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浩瀚星宇
浩瀚星宇
博客十周年地图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35444积分
  • 博客访问:162,464
  • 关注人气:1,092
  • 获赠金笔:5178
  • 赠出金笔:153
  • 荣誉徽章:元老博主兑换图片博主服务私密博文兑换金笔
正文 字体大小:

【熟诗素评】千古名句何以成?——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鉴赏

(2024-05-20 21:45:33)
标签:

熟诗素评

千古名句何以成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分类: 读书笔记



【熟诗素评】
千古名句何以成? ——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鉴赏



【熟诗素评】千古名句何以成?——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鉴赏

【编者按】     

       三年疫情赋闲在家,重读《唐诗三百首》,提笔写下百来篇诗评。因评的都是耳熟能详的名篇,评论完全出于自我理解,心底原声,故称“熟诗素评”。后应邀先后在《海峡两岸》、《师生》杂志开设专栏,陆续发表,并为多处转载。


【熟诗素评】千古名句何以成?——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鉴赏

      王勃,字子安,才情盖世,名篇迭出,位列初唐四杰之首。曾与《三都赋》(西晋·左思)引起“洛阳纸贵”类似轰动效应的《滕王阁序》,只是他的应景急就篇。千古哲理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也源于他的一首送别诗。


       这首诗叫《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原诗如下:

       城阙辅三秦,

       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

       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

       儿女共沾巾。


【熟诗素评】千古名句何以成?——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鉴赏

       从标题可见,这首诗是作者为“杜少府”(唐代对县尉的称呼,类似于现在的“县长助理”)之任蜀州(远离长安的一个西南小县)而写的。有人曾说,杜少府因此诗才名留千古,也算是很幸运的。此话不假,但遗憾的是,除此之外,其实历史上没有留下任何关于“杜少府”的具体资料。


【熟诗素评】千古名句何以成?——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鉴赏

       开头两句直接入题。以写景起句,点明送别地点(诗中以“三秦”指代关中都城长安周围之地)和别友“之任”(赴任)的地点(诗中以“五津”泛指蜀川关外之地)。可是,这个起句可不可轻看。除了意象(城阙、风烟、三秦、五津)典型、对仗工整之外,关键字的提炼也属一流。


【熟诗素评】千古名句何以成?——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鉴赏

       说到王勃的“炼字”还有一段佳话。相传他写完《滕王阁序》后,紧急着写了首《滕王阁诗》。故意在尾联“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    自流”中,空了一字,搁笔杨长而去。旁观的文人学士各自猜度,有人说“水”字;有人说“独”字。主人阎都督听了都感觉不满意,命人快马追赶王勃,请他把落了的字补上来。他的随从对来人说道:“我家公子有言,一字值千金,望阎大人海涵。”回复主人后,阎都督命人备好纹银千两,亲自率众文人学士,赶到王勃住处。王勃接过银子故作惊讶:“何劳大人下问,晚生岂敢空字?”大家不知其意,王勃笑道:“空者,空也。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众人听后一致称妙,阎大人也意味深长地说:“一字千金,不愧为当今奇才……”


【熟诗素评】千古名句何以成?——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鉴赏

       其实,本诗首联“辅”“望”二字,也不输那个“空”字。辅者,绕也。一个“辅”字,由外而内,呈向中心聚合之势;望者,遥也。一个“望”字,由近及远,呈向外遥远延展之走势。一内一外,一近一远,一收一放,两相对比,更现此去“风烟”之迷茫,前程之莫测。首句开篇,既点题深切,又为后面“文起波澜”积蓄动能。


【熟诗素评】千古名句何以成?——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鉴赏

       从表现手法上看,诗歌第三至第八句,由写景转入抒情。


       从诗意表达上看,颔联“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两句,虽有跳跃,但不是急跃,而是缓跃。其表意,按现代心理学的说法,可称为“将心比心”。把送、别双方置于同一处境,文脉上既很好地承续了首联,也为下文“劝勉”作了很好的铺垫。


       按照送别诗愦例,很多作者往后都会取向“同病相怜、自怜怜人”的走势,即顺势渲染悲情。可是,王勃没有。他显然选取了逆向转势。 

   

       颈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已为千古绝唱,妇孺皆知。其语意通俗明了,不必作过分穿凿与解读。


       我们需要了解的是,这两句诗之所以成为千古名句的根源。


【熟诗素评】千古名句何以成?——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鉴赏

       首先,从诗本身看,它显然属于“起承转合”的“转”的节点,但是,由于前有颔联两句缓冲,此转并没有让人感觉生硬突兀。对后续尾联而言,则是作了最坚实有力的理由支撑。因为,结尾“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两句,奉劝对方不作女儿扭捏悲泣之态,拿出个男子汉样子坚定乐观应对前程,才是本诗的最终用意所在。


       所以,一个句子的出名,首先在于它能与全诗浑然一体,在表情达意上能起基石作用。


       当然,诗句本身无论表意还是表达,也必须不同凡响。我们看到,这两句诗所表达的境界,决不仅仅是送别双方关系的狭义表述,而且也是对世间人际关系思考的哲理概括,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适合作所有人的人生坐标。再从表达方式看,要逻辑有逻辑,要对仗有对仗,要夸张有夸张,要韵律有韵律,当然更无可挑剔。


【熟诗素评】千古名句何以成?——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鉴赏

       从字面上欣赏完全诗,我们还得对两点,加以臆断。第一,杜少府此去是升官还是贬官?从诗中透露的诸多信息可以判断,此去应该是离京贬放。我们决不能从当代异地任职的视角误读。第二,杜少府与作者到底是什么关系?毫无疑问,两人一定是十分亲密的知心朋友。否则,作者诗中的劝慰之意,就变成无的放矢,无病生吟了。作如此臆测,对于理解本诗十分重要。


【熟诗素评】千古名句何以成?——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鉴赏

【熟诗素评】千古名句何以成?——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鉴赏




(转自:一唱元声公众号    原创:一唱元声)

阅读(40) 收藏(0)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