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吴仁素|白云山下有贤达

(2023-11-10 20:58:46)
标签:

白云山下有贤达

文学创作

分类: 他山之石



白云山下有贤达



       按照户籍地来划分的话,我是龙港人。因为在2019年龙港撤镇设市后,我的户籍地由苍南变更为龙港了。如果是常住地的概念,那是苍南人因为我常年在苍南工作,又常住在苍南,还娶了一个苍南的媳妇儿。另外,我到泰顺的时候,介绍自己是半个泰顺人因为我的先祖是从泰顺库村迁徙而来

       在我老家族谱的开篇,赫然醒目地记载着这么一段话:吴兰楼村吴氏,郡归延陵,出古越山阴……唐进士吴畦公之苗裔。嘉靖年间,吴畦公苗裔羡公由泰顺库村,徙居平阳吴山。至廿一世祖思德、思权二公,遭耿贼之乱,避居于江南吴兰楼……耕读传家焉。这是我老家族谱上的记载,也是我对库村最初的记忆和向往。在一些文献资料中遇见库村的时候,我还不知就藏在老家族谱里。在老家族谱上看到库村的时候,我也未能将与那么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相关联。


吴仁素|白云山下有贤达

       第一次造访泰顺库村,是在2020年的国庆假期。我驱车2个多小时,终于到达了白云山下,来到了魂牵梦萦的库村,心中是感动莫名!这个用鹅卵石堆砌的古村落,距今1200多年的历史布局沿袭唐宋时期的风格和特色,到处充满了幽雅的气息,让我感到既神秘,又亲切一些文献资料用了三个最来形容库村——泰顺古民居建筑中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村落。"其中,世英门是库村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此门为界,西边是包宅,东边就是我先祖的肇基之地——吴宅。库村书院创始人包登峰老师,为库村写有一首诗,也成了库村的文旅IP包吴归隐白云山,耕读文化传万家。锦绣谷畔三友洞,库村无言自风雅。这里所写,指的就是我的先祖吴畦公,他就长眠在这白云山下。接下来我要讲的,也就是他的故事,以及他留给我们子孙后代的祖训格言。


吴仁素|白云山下有贤达

       《泰顺县志》人物篇,开篇便是吴畦公。一些文献资料对于吴畦公的评价甚高——温州第一位进士,唐五代温州官阶最高的官员,温州唯一一位有诗文载入《全唐文》《全唐诗》的文化学者,泰顺唐宋文化的奠基者,等等出身书香门第,有着古代读书人经世致用、兼济天下的胸怀与思想。唐咸通元年(公元860年)考中进士,在二十出头正式走上了仕途。先是被举荐担任桂州刺史,相当于到现在的桂林当市长。之后因除寇功成而改任为京兆尹,地位相当于如今首都的市长不久擢升为河南节度使,相当于现在的军区司令兼省长。在46岁的时候,被招入内辅,授中书令、同平章事,拜谏议大夫,进太子太保,勋柱国。按唐官制,中书令为中书省长官,佐天子大政,为宰相职。也就是说,他仕途的顶峰是官居相位的股肱之臣,是唐末的宰相。

       仕途正盛,却为何画风突变,要归隐白云山下呢?有道是,在唐大顺元年,李克用与朱温争功而举兵相互攻伐,当时他已年逾半百,在评议时言辞激烈而得罪了权臣,触怒了皇帝,被贬为润州刺史,也就是到了现在的江苏镇江任职。这里提到的李克用与朱温,当时是权臣,后来也成了皇帝李克用追尊为后唐太祖,朱温便是后梁的开国皇帝。三年后,他辞官回到了浙江老家。在唐乾宁二年(公元895年),义胜军节度使董昌叛国,在绍兴自立为大越罗平皇帝。董昌欲拉拢他共攻钱镠,但他不想卷入这场夺郡之争,自此萌生了归隐之念。这里所说的钱镠,便是我们比较熟知的吴越国王,苍南的钱库镇就是因为他曾在此设立库司而得名。


吴仁素|白云山下有贤达


吴仁素|白云山下有贤达

       话说远了,还是回到吴畦公有了归隐之念后,是怎么踏上归隐之路的。董昌动了杀心,为避祸乱,吴畦公率兄弟子侄,沿飞云江而上,先是到了现在的瑞安暂居下来,于次年四月才来到泰顺后坪村。两年后迁到了泰顺库村。在唐天复三年(公元903年),他与弟弟迁至丽水庆元不久又迁回了泰顺库村。他在库村带领族人烧畲垦荒,开办书院,开泰顺耕读文化之先河。

