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浩瀚星宇
浩瀚星宇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44,323
  • 关注人气:1,09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舥艚风土丨诗意阴均

(2022-06-21 10:05:38)
标签:

舥艚风土

诗意阴均

阴均陡门

阴均山麓

分类: 他山之石


舥艚风土丨诗意阴均

舥艚风土丨诗意阴均



嘉定元年(1208),平阳县令汪季良在江南乡绅林居雅、郑万全、陈子直等人的帮助下,在舥艚阴均山麓修筑陡门,内蓄淡水,外御咸潮,这是一座改善民生、造福江南百姓的水利工程。元代大德年间,一场风潮将阴均陡门摧毁,州判皮元邀请芦江报恩寺智融和尚主持修陡。皮元,字次翁,自号如心,江西新淦人,元大德年间,任平阳州判官,是一名勤政爱民的清官。


舥艚风土丨诗意阴均

舥艚风土丨诗意阴均

  文学家林景熙曾作《重修阴均陡斗门记》记录下高僧智融和尚修陡的故事。近来,笔者在明《永乐大典》之《温州郡志》中找到一首皮元歌咏智融修陡之诗,后世府志、县志并未收入,该诗可与林景熙之文相互印证,使人想见800多年前报恩寺住持智融和尚高风劲节的义举,全诗如下:


阴均失利几经年,难挽狂澜障百川。

东道无人作功德,南山有佛结因缘。

祝芗自为诸方计,指廪谁收三百廛。

愿竖慈悲坚固力,圆成此土即西天。


  “阴均失利几经年,难挽狂澜障百川”写的是元大德元年,平阳州遭受台风袭击,损失惨重。钱库章均垟儒生章嚞亲历其事,作《风潮赋》,记述风潮之凶猛,生民之惨状。阴均陡门也在这场特大的风潮之中毁坏,失去了御咸蓄淡的功能。此后每年台风来临,海水倒灌,狂澜难阻,使江南百姓蒙受巨灾,他们希望重修阴均陡门。


 东道无人作功德,南山有佛结因缘。”元大德九年(1305),皮元任平阳州判,有一次他完成公务后,与章嚞等文友谈论如何改善民生。章嚞认为,改善民生,要顺从民意,修筑阴均陡门。“东道无人作功德”写得是皮元知道民众的呼声,但修复陡门谈何容易,风潮过去才几年,民众需要休养生息,哪有人力和财力去完成这件“功德”。幸运的是,有人向他献策,若能邀请芦江报恩寺住持智融和尚出山,募集修资金,既不扰民,又能修陡。皮元接受建议,便诚恳地给智融写了一封信,倾诉修陡之难,百姓呼声之高。智融和尚被感动了,他说:“修筑陡门不是小利,而是有利众生的大事,现侯(皮元)让我来帮忙,我怎么能不答应呢?” 遂毅然出面主持修陡大事,“南山有佛结因缘”,写得正是智融和尚与阴均陡门结缘。


  “祝芗自为诸方计,指廪谁收三百廛”,“祝芗”即“祝香”,佛门住持上堂说法之前,必先焚香以表祝祷。智融借说法之机,发动信众共同参与这项有利诸方的功德。因阴均陡门关乎各个阶层的切身利益,加上智融和尚德高望重,深受信众信赖,故“义风所激,一皆乐从”。“指廪谁收三百廛”,这里有两个典故,一是“指廪”,三国周瑜任居巢(安徽巢县)长官时,到当地富户鲁肃家借粮。两人一见如故,相见恨晚,周瑜刚开口说要借粮。鲁肃二话不说,手指着一座粮仓说,这些粮食你们拿去。后来,邑人仰慕鲁肃高义,就将他指廪赠粮之处命名为“指廪岭”,并建“指廪坊”以祀之。三百廛”的出处是《诗经》中的《伐檀》:“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廛”是度量名词,三百廛意味着许多粮食。人们信赖智融和尚,官民纷纷捐资捐粮,总管汤士宣首先响应捐资,还有不少信众踊跃捐粮。


