔文改革失败事件,被贬出京,至被召回京,共历时23年。唐敬宗宝历二年(826),他由和州(今安徽省和县)刺史任上返回洛阳,途径金陵(今南京),有感而发,写了这一组咏怀古迹的《金陵五题》,其中第二首《乌衣巷》,特别有名,被公认为刘禹锡的代表作。原诗如下:
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
【朗诵】(略)
一二两句“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意谓:朱雀桥边长满了野草野花,乌衣巷口正照着西斜的夕阳。这两句,用的完全是白描手法,正面描写了作者眼前实见的景象。但是,由于作者对特征性意象作了精心选择与组合,让人一开头就有一种非同寻常的感觉。朱雀桥边,杂草丛生,野花遍地,可见此处已人迹罕至。乌衣巷口残阳斜照,肯定对着一片断垣残壁。上句一个“野”字,下句一个“斜”字,突出了此处极度荒凉的特征。尤其这个“斜”字,古诗中常念xiá,是古诗人很喜欢用的字,在诗作中除了声韵的原因,还有特殊神韵。比如,此处的残阳“斜照”,很容易引人目力关注它所拖出的长长阴影,内心也被勾起长长的阴影。

那么,这“朱雀桥”、“乌衣巷”到底是两个什么样的地方呢?
据史书记载,“朱雀桥”,原是六朝时金陵正南朱雀门外横跨秦淮河的大桥。相传,旧时桥上装饰着两只铜雀的重楼,是东晋名人谢安所建。“乌衣巷”,是金陵城内街名,位于秦淮河之南,与朱雀桥相近。三国时期吴国曾设为禁军驻地。由于当时禁军身着黑色军服,所以此地俗称乌衣巷。后东晋开国元勋王导和指挥淝水之战的谢安两大家族,都曾居住于此,人称其子弟为“乌衣郎”。而昔日繁华异常的朱雀桥和乌衣巷,今天在作者笔下已是一片荒凉。这是我们首先应理解的本诗意象选择之用心。
同时,我们不应忽略本诗艺术表现上的匠心。这一带,可提到的地名也不是只有这两个,但用“朱雀桥”与“乌衣巷”匹配,不仅符合地理真实,唤起历史联想,突出立意主题,而且,造成严整对仗,产生音韵之美。可谓选象用词偶合天成,表达效果一石数鸟。

三四两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意谓:从前在王谢大堂前筑巢的燕子,如今再来只能飞进平常百姓人家。这两句,从前两句泛写,转入特写;从意象叠加写景,转为鲜明对比写物,不仅以“旧时王谢堂前”和今日“寻常百姓家”作对比,而且,用“燕”这一形象来关联异象,见证巨变。燕子是一种定时来去认家而居的典型候鸟。试想,当年的燕子,如今飞来早巳不见了昔日的主人和氛围,该是一种怎样的感觉?读者是否从中听到了一种特别凄凉,经久不散的叫声呢?如果我们稍稍联系一下作者的身世,这种燕子的感觉与叫声,不正是作者通过诗作要表达的抚今吊古主题,要抒发的沧海桑田、物是人非、人生多变的深刻感悟与沉重感叹吗?这两句,后来成为历史名句,为人广泛引用,确实包含了深刻的哲思寓意、含蓄的思想内涵,显示了神奇独特的艺术魁力。

整首诗,似随见随感,漫不经心,却立意深刻,匠心独运,又了无痕迹。确实功力非凡!


(转自:一唱元声公众号
原创:一唱元声)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