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行者|郑益哈:在沉潜中积淀,在历练中蜕变

(2022-10-26 20:59:17)
标签:

行者

郑益哈

在沉潜中积淀

在历练中蜕变

分类: 他山之石



行者 | 郑益哈:在沉潜中积淀,在历练中蜕变



行者|郑益哈:在沉潜中积淀,在历练中蜕变

行者|郑益哈:在沉潜中积淀,在历练中蜕变

郑益哈,苍南中学化学教师,高级教师,温州市名师,“浙派名师”培养对象,温州市教坛中坚,苍南县高质量发展先进个人,苍南县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苍南县先进教研组长。曾获全国优质课二等奖,全国、浙江省化学竞赛园丁奖。




        教师,首先要对教育、对学生深入骨髓的热爱和出于本能的激情,突破自洽系统,寻找到改变的契机,然后不断提升专业技能,使得个人技能与活动难度相匹配。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就需要沉下心来潜心研究。



迷惘


来自大山深处的我是个极为腼腆害羞的人,高中三年跟女生说过的话屈指可数。1994年,我以全镇第二名的分数上了本科线,被温州师范学院录取。大学四年,没什么特长的我深知勤能补拙,我愿意花比别人更多的时间去完成一件件小事和任务,比如一张海报的设计、一次活动的策划、一件作品的创意等,我竭力做到我自认为的“完美”。或许是我的踏实肯干,深得辅导员和学院老师的喜欢和认可,在他们的鼓励下,我做了很多以前从不敢做的事:参加十佳歌手比赛、文艺汇演、辩论赛,组织联谊活动、户外踏青、花卉展销……这一切让我有一种脱胎换骨的感觉,并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了希望和自信。 


1998年,我从温州师范学院毕业,作为学生会主席,本来有一个分配市直属高中的机会,却阴差阳错地被分配到自己老家的一所中学——矾山中学。至今我还能记起当时接到通知时那种翻江倒海、撕心裂肺的酸涩,所有的意气风发在那一刻烟消云散。理想和现实的差距,将我从飘飘然的天堂一下子坠入无底深渊,我心灰意冷,无奈地接受了命运的安排。 


报到第一天,我再一次面临人生十字路口的重大抉择。当时的矾山中学是完全中学,如果选择教生物本专业,就得到初中任教;如果选择高中,那只有任教化学学科。当时的陈岳植校长希望我能勇挑高中教学的重担,可一旦选择了化学,就意味着大学四年的专业就要打水漂,我还得边教学边自学高中乃至大学的化学课程。这样的选择,使我再度迷惘。 


或许冥冥中就有注定,或许是我骨子里不肯认输的韧性,一番挣扎之后,我选择了听从内心,无问西东。 


我接手的是高二年段,并兼任班主任,没得商量。那年我23岁,和学生只差6岁,初为人师的我面对全班齐刷刷的五十双眼睛,紧张得有些无足无措。自学、备课、上课、改作业、找学生谈话……加上专业不对口,我有一种疲于应付的感觉,甚至质疑自己的选择是否正确。开学后不久便到了教师节,我踏上讲台,像往日一样和学生们问好之后便请他们坐下,可诧异的是全体学生依旧站着,各个站得笔挺,然后像彩排过似的,不约而同地向我行了个大礼,异口同声地喊道:“老师,节日快乐!”那一刻,一股热流在我的心里汹涌澎湃,我好似获得了无穷的力量。 


我突然发现自己爱上了这群细心、可爱的学生,爱上了这份人世间最纯洁的职业。


行者|郑益哈:在沉潜中积淀,在历练中蜕变


振作


这份热爱,激励着我全身心地投入化学教学和班主任工作中去。在山区出去学习不方便,我用自己的微薄的工资,买了一台硬盘存储量是1G的二手电脑,疯狂地购买各种教学光盘和教育书籍。记不清有多少个黑夜,我独守着自己的那个小房间,观摩大师们的教学视频,翻阅各类教学书籍,摘记读书卡片……没有灯红酒绿,没有嬉戏玩闹,有的只是一个孤独而又坚定的身影。那段时光,让我又找回了高中求学时的感觉,静谧、充实且美好。白天,我便带着这些借鉴到的宝贵经验和学生们在课堂上一起实践,就这么成长着、反思着、收获着……