  “愿竖慈悲坚固力,圆成此土即西天”,这是皮元将智融和尚喻作藏传佛教中“不动明王”而倍受尊崇,“不动”,乃指慈悲心坚固,无可撼动。同时也描写智融和尚用慈悲心,坚固力,不顾流言蜚语,力挽狂澜,力排众议,完成了这项浩大的工程。阴均陡门修成后,农业丰收,民困纾解,百姓也不受洪涝之灾,那么这一方土地就如同“西天”。无独有偶,南宋时期,平阳县令陈容主持修白沙塘完工后,写了一首《外塘》诗,其中最后一句“但愿人人印此心,岁岁年年护隄脚。千秋万岁如来国。”皮元、陈容都是爱惜百姓的官员,在他们看来,只要百姓农业丰收,安居乐业,那么江南垟就是“西天”的“如来国”。


舥艚风土丨诗意阴均舥艚老的阴均水闸 刘登棒 摄


  整首诗表达了大德风潮过后江南的民生之苦、修陡之难,记述了智融和尚慈悲为怀,江南民众高风大义,聚沙成塔,众志成城,终让阴均陡门重立于阴均山麓。800多年以来,阴均陡门依然雄立于东海之滨,历代刻碑撰文记述修陡之文史不绝书,其中不乏出自杨简、林景熙、刘绍宽等名家之手,但有关阴均陡门的诗歌却难得一见。在《永乐大典》中发现皮元之诗,可填补古代阴均陡门之诗的空白。


  阴均陡门如此重要,无诗以赞之,岂不惋惜。迨自当代,温州诗人张声和先生到舥艚,参观阴均陡门后有感而写下一诗,可让陡门增辉:


潮助千帆印月高,舥艚渔鼓调门豪。

阴均大埭悠然似,八百年来阅浪涛。


  大义修陡的智融和尚是芦浦报恩寺住持,而报恩寺是笔者三世祖陈琪于唐时舍地八十四亩所建,寺产至今仍由我族人管理,有感于斯,笔者向龙港东林寺住持能愿师父约稿赋诗。能愿欣然作了一首《南宋嘉定年间智融法师助修阴均斗门》:


千倾江滩白日曛,海水浸漫不得耘。

幸有禅僧修募化,平施法味演精勤。

斗门一落良田造,陇亩纷开万众欣。

古道西归何处问?苍山顶处结祥云。


  2020年10月的一天,我与平阳、龙港一班诗友游江南,结束后,大家以《江南好》为词牌名创作同题诗词,平阳的陈斌先生写下了阴均陡门》:


舥艚港,暮色挂归帆。

昔日汪公声迹在,阴均古陡傍山岚。

枕梦入江南。


舥艚风土丨诗意阴均

舥艚新的阴均水闸 林邦威 摄


如今阴均山麓,新修一座更加雄伟的陡门,历经沧桑的老陡门依然得到保护,这是何等幸事!每当我行走在阴均山麓,东魁河畔,看到一新一旧的阴均陡门,交相辉映,想起八百多年来的风云岁月中,一代代江南先贤慷慨解囊、先后接力的千古义举,我总不禁心意难平,故亦作诗一首,以作此文结尾:


江南古埭号阴均,古意苍茫立海滨。

万顷禾苗承灌溉,千间庐舍免沉沦。

禅僧大义参天地,名宦忧心泽士民。

遗爱恩波今尚在,西风斜日念斯人。



2022年6月19日



       作者陈文苞,笔名芦苇,高级经济师,龙港市作协副主席,龙港城市文化客厅负责人,业余从事文史研究。著作有《思想的芦苇》《温州试验——两个人的改革开放史》《郭心崧传》《锦绣江南垟》《陈定模回忆录》《鳌水苍山》等。

 



(转自:舥艚公社公众号    原创:陈文苞)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