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为何矾山成“矾都”

(2023-11-13 17:15:20)
标签:

矾山

矾都

世界矾都

分类: 他山之石



为何矾山成“矾都”



       苍南矾山因明矾开采生产而成,几百年来产业工人世代聚集与繁衍生息形成了独特的人文景观、历史遗迹和社会形态、风俗传统、非遗传说等。1991年起,矾山在农历九月初六开展“明矾节”活动,有迎神祭祀、文艺演出、物资交流、民间游行、非遗展示、旅游文创等活动。值此“明矾节”之际,特发此文以示庆祝。

为何矾山成“矾都”
矾山(李求武 摄)

 浙江省苍南县矾山镇位于浙闽交界,浙江南大门,四周群山环抱,连环成屏,宛如天然城垣,东高西低,是一个东西走向的葫芦型盆地。矾山溪自东向西穿镇而过,绕经福建入东海。距今1.9亿年强烈的燕山旋回兴起地质构造运动,造就矾山明矾,境内明矾石矿藏丰富,已探明的明矾储藏量约2.4亿吨,占世界60%,占中国80%,素有“世界矾都”之称。


 明矾是一种民生产品,广泛用于食品、净水、造纸、印染,水产品腌制等领域,家家户户,各行各业都离不开明矾矿石。在农耕文明进程中,几百年来矾矿为中国的民生事业和民族工业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为何矾山成“矾都”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矾矿锻烧炉


为何矾山成“矾都”

 

 作为地名,安徽、河北、山西、福建均有地方因为出产明矾而以“矾山”冠名。唯独浙江矾山最终成就“世界矾都”,写就一部炼矾史上的天工开物。


 矾山因矾成名,因矿成镇。矾山原名赤洋(垟)山,因其土带赤色。宋末时发现矾石矿,随之民人迁集,后建窑炼矾,遂名矾山。当代《苍南县志》载,商周时期,位于(矾山)埔坪社区柯岭脚村的乌岩山东向坡平缓处有一个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有商代的陶片、石器等,证实3千多年前矾山已有人类活动。


 清乾隆《平阳县志》卷二(舆地下山川)记载:“赤洋山,在县南百里,山前石上有磨箭痕划,去其痕,复见。相传昔有寺在山上,一夕为大水,漂去其钟堕潭中,每钟浮则必雨,土人常以为占。后高僧至,祝之,钟果上浮,触石铿然,乃没。”这表明赤洋山(矾山)曾有寺院,曾有“土人”(早期的吴越先民),也反映了矾山人文历史有千年以上的可能性。


为何矾山成“矾都”
乾隆《平阳县志》有关“赤洋山”的记载

 说起明矾的发现,当地有个传说。老早的矾山还是人烟荒芜之地。有一个名叫秦福的四川难民带着妻儿在此石洞下避雨,在搭灶烧火时,随手将石砾丢在身边的浊水洼地,过了一会儿居然惊奇的发现,浊水变得澄清了。当时恰巧秦福的儿子中暑肚痛,喝下一碗这清水竟然就好了。


 石宫始建于清乾隆二年(1737),重建于光绪二年(1876)。现在福德湾“明矾始祖”的石宫大门上,那“恩惠千秋”的金子匾额,熠熠生辉。

 

为何矾山成“矾都”

 

 矾山采炼明矾开创于宋末元初。明朝洪武年间始有记载,据《明史·食货志》和民国《平阳县志》记载,矾山明矾矿于明朝洪武年间开始开采和提炼,至清朝中期规模逐渐扩大,光绪年间称谓世界最大矾矿。镇内的温州矾矿成立于1956年,系全国重点化学矿山,矿区面积近2平方公里。鼎盛时期曾拥有76个采矿点、200多个采矿班组、5个炼矾车间和4个采矿区。


 由于明矾用途越来越广,外埠的需求量日益增多,矾山附近又陆续添建矾窑,炼矾厂初具规模。民国初年,矾山一带的矾窑已经多达十余家。民国五年至民国七年(1916—1918),矾窑最多时达40余家。


 矾山如此丰富的明矾石藏量,无怪乎民国时期编撰浙江通志的人这样评价:“明矾石固非珍贵之品,而以每吨五六十元计之,以本省丰富之储量,实为浙省绝大之宝焉”。


为何矾山成“矾都”
乾隆《平阳县志》记载三十一都宋洋纳税增加情形

   矾矿的发展历史虽可上溯到宋代,但明清两代是矾山开发的重要时期。根据平阳、苍南宗谱的各姓氏迁移记载资料,明代以后南宋一带单是从福建迁入的居民占了相当的比例,可以推测随着福建居民的迁入,在明代中期有了“近民得其法”。清代乾嘉时期浙闽矿工大量涌入,进而出现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工业矿区。在清乾隆平阳县志出现了“蓝宋洋”、宋洋不同的地名,蓝宋对应现在的南宋,两者字不同,但在闽南方言中“蓝与南”是同一发音,说明来自闽南的移民方言对温州府语言的影响。清中后期以来,在鼓励“准民招商集股”兴办实业的政策下,一批传统矾矿民企应用而生。新中国以来集中对矾矿进行大规模勘探与开发,矾山终成“世界矾都”之美称。


