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杨道敏|修缸补锅
(2024-05-28 23:27:03)
修缸补锅
“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这对于20 世纪60 年代出生的中国人来说,一点也不陌生。1990年之前,苍南一带农民家中的锅碗瓢盆、陶缸木桶等,破损后基本上都会请师傅来修补再用。来江南垟走村串户修缸补锅的师傅主要来自泰顺,我大哥也无师自通、自学成材,做过几个月的修缸补锅师傅。与其他三十六行不同,他们要懂得铜工、陶工、蔑工等综合技术,出行还要自带熔炉、风箱、硬木炭、小型铁砧以及必要的修补工具和材料。

补锅(王斌提供)
当有师傅上门时,就有家里铁锅漏了的户主请他来家门口修理。师傅先用工具将破损处清理干净,敲掉边上不结实的部分,露出新鲜的茬口,以便接下来用铜材进行焊接。当年铜钱在民间存量较大,于是乎就有户主拿出几枚铜钱,让师傅放在坩锅里,用风箱将硬木炭的炉火烧得通红,把铜钱熔化成铜水。然后用平整的耐火硬物堵住铁锅接触火焰的那一面,再将滚烫的铜水倒入铁锅另一面的漏洞处,同样用一块平整的耐火硬物快速按住压实。当铜水冷却凝结后,便用锋利的铁刀铲平接口,用砂纸打磨平整,这只铁锅便修好了。

酒缸(王斌提供)
当年铝锅已经大量使用,但质量远没有今天的好。铝锅平底因为长期接触火焰,最容易氧化损坏。当年农村里的补锅师傅还没有铝材焊接技术,锅底漏水后,修理采用的是子母缝咬合衔接的办法,再用小铁锤在铁砧上将对接的铝锅子母缝咬合处敲打紧实,然后用砂纸打磨平整,也不会漏水。陶制缸、瓮作为极佳的储存工具,价格便宜,不怕酸碱腐蚀,可重复使用,早年农村中陶制水缸、酒缸、酱缸、染缸和陶瓮大量存在,主要用来储水、酿酒、腌制咸菜、染色等。频繁使用时,难免会出现破损。对小有破损的陶缸、陶瓮,农户是舍不得丢弃的,毕竟重新购买需要花一笔钱,请上门的修缸师傅修补更省钱。修理陶缸、陶瓮的技术比补锅更高,还需要有较好的体力,因为陶器体大、质脆,很容易破碎。修补陶缸、陶瓮工具主要有大小斧头(小斧头作榔头用,大斧头断铁攀用)、钨钢制作的鉴子、砂撬,修补的材料是磨细的生铁粉、盐卤和铁攀。修补的工序是先凿缝、后钉攀、再补砂。

酱缸(王斌提供)
如果修补陶缸,修缸师傅先要对接好陶缸裂口,再用事先准备好的竹篾把拼接好的陶缸箍结实,然后用小斧头小心翼翼地敲打尖利的钢鉴,在水缸裂缝外面两边附近鉴出若干个相对的小洞口,再用预制的铁攀钩牢扣紧。再顺着裂缝两面用钢鉴各自凿出一条小沟槽,填上掺半比例的盐卤和水搅拌浸泡的细小生铁粉,将裂缝两面小沟槽和扣铁攀的各个小洞口糊实抹平。当铁粉经过氧化锈结变硬时,陶缸裂缝就变得很坚固,可以继续使用了。锔瓷的活要求更高,技艺更精细:第一步是找碴、对缝,恢复瓷器原状。第二步是定位点记,根据瓷器的纹饰结构以及样式,确定张合位点,安排锔钉数量。第三步是用金刚钻打孔,这有相当难度,有些瓷器厚度只有几毫米,一不小心就会打穿,还得把孔洞补起来;打孔还要对称,不能有一点偏差。第四步是锔钉,分为金钉、铜钉、花钉,锔钉的大小根据器物大小及破损程度而定,制作锔钉的水平决定锔补器皿的使用寿命。第五步用鸡蛋清、瓷粉、大漆调和补漏,防止瓷器漏水,一件瓷器就修复了。

染缸(王斌提供)
由于锔瓷的难度比修缸要高得多,所以民间说:“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苍南的锔瓷技艺出现于明末清初,随着闽南人口大量迁入而传入。矾山镇昌禅片区陈家擂村的吴正雄一家,家族三代均从事锔瓷技艺,至今已有六十多年历史。修复瓷器艺术品,真功夫要做到修复后看不出明显的修复痕迹。当年农闲季节,这些师傅早出晚归,挑着沉重的工具箱下乡巡回修理,中午都不休息。若在家乡附近,中午有时就在户主家里吃饭,抵扣工资。若到外地,晚上要住客栈。1978年改革开放后,随着老百姓生活的逐渐富裕,生活物资的逐渐丰富,铁锅坏了便以旧换新,铝锅坏了再买一个,陶缸、陶瓮坏了也再买,修缸补锅师傅逐渐失去了生存空间,1990年以后便在苍南一带农村消失了。

水缸(王斌提供)
只是锔瓷还有生存空间,由原来的下里巴人职业变成了阳春白雪职业。以前,民间一些被认为没有使用价值的古陶器、古瓷器或是瓷器艺术品,就会被直接丢弃。今天,人们已经认识到了它们的文物价值,便会收藏保护它们,挖掘它们的历史文化价值,让它们发挥更大的作用。因此,能够修复古陶器和古瓷器的锔瓷师傅,已经成为一种高雅的艺术修复职业,甚至可以到考古研究所和博物馆里工作了。近年来,吴正雄深入研究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瓷器的修复技艺,一直坚持着挖掘、整理、研制和创新修复工作,凭借古今中外各种工艺美术技艺,修复着一件件瓷器。2018年9月,锔瓷技艺被列入第十二批苍南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转自:柴桥头公众号
原创:杨道敏)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