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分享】
“降低技术应用难度的技术”的技术开发方向
2003年在浙江陶庄中学启动全国首个《常态课堂网络教学》(后改名《智慧融课堂》)项目以来,历经数次升级,形成了九大核心观点和一系列专业思考。

坚持“降低技术应用难度的技术”的技术开发方向,是其核心观点之一。
我们知道,中国的教育信息化一度受到“技术颠覆论”影响,造成很多平台设计页面进出繁多,操作按钮繁乱,操作技术繁杂,格式限制繁复,无用功能繁冗。于是出现了一种尴尬局面,政府招标时,请的都是一些技术行家把关,那些不符合唯高唯尖唯繁唯难标准的技术平台很难入他们的法眼;到了实际应用时,面对的却很多是不熟悉不精通信息技术,希望信手拈来、不学(或稍学)就会的普通用户。所以,那些能够满足技术行家小众群体技术追求癖好的电子产品,却容易造成普通用户大众群体的应用恐慌与应用抵触,导致不敢用、不愿用、不会用、不能用的结果。


在陶行知先生的年代,广大民众大多处于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状态,所以,科学技术仿佛成了知识阶层和贵族群体的专利。陶先生毅然发起了“科学下嫁”运动,目的就是要让普通民众共享科技红利,推动民族振兴与国家强盛。但是,“科学下嫁”运动,主要还是侧重在已有科技成果的“普及”方面,还很少涉及技术本身的“下嫁”改造。

2015年,习近平同志在青岛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的书面致辞中,提出了“因应信息技术的发展,建設'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的要求。2018年,教育部根据“应用驱动”原则,在《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中作出了如下部署:“持续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在'课堂用、经常用、普遍用'的基础上,形成'校校用平台、班班用资源、人人用空间'。”很显然,这种“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要求和“课堂用、经常用、普遍用”的部署。如果单靠对现有科技的普及,缺乏对科技本身的“下嫁改造”,这种目标与部署是很难实现的。
《常态课堂网络教学》项目提出开发“降低技术应用难度的技术”,正是对信息应用技术本身的一种“下嫁改造”。其目的是让不熟悉不精通信息技术的普通用户,都能轻松便捷使用教育平台技术,服务常态课堂,提升教学效益。同时可以有效扭转普通教师应用恐慌心态,大大节省专业技术应用的培训成本,扭转投入产出的严重失衡状况。
遵循这一技术开发方向,我们分别在涉及普通用户技术应用关系最密切的几个方面集中组织重点攻关,开发了“风吹一条线,打开一扇窗”的平台纵向操作构架与“笔屏分离,原笔迹录入”的常态书写等多项首创技术,取得了多项国家软著作权。依靠这些技术的支撑,项目平台在落户地区,受到了广泛的欢迎。


我们一直在跋涉,享受着追求诗和远方的存在感、满足感和幸福感!
(转自:一唱元声公众号
原创:一唱元声)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