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诗人林景熙与《霁山集》.docx

标签:
爱国诗人林景熙霁山集杂谈 |
分类: 他山之石 |
爱国诗人林景熙与《霁山集》.docx
林景熙(1242—1310),又名景曦,字德阳(又作德旸),号霁山,平阳县坳中(即林坳)人,他是温州历史上文学成就最高的爱国诗人之一,也是我国宋元交替之际成就卓著、最具代表性的文学家之一。
林景熙的著作主要有诗集《白石樵唱》六卷、文集《白石稿》十卷,后人将其合编为《霁山集》。他的诗文创作反映了宋元之交遗民的爱国情怀和亡国悲愤,不但思想性极强,而且在文学艺术上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宋)林景熙撰(元)章祖程注
清知不足斋丛书刻本(图片源自民间藏本)
林景熙自幼聪颖,好读书,20岁时已有诗名,被举荐到临安就读于太学。南宋咸淳七年(1271),林景熙成为太学上舍释褐进士,初任泉州教授,迁礼部架阁,进阶从政郎。南宋德祐元年(1275)三月,元军进入建康。南宋王朝已呈土崩瓦解之势,而权臣还在钩心斗角,林景熙不忍目睹故国沦亡,便弃官归隐于平阳县城白石巷。
南宋景炎二年(1277),林景熙应会稽王英孙邀请来到越中,认识了谢翱、唐珏、胡侨等富有强烈民族意识的志士。祥兴二年(1279)二月,崖山战败,南宋将士大部阵亡,陆秀夫背负小皇帝投海自杀。消息传来,林景熙与同里志士陈则翁等举行哭祭悼念活动,并洒泪挥毫写下了《题陆大参秀夫广陵牡丹诗卷后》:
南海英魂叫不醒,旧题重展墨香凝。
当时京洛花无主,犹有春风寄广陵。
清康熙三十二年刻本
(温州市图书馆藏)
临安陷落后,元世祖忽必烈任命番僧杨琏真伽为江南释教总统。元至元二十二年(1285)十二月,杨琏真伽挖开位于会稽的南宋诸皇陵及大臣墓100多座,盗取殉葬珠宝,弃掷遗骨于草莽,无人敢去收埋。林景熙与同乡好友郑朴翁正在会稽王英孙家,闻讯不胜悲愤,伪装采药人,铸银作百余个小牌,贿通监守的番僧,捡拾高宗、孝宗等遗骨,以黄绫包裹分装两匣,托言佛经,葬于兰亭山中,并移植皇陵冬青树为标志。林景熙激情不能自已,写了《冬青花》寄寓亡国之痛;又以隐喻手法写了此事始末,题为《梦中作》,共4首:
一
珠亡忽震蛟龙睡,轩敝宁忘犬马情。
亲拾寒琼出内草,四山风雨鬼神惊。
二
一抔自筑珠丘士,双匣犹传竺国经。
独有春风知此意,年年杜宇泣冬青。
三
昭陵玉匣走天涯,金粟堆前几吠鸦。
水到兰亭轻呜咽,不知真帖落谁家。
四
珠凫玉雁又成埃,斑竹临江首重回。
犹忆年时寒食祭,天家一骑捧香来。
清康熙三十二年刻本
(温州市图书馆藏)
元成宗大德初年,林景熙开始他的漫游,先后到过杭州、华亭、苏州、无锡、镇江、湖州以及严陵等地,写了许多寄托爱国之情的纪游诗;与志同道合的朋友相处,也以诗文相互勉励。他重过南宋故宫,江山易主,景物全非,发出“王气销南渡,僧坊聚北宗。烟深凝碧树,草没景阳钟”的感叹。
元大德三年(1299),林景熙已经57岁,大部分时间隐居平阳,在县城西郭马鞍山麓建了一所赵岙别业,开课教授生徒,从事著作,过着清贫的生活,学者称其为“霁山先生”。有一次林景熙留宿友人家中,偶见那糊窗纸竟是一张南宋朝臣建议怎样防御元军的奏折,感慨万千地写下《山窗新糊有故朝封事稿阅之有感》一诗:
偶伴孤云宿岭东,四山欲雪地炉红。
何人一纸防秋疏,却与山窗障北风。
清康熙三十二年刻本
(温州市图书馆藏)
大德四年,他为判官王秉仁写了《平阳县治记》,使人们知道平阳建县的历史。大德五年,他写《公溥堂记》,向州守孙筠进了药石之言,希望他能为老百姓做些好事。大德十年,州判皮元修了阴均陡门,他欣然为其作记。大德十一年《平阳州志》修成,他作了序言。
林景熙论诗主张“诗文归一”“根于性情”。他的诗歌大多以自然达意的联想、托物比兴的手法、精粹简练的语言、委婉曲折的表达方式,来揭示自己心灵深处亡国的隐痛。其五言律诗《枯树》表现了其强烈的家国情怀:
凋悴缘何事,青青忆旧丛。
有枝撑夜月,无叶起秋风。
暑路行人惜,寒巢宿鸟空。
倘留心不死,嘘拂待春工。
元至元二十七年(1290)十二月初九,是文天祥就义忌日,好友谢翱登富春山西台哭祭,写了《登西台哭记》,又寄诗给林景熙,林景熙写了《酬谢皋父见寄》:
