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诗素评】
杜甫生平第一快诗——唐·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鉴赏
【编者按】
三年疫情赋闲在家,重读《唐诗三百首》,提笔写下百来篇诗评。因评的都是耳熟能详的名篇,评论完全出于自我理解,心底原声,故称“熟诗素评”。后应邀先后在《海峡两岸》、《师生》杂志开设专栏,陆续发表,并为多处转载。

读完杜甫的七律《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我的第一感觉是什么呢?——快。语言的节奏之快,表达了内心的感受之快(快乐)。表现形式与情感内容达到了完美统一。
写快的诗,我们在另一位大诗人李白那里也读到过。李白的《早发白帝城》,写在流放途中,忽闻被赦免消息,欣喜欲狂,随口吟出了一首“快”诗:“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杜甫的诗,创作情景有点类似。当时作者因安史之乱,漂泊寄居在四川成都。心中一直挂念着家乡。原诗有注:“余田园在东京。”忽闻朝廷军队打了胜仗,收复了蓟北洛阳(东京),一时激动难抑,
欣然命笔。但表现手法却与李白诗有很大区别。请读原诗:
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

首联“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起笔就“快”。“剑外”突出自己“忽闻”的方位。一个“外”字,意在强调自己远离家乡之外的流离状态。首句一个“忽”字,言喜讯来的快,出人意料,
当然也表明之前听到的都是战事不利的消息(这是画外音)。二句以一个“初”字紧承上句“忽”字,言自己忽闻喜讯之后的第一反应之“快”。“涕泪满衣裳”,用了夸张,言喜极而泣。长期为时局忧虑之心终于得到缓解,
强烈的回乡之愿终于可以实现,使作者激动得有点情绪失控。

颔联“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言谓:回头(却)看妻子儿女(妻子)的脸上哪里还有半点愁云呢?胡乱地收拾着诗书欣喜若狂。这两句,进一步描绘自己和家人“忽闻”之后的反应之快(迅快),心情之快(快乐)。“愁何在”,用反问语气强调,而包含的画外之音,则是原先看到的一直是愁眉苦脸。“漫卷”,是随意地卷,胡乱地卷,以一个细节动作,表明自己兴奋得简直有点手足无措。

颈联“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意谓:日头高照就得(须)放声高歌畅饮美酒,明媚春光陪伴我就可以返回故乡。古代文人喝酒放歌起舞,不管悲喜,晚上居多;怎样理解“白日放歌须纵酒”呢?其实,这也是在写“快”写“急切”:是说听到喜讯的当刻,就欣喜若狂,“放歌”、“纵酒”连到晚上都等不及了。用“放”用“纵”都是在夸张快乐的程度,一个“须”正是表明了心情的急切。同样,“青春作伴”也是在衬托想象中“回乡”的快乐感受。

如果说,颈联下句,已点到了“回乡”之急切愿望,那么,尾联则进一步作了“回乡”的具体规划:“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上句写到水路,下句写到岸路,把回乡须经过的四个地点,用“即从……穿……,便下……向……”一组虚词链接起来,既表明线路规划之具体,又表明毫不停顿之急切,更把全诗听闻喜讯反应之敏快、心情之欢快、回乡心愿之急快,推到了顶点。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被后代诗评家推崇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也”(浦起龙《读杜心解》),十分精要。这首诗,调动所有手段,包括意象组合,语言表达,表现手法(尤其夸张与衬托)运用,虚实相间排布,把一个饱受安史之乱苦难,久积思乡之虑,深怀忧国忧民之心者,“忽闻”时局喜讯之后的快乐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也映衬出杜甫博大的胸襟和崇高的精神境界。


(转自:一唱元声公众号
原创:一唱元声)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