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维·铂金斯的著作《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一书的前几章,有这样的内在逻辑:
第1章指出当前的基础教育存在着三个方面的问题:在课程设计方面,太痴迷于专业知识;在课堂教学方面,过度重视那些零散的“了解性知识”;在课程评价方面,则是对学业成就的畸形关注。这三者分别指向课程建设的三个要素。
第2章和第3章,则分别从课程的上述三个要素展开进行讨论,提出推进高质量教育的关键,就是要针对这三个要素做出相应的改进或完善。在课程设计方面,重视有助于学生获得“全局性理解”的学习内容,并据此对课程的框架做适当的调整;在课程实施方面,提出类似于佐藤学的“登山型课程”的课堂教学理念,强调突出学习主题、重视探究过程、关注学生表现;针对课程评价,在“教什么”方面,选择以深刻见解、行动、伦理道德、机会作为学习内容是否得当的标准;在“怎么教”方面,从定向、慎思、深入学习三个维度来加以评判。
本书的第4章,作者的视角从关注课程建设转向了关注学生发展,分析学生的学习应该应该具备怎样的特点,才能说是在“真正的学习”。作者为此紧扣一个关键词——理解——来反复讨论,强调真正的学习是促进深度理解的学习。
深度理解的基本特征
知识的价值,体现在可以随时随地运用于现实问题的解决过程之中,帮助人们进行判断、做出选择。如果学生在课堂上学习了很多知识,背诵记住了很多知识,但面对实际问题时,却不知道它们对解决现实问题有用、也不会在具体问题的处置中使用这些知识,那所学的知识就没有什么价值了。
在戴维·铂金斯看来,所谓的深度理解,应该具备的基本特征就是:它能够很自然地与要解决的现实问题相联系,成为人们解决问题的支架或桥梁。
那么学生应该有怎样的学习过程,才能促成深度理解,实现上述的基本特征呢?
一是要激发兴趣。好奇心是学习的动力源泉,满足学生内心对求知的渴求,是促成深度理解的重要途径。当学生对一个主题充满好奇,有着强烈的探究欲望时,他就会调动各方面的资源和力量,努力想把与这个主题相关的各方面的事情搞明白。很自然地,知识之间的联系就逐渐构建起来了。
二是要促进思考。“有效理解某个主题,必须做到透彻地思考这个主题,考虑主题相关的内容,利用主题进行发散性思考。”如果学生学习了二次方程,却不知道它是一种数学建模,是一种对事物进行简化处置的方式,或者不知道可以利用它作为探究的支架,那这样的学习就是缺乏思考的学习。同样地,如果学生学习了一堆的历史史实,却不会从询证的角度进行历史的思考,或者不能批判性地思考自己所学的各种史实,这样的学习也是没有什么意义的。
三是要重视迁移。能够很自然地将知识与现实生活相联系,所凸显的就是知识的迁移,即在完全不同的场景和领域运用自己在学科中所学的相关知识。说真心话,我看到戴维·铂金斯介绍的欧姆定律在不同领域的运用,也是被震撼到了。虽然我是一名物理教师,在本学科做了长时间的教学和教学研究方面的努力,但我得承认我还没有做到像作者这样自如的知识迁移。在本书的P116页,作者指明了影响知识迁移的两个方面的问题,很值得我们对照检查。
四是要关注那些熟视无睹的知识。平时的学科学习中,学习学到了大量的知识,有很多都是和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有着直接关系的,但学生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就是没有意识到这些知识是可以运用于实际的,用作者的话来说,即不是“过度联想”,而是“未曾联想”。教师们自以为将相关的知识传递给了学生,学生就会在需要的时候自觉地、下意识地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问题,但事实却并非如此。
五是要善于使用思维工具。在学习的过程中,有很多学习内容,本身也为我们提供了思维的工具,但很多学生的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将关注点聚焦在内容本身,而忽视了其背后的思维工具。就比如说学习具有“全局性理解”特征的知识,其背后就包含了促进深度理解的思维工具——从深刻见解、行动、伦理道德、机会这四个维度来多角度学习该知识,以促成深度理解。多关注知识背后的思维工具,可以让我们的思维更加富有质量,更加全面和多元。