       在他迁回库村的次年,也就是在他64岁的时候,罗隐奉钱镠之命,跋山涉水到库村礼聘他出山辅政。这位罗隐是钱镠的幕僚,是吴畦公的好友,也晚唐著名的道家诗人,今朝有酒今朝醉就是出自他的笔下。罗隐虽然吃了闭门羹,但留下了类似游记的《罗江东外记》佳作,为我们描绘了世外桃源般的库村,也记录了库村人读书崇文的好风气,比如文中多处有隔水闻书声”“继则割舍有少年读书声,琅琅枕畔”“有乔木一林,横蔽村口,下有亭如门,二少年坐读这样的记载


吴仁素|白云山下有贤达

       正是吴畦公秉承耕读传家的传统,在库村传道授业、劝农劝学,库村吴氏一族在科举事业上兴旺发达,仅唐宋两朝所出文武进士者就不下半百。在明代,也是出了上百的秀才。我在吴畦陵园的碑文里,拓下了库村吴氏历代科第吴畦外迁后裔科第的名录,费了好长时间才整理形成思维导图。长长的名录电脑页面上铺展延伸开去,犹如地瓜的藤蔓向四面八方疯长,这都得益于祖训格言、优良家风的滋养

       值得一提的是,在库村尚有吴畦公的遗存——清阴井。这口井是他亲手挖制的,字也是他亲笔书写的。历经千年了,这井水依然汩汩流出,始终润泽着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只要有机会去库村,我都会到清阴井畔,掬一捧井水洗把脸,再掬一捧井水喝上一口。那清冽甘甜的井水在口中尚未下咽,早已甜到了心田。除了清阴井之外,吴畦公也为子孙后人留下了很多励志经典文章,其中《自松原回库村》是我经常诵念的诗篇。这首诗记录了他的人生历程他对子孙后人的殷切心愿。

       山阴和乐本吾家,谏苑曾蒙帝宠嘉。荆棘长安生梗塞,衣冠江浙蛰荣华。老峰卜筑千秋远,库水安居万世遐。嘱咐子孙文笔继,禹门腾踏岂教


吴仁素|白云山下有贤达

       如果用保留了大量中古音的闽南话、瓯语,抑或是苍南蛮话来朗诵这首诗听上去是铿锵悦耳且富含韵律。这首诗对我而言,可不仅仅是悦耳动听这么简单更是因为这首诗与我的特殊渊源,对我的巨大启迪和激励。这首诗里的山阴指的是绍兴;“和乐指的是和乐村,也有利乐村;“禹门”即龙门,相传为夏禹所凿。结合吴畦公的宦海浮沉,我们就不难理解这首诗所表达的意思了:“我家世代住在绍兴和乐村,在任谏议大夫的时候,我曾经得到过皇帝的宠信和嘉奖。荆棘般纷乱的长安,使我的仕途遭遇阻塞和坎坷,在被贬谪辞官后,我回到了浙江也是看淡了富贵和荣华。于老翁峰下择地建造住宅长久地定居下来,在这山水佳丽的库村安稳地生活,享受世代的清净和闲暇。希望我的子孙们能继承我的文辞文章和文化修养,经年努力必能鲤鱼跃龙门令世人瞩目

吴仁素|白云山下有贤达

吴仁素|白云山下有贤达

       2023年的农历春节,泰顺的气温低至零下6摄氏度,可我的心中是火热异常。我带着一群少年再次来到了库村,向他们介绍了先祖的功德,在先祖陵园的碑文前重温了《从松原回库村》。当我念到嘱咐子孙文笔继,禹门腾踏岂教之时,想起了那些为理想奋斗而不眠的夜晚,想起了那段深陷困顿、迷茫、挣扎之中的幽暗岁月。接下来,这群少年也将迎来各自人生的重要节点,有的刚踏入社会,开启新的征程;有的参加考研考公,为了能顺利实现上岸有的要参加中考为了能好高中我的大儿子要小升初小儿子也即将告别幼儿园成为一名背着书包上学堂的小儿郎,等等。希望先祖的这句祖训格言,对于这群少年是一座灯塔,能照亮他们前方的道路,护佑着、激励他们勇敢前行!也祝愿他们,通过不懈地努力和拼搏,见到梦想成真的自己,迎来人生的高光时刻

     作者:吴仁素,男,苍南县委办公室工作



(转自:柴桥头公众号    原创:吴仁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