为何矾山成“矾都”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矾矿供销科运输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仅鸡笼山一个矿区的工业产值,就贡献了温州市工业产值的38%。以炼矾业为主要经济支撑的矾山镇,巅峰时工业生产总值占据整个温州市的1/3,一度成为温州市的“工业心脏”。当地村民回忆:“镇上有最好的学校、医院和银行,周边乡镇最漂亮的姑娘抢着嫁到矾山。”解放初,矾山是浙江省重点镇。省里开南下干部培训班会议,主要领导说,调到温州地区有两个镇可以挑,一个是矾山镇,另外一个是海门镇(现台州市区所在地椒江)。

 

为何矾山成“矾都”


 矾山是一本集“藏矿、采矿、炼矿”为一体的立体式教科书,至今仍延续《天工开物》所记载的“水浸法”,遵循“焙烧、风化、溶解、结晶”四道工艺,完整、系统地传承着古老技艺,是迄今为止浙江省文保单位中首个仍在生产的工业“活遗址”,也是矾矿采炼技术发展、工艺变迁“活的教科书”。


 “宝石堆满半山腰”,矾山因矿的开采生产而成,在老矿区周围形成了以福德湾老街为代表的典型矿工生活区、有矿区特色的人文环境,是见证我国明矾工业的典型工业活遗产。


为何矾山成“矾都”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矾矿工人文化宫

 矾矿留存众多苏式建筑的老厂房老车间、矿区矿硐多年开采后形成的石文化景观和巨大采空区的绵延巷道,都有独特的旅游优势和综合开发功能。它是世界明矾生产的“活化石”和中国矿山井巷技术的传播之源。


 几百年来产业工人世代聚集与繁衍生息形成了许多独特的人文景观和历史遗迹和独特的社会形态、风俗传统、人文传说、宗教信仰等,是具有显著中国元素及民族特点的文化,是矿山集镇的“中国式”。


 历经几百年的矿山采、炼,矾山形成独特的矿山文化与精神品质——吃苦耐劳、团结协作、踏实诚恳、敢为人先,乐观豁达、豪爽大义、疾恶如仇、讲义气、爱热闹、善豪饮、喜美食等性格,对矾山人的创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孕育了矾山特殊的民俗文化。矾山过年过节都比较隆重,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月半、中秋节、冬至都有吃排场。1991年起,每年九月初六举办纪念炼矾始祖——窑主爷秦福为主的“矾山明矾节”。矾山历届明矾节均以“窑主爷”生日作为活动时间,活动内容有迎神祭祀、文艺演出、物资交流、民间游行等,在传统庙会基础上不断发展。矾山窑主爷信仰及明矾节,已成为矾山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矾山人民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


为何矾山成“矾都”
1991年矾山首届明矾节(陈岳正 摄)

 2014年5月,国际工业化遗产保护协会(TICCIH)主席P·E马丁携专家组来到矾山,考察后,马丁说,温州矾矿遗址的专有性、唯一性、原真性和完整性,给他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称赞“这是一次神奇美妙之旅!”

 

为何矾山成“矾都”


 矾山因矾而繁,也因矾而烦,最终还是因矾而繁。7百多年的矿山开凿,井巷作业、明矾采炼,造就了一代又一代吃苦耐劳、创新创业的矾山人。上世纪60年代初,矾山人参与国家三线建设(湖北九江),被周恩来总理夸为“地老鼠”。现在每年都有上万矿山井巷人持续成建制赴全国乃至世界从事涉及所有矿业、公铁隧道、水利水电、军工等隧道工程,年产值至少百亿以上,成就了苍南县“中国矿山井巷业之乡”的美誉。


为何矾山成“矾都”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矾山街道(陈岳正 摄)

  素有“世界矾都”之称的矾山镇,有独特的工业遗产和人文积淀,当地政府和矾矿积极探索工矿特色的全域旅游,矾山镇先后创成为“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和“省级旅游风情小镇”“浙江省示范文明村镇”,拥有国家级卫生乡镇、国家地质自然公园创建资格、省级森林城镇、省级4A级景区镇、省级美丽城镇样板镇、省首批职工疗休养基地、浙江省文明村镇等10余项高规格荣誉,有多项国家级乃至世界级金名片。其中,福德湾矿工古村是首批国家传统村落、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矾山矾矿遗址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 


为何矾山成“矾都”
福德湾夜景一角(王勤远 摄)

 伴随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以及明矾市场的变革,矾山炼矾工业于2017年开始停止采矿生产,2020年4月矾矿以“成建制划转”归属地苍南县政府管理,解锁工业历史遗存、探索转型发展篇章,走上了“非矾”之路,续写“矾”华之梦。


 近年来,矾山镇立足“文化立镇、旅游兴镇”规划定位,转型发展取得了亮眼的成绩。工业风与矿山情完美融合的“世界矾都”,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来游客前来打卡,给当地群众带来了向更多外乡朋友推介家乡美景、美食的自信,也为当地部门坚定了全力打造国家工业遗产旅游基地和国际工业遗产旅游目的地的决心。


 世界矾都,矾华将续。




(转自:柴桥头公众号    原创:苍南六言谭    来源:苍南六言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