深度理解也是可以建立指标体系的
戴维·铂金斯从上述几个方面的诠释,给我们提供了促进深度理解的目标和路径。但循着这样的路径,该如何去做、做到什么程度才算达到深度理解了呢?对此,作者在本章没有做详细的展开。
这里给大家提供两个可以借鉴的体系:
一个是我自己独创的有关“理解”四个层级的指标。
在周三的博文中,我已经向大家做了介绍,这里再将这四个层级罗列一下:
会举例子;
会解释,转换不同的视角加以解释;
会推理,依据规律或者原理做出推断;
会比较,从对相近的事物的比较中发现异同。
(详见我的著作《物理教师备课与上课》一书)
二是向大家推荐威金斯等人提出的有关“理解”的立体结构。
美国学者格兰特·威金斯和杰伊·麦克泰格在所著的《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一书中认为,“理解”是一个可以从纵、横两个维度来认识的立体结构。
从“横切面”的维度看,理解可以分为六个侧面,分别是解释、阐明、应用、洞察、神入和自知。解释是指恰如其分地运用理论和图示,有见地、合理地说明事件、行为和观点;阐明是指演绎、解说和转述,从而提供某种意义;应用是指在新的、不同的、现实的情境中能有效地使用知识;洞察是指能提出批判性的、富有洞见的观点;神入是指能设身处地,感受到别人的情感和世界观的能力;自知是指知道自己无知的智慧,知道自己的思维模式与行为方式是如何促进或妨碍了认知。
作者又从“纵切面”的维度将理解的基础分为需要熟悉的知识、需要掌握和完成的重要内容、大概念和核心任务三个层面。理解需要通过事实来说话,需要人们基于证据或者逻辑得出结论,因此理解必然是建立在熟悉知识的基础之上的。一个由不同专业人们组成的群体聚集在一起说话的时候,自己有时会有插不上话的感觉,其原因可能就是因为这个话题不在自己所熟悉的知识范畴之内,无法理解会话的意义。一个班级的学生,所熟悉的相关知识大体是相同的,但在理解某一具体概念和规律时,也会出现很大的差异,这或许就是因为他没有掌握其中的重要内容,没有抓住关键点把相关的知识都联系起来,在自己脑海中留下来的只是一些零散的、没有太大价值的知识点。在重点知识内容中,有一些被称之为“大概念”的知识尤其重要,它们是学科的核心,是通过深入探究而得到的来之不易的结果,是各领域专家的思考和感知问题的方式。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够牢牢抓住“大概念”,创设各种条件让学生自己体悟“大概念”的建立过程、其中所隐含的学科思维方式,以及“大概念”相关知识之间密切的联系,学生就可以建立起一个学科知识的立体框架,这对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是大有裨益的。
发挥数字技术的作用
戴维·铂金斯在本章的最后,提出了数字技术在推动学习、促进理解方面可以发挥的重要作用。在他看来,数字技术可以在以下三个方面助力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促进学习向深度理解的方向发展:
一是数字技术可以促进教师的教学组织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过去的层级结构转向网状结构,助力知识之间、思维之间的互联互动;
二是数字技术可以整合各方面的资源,有助于学生和教师提出开放性问题,推动“全局性理解”学习方式的实现,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处理现实问题的能力;
三是数字技术本身就是一种学习工具,通过巧妙地利用各种社交媒体、虚拟环境、增强现实技术等,促进学生的深度理解。
在回答“什么知识值得学习”方面,数字技术或许也有可能给我们提供令人意想不到的方案。教师需要意识到,自己就是当前从工业时代的教育范式转向信息时代教育范式的重要推手,需要拥有如下三个新的核心教育理念:
构建以目标达成情况为基础的教育系统;
落实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方法;
建设更加延展的课程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