“听老师的课真是一种享受!原来化学可以这么学!”每每听到孩子们直白的赞扬,我会脸红,但更多的是内心的欣慰,感到所有的辛苦都是值得的。渐渐地,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我和学生打成了一片,他们喜欢亲昵地称呼我为“哈哥”,并在班里抢着给自己取名为“二哈”“三哈”“四哈”…… 


那几年,我体会到:老师在成就学生的同时,学生也在成就老师。也感谢那段时光,帮我积累了大量的教育教学素材,为后来教科研的开展、教育教学论文写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000千禧年,由于新课改,化学学科每班每周只有两个课时。“课时如此紧张,如何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成为我迫切需要思考的问题。我开始自己动手刻蜡纸,一张张散发着浓浓墨香的油印提纲,上面刻着几个问题,两三道练习——引导学生课前独立预习新知,课中抓重点问题思考讨论,课后练习巩固、及时复习——这就是我教学早期“学案”的模样。在教学资源匮乏的年代,山区信息闭塞,没有名师指点,我只能自己摸索,默默坚持。思考每节课应该“如何设计问题,怎样选择练习”来贴合学生实际,借助教参和各类教学杂志,通过“挑选、整合、改编、原创”,设计出了一张张的学案……这一举措,在第一学期末初见成效,学生成绩突飞猛进,整整比同年段的平均分高出了10分。这一坚持就是整整三年。学校也以此为案例研究,在各个教研组大加推广,至今矾山高中还有很多老师的课堂依旧习惯用“学案”导学。功夫不负有心人,我所带的那一届学生也取得矾山历史上最辉煌的高考成绩,有6名学生考取了重点大学,那一届的学生也成了我如今最好的朋友。 


2001年,学校推荐我参加县优质课评比,这对于教龄才三年的我来说是一次巨大的挑战。学校对我的要求不高,争二保三。我也很清楚自己的实力,一个山沟沟里的普通教师,甚少与外界接触,从来没有在学校以外的教研会上执教过公开课,怎么跟县城的重点中学的老师竞争呢?此次参加我只想打个基础,长点见识,多点经验。也许是初生牛犊不怕虎,面对全县的“劲敌”,我井然有序地在铃声响起的那一刻结束了课堂教学,出乎意料的是评委以“这堂课近乎完美”的评价给了我一等一的高分——我一举夺冠。那一年,我一路过五关斩六将,从县优质课一等奖到市优质课一等奖到省优质课一等奖,最终荣获全国优质课二等奖。一个山区走出来的无名小子开始走到聚光灯前,得到了化学同行们的关注和认可。教书的第三年,我被评为“苍南县教坛新秀”。 


2003年,苍南中学向我抛出橄榄枝,我正式成为苍中的一份子,有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发展平台。我深知教学之路依然漫长,未知的挑战依然存在。我更加用心地行走在探索之路上,承担大大小小的公开课、经验交流和专题讲座,在全县乃至全市老师面前,或展示,或研讨。每次活动后,我都喜欢用文字沉淀自己的反思。撰写的教学论文多篇发表于《化学教学》等国家级核心期刊,被人大报刊中心全文转载。


重创


来苍南中学的第二年,我便承担2个理科实验班、1个文科实验班、1个平行班的教学工作,同时兼任高一(2)班主任及化学竞赛的辅导。四个不同层次的班级,对于非专业学科出身的我来说,又是一次不小的挑战。从最初的“被迫营业”踏进化学学科,到主动钻研,到最后奥赛指导,我想只有把“教书内化为自身的需要”,能力才会一步步得到提升。离乡背井,每天两点一线,不是在学校,就是独自在出租房,我开始埋头苦读竞赛辅导用书,再次过起苦行僧般的日子。我始终坚信:一个人能承担多大的责任,就能取得多大的成功!第一届被辅导的学生就有8人在全国竞赛获奖,14人获省竞赛一、二等奖,我也因此获得了浙江省、全国化学竞赛园丁奖。 


但没想到的是,日复一日的工作压力,加上生活饮食的不规律,我一下子病倒了。起初我总以为年轻没事,忍忍就过去了,医院打完点滴便依然投入紧张忙碌的工作,没有及时调养,身子逐渐被拖垮。病来如山倒,医生下了最后通牒必须住院疗养,那两年间,我因身体不适导致住院不下5次。 