清康熙三十二年刻本
(温州市图书馆藏)
林景熙的《读文山集》中有一首七古:
黑风夜撼天柱折,万里飞尘九溟竭。
谁欲扶之两腕绝,英泪花浪满襟血。
龙庭戈铤烂如雪,孤臣生死早已决。
纲常万古悬日月,百年身世轻一发。
苦寒尚握苏武节,垂尽独存杲卿舌。
膝不可下头可截,白日不照吾忠切。
哀鸿上诉天欲裂,一编千载虹光发。
书生倚剑歌激烈,万壑松声助幽咽。
世间泪洒儿女别,大丈夫心一寸铁。
(宋)林景熙撰《霁山先生诗文集五卷》
清康熙三十二年刻本
(温州市图书馆藏)
此诗被后人认为是对文天祥的赞歌中最成功的一首,堪与《正气歌》同读,《中国文学史》中评其气概不减“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
历史上曾有“南渡之后,堪与山阴放翁媲美者,唯霁山也”之说。陆游临终前写下《示儿》,时过60多年后,林景熙目睹了残酷的“统一”,很感慨地写了一首《书陆放翁卷后》:
天宝诗人诗有史,杜鹃再拜泪如水。
龟堂一老旗鼓雄,劲气往往摩其垒。
轻裘骏马成都花,冰瓯雪碗建溪茶。
承平麾节半海宇,归来镜曲盟鸥沙。
诗墨淋漓不负酒,但恨未饮月氏首。
床头孤剑空有声,坐看中原落人手。
青山一发愁蒙蒙,干戈况满天南东。
来孙却见九州同,家祭如何告乃翁。
清康熙三十二年刻本
(温州市图书馆藏)
林景熙诗歌创作最工七言律体,他对诗圣杜甫与陆放翁既有华藻又见骨气的诗歌风格十分推崇。他称赞杜甫“诗中有史”,推誉陆游“寤寐不忘中原”的高风。他提倡作家要品德高尚,要有民族气节,作品要雄浑和谐、正气凛然。他在诗歌创作过程中“独提诗律继黄陈”,注重效法黄庭坚和陈师道奇警遒劲的格律。他笔下的“衣冠洛社浮云散,弓剑桥山落照空”“鹤归尚觉聊城是,鹃老空闻蜀道难”和“离亭落日马嘶渡,旧国西风入唤船。湖海已空弹铗梦,山林犹有著书年。”“春晖不系游丝住,愁绝天涯寸草心。”等都是耐人寻味的佳句。
林景熙的诗歌造诣历来受到很高评价,元人章祖程说:“陶渊明以义熙为心,杜子美以天宝兴感为得诗人忠爱遗意,霁山先生之诗,盖祖陶而宗杜者也,熟味之可见矣!”明胡应麟《诗薮》称:“林德旸七言劲逸雄迈,读《文山集》可谓元初绝唱。”
林景熙也善作文,《蜃说》《磷说》和《鞍山斋记》是他的散文代表作,其中《蜃说》被历代注家作为范文选读。
清康熙三十二年刻本
(温州市图书馆藏)
元至大元年(1308),66岁的林景熙忽然游兴勃发,北上杭州,渐觉体力不支。他自觉不宜久留异地,挥泪诀别友人,回到家乡平阳。在家卧病两年后,于至大三年(1310)饮恨辞世,享年68岁,葬于带溪青芝山(位于今平阳县腾蛟镇)。
林景熙晚年曾把自己的诗文收集起来,编成杂文十卷,名《白石稿》;诗六卷,名《白石樵唱》。元代元统二年(1334),林景熙逝世24年后,同里章祖程的《白石樵唱》注释本问世。林景熙有《白石樵唱》和《白石稿》诗文十六卷传世,同年,乡人章祖程合编为《霁山集》。
清道光三十年仁和孙同元抄本
(温州市图书馆藏)
林景熙的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影响深远,被载入《中国文学史》。《霁山集》被录入《四库全书》,其他存世的版本也较多。清嘉庆《知不足斋丛书》收录有《霁山先生集》五卷,卷首一卷,拾遗一卷;清宣统石印本《宋代五十六家诗集》中有《白石樵唱集》一卷;另有《霁山集》1960年中华书局排印本,同年印刷2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华书局又曾刊行《霁山集》;1995年,由温州大学教授陈增杰编辑的《林景熙集校注》,由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发行;2012年,浙江古籍出版社将陈增杰的《林景熙集补注》出版发行。
温州市图书馆藏有《霁山先生诗文集五卷》清康熙刻本,《白石樵唱五卷》清道光孙同元抄本,《霁山先生集》民国冒氏刻本,都已高清扫描上传与读者共享。
(本文经作者同意略作增删微调)
编辑 | 杨冰杰
初审 | 王
终审 | 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