有什么比健康更重要吗?我这样的努力付出值得吗?我也常常问自己。那段时光给了我重重的一击,我再次陷入迷茫,对人生的追求、对未来的定位都变得模糊起来。除了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我悄悄地淡出各种评比活动,慢慢地淡出同行们的视线。这一沉寂,就是整整的5个春秋…… 


同学科的恩师杨道想校长一路看着我的成长,给予我很大的关心和帮助,看到我不思进取的“躺平”是痛心疾首,他跟我进行了谈话之后,一语点醒梦中人。是啊,既然我已经走上了这条教育教学的路,为什么不走得更像样一点?人活在世上就是要艰苦奋斗,就是要不屈不挠,尽最大努力去实现自己的理想,这样才不至于在老了回首往事时,只有一事无成的遗憾。 


2008年,学校推荐我参加温州市教坛新秀评比,我落选了,很多化学同行都觉得不可思议,只有我自己清楚,整整五年时间,自己没有潜心研学,不进则退,落选也就不足为怪了。当时的评委特级教师郑平教授一语中的,指出了我的不足:新课标理解不透彻,要加强研学。郑教授的批评让我明确了自己今后要努力的方向。 


沉淀


我庆幸自己走在新课改的路上。通过学时培训、名师工作室学习、网络教研,我再次全身心投入自己所热爱的这份职业中,上课、改作业、反思、经验交流、写文章,日子周而复始,简单而充实。我静下心来思考,沉下心去研究,着手探索以“提升学生学习力”为目标的“预学、独学、群学、助学、思学、评学”的六学课堂建设,在实际教学应用中取得了良好效果。我所带的2007届(2)班在高考中以重点上线率95.8%,二本上线率100%成绩告捷;2019 届(4)班,在优质生源大量流失的情况下,高考成绩依然喜人,一段上线突破40人,远超其他班级;2022届(3)班,我正引领着他们在欢快的学习中勇往直前…… 


教师,首先要对教育、对学生深入骨髓的热爱和出于本能的激情,突破自洽系统,寻找到改变的契机,然后不断提升专业技能,使得个人技能与活动难度相匹配。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就需要沉下心来潜心研究。


2011年开始我先后成立了县、市名师工作室,工作室活动开展有序且有趣,以教学问题“课题化”、课题研究“活动化”、活动经验“成果化”,带领学员们一起成长……。近几年,我还先后赴贵州省平坝一中、浙江省富阳二中、平阳县鳌江中学、苍南县马站高中等省内外20余所学校开展送教支教活动。


经历虽然辛苦,但就是这一次次支教送教的奔波之中,让我对教育的意义,对于做一名教师的价值,对于自己的追求和定位,都有了更深刻的思考:一个老师,他不仅仅是一个学校的老师,他可以影响到更多的孩子,他还可以去帮助许多跟自己当初一样有梦想、有追求的年轻教师,这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


多年的酝酿与发酵,一切结果变得水到渠成。2010年,我被评为苍南县“名教师”,2014年被评为温州市“教坛中坚”,2016年被评为温州市“名教师”。近年来,我主持了多个省、市教科研课题和精品课程研究任务,获得省级精品课程1个,省级教科研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结题2项。


对于未来,我有着新的规划。在新课程新教材背景下,我将以“核心素养”为出发点,进一步引领课堂教学的迭代更新,我将会在这条教学、教研、教育的攀登之路上更加诗意地前行……没有跳跃,没有省略,没有偷懒,所有的经历都在诠释什么叫作“一步一个脚印”。


原载于《温州教育》2022年第7-8期(总第308-309期)

作  者 |  苍南中学   郑益哈



行者|郑益哈:在沉潜中积淀,在历练中蜕变


       主办:浙江省温州市教育局

       编辑:《温州教育》编辑部

       地址:浙江温州市府路490号

       电话:0577-88613095

       《温州教育》投稿邮箱:

       看温州:wzjy201801@163.com

       话题坊:wzjy201802@163.com

       爱思想:wzjy201803@163.com

       四    封:wzjy201804@163.com




(转自:温州教育2022年第7-8期    原创:郑益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