矾 山 歌 谣 四
编者按:
矾山,因矾得名、因矿成镇,素有“世界矾都”之称,是一座具有650多年采炼矾历史的工矿集镇,工业文明悠久,民俗文化深厚。其中,矾山山歌(歌谣)容纳了劳动歌、爱情歌、劝告歌、习俗歌、诙谐歌、畲族歌诸类,铸就自己哼唱的特有风格,是矿区生产生活的宝贵纪录,是值得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今天,“柴桥头”公众号续推《矾山歌谣之四》,敬请垂阅。
fan
shan
shan ge
矾
山
山
歌
水尾山歌王卢兴仕也有四十年(1938-1978)唱龄。白天,祝愿矿山长寿,祈祷多产珍宝,唱唱劳动,感情纯洁的歌。晚上让邻居大小围着,服服帖帖,喜喜欢欢唱唱消遣、通俗的歌。歌声尖细软润,和风细雨,似乎对你一个人唱的,音调自由活跃,像小溪的水珠,凝满人间。
1964年秋,开山队在文成县二级水电站承建公路与隧道工程,大家住宿在山凹石片铺成的草甸上,有诗:
公路山顶建,紧连一片天,
彩虹高高挂,尾端酿农田。
太阳下山了,月亮窜出树杈,工友进入被窝,卢兴仕慢饮两角钱免费的冰糖水,把肚中所有的长短句展示给大家。这是赐与工友天下最美妙动听的催眠曲。
在矾山长大的北港籍歌手白希长1945
年起唱红了水尾山。他演唱的二首《矾窑二十四工种》《麻将诗》早被矾矿录音并送温州地委存档。他是卢兴仕的师弟,最最相似的中音区音域,旋律优美,激情万丈。他是通俗类歌王,他的歌被崇拜者记录的最多。
1958年5月1日,白希长借《人民曰报》副刊一大版面的350
行快板诗《除四害》为蓝本,在矾矿工人俱乐部大戏台上演唱,手舞足蹈,赢得喝彩声,多次中断了歌唱。终毕,全体起立,欢呼声似雷鸣,随1500名观众全部退出才歇息。真是二十场的宣传报告不如一首诗的政治
第四代挖掘民谣源泉人和领航人,也是所有歌手中最年轻的一个,偏偏让人遗忘了。他叫陈世銮,1929
年生,亭仔脚人。少时喜唱民谣、嘭鼓,拜近邻冯荣珠为师;其聪明伶俐,嗓音嘹亮,记忆力强,善借舞蹈助唱,是歌手中较突出的一位。
1952年离别故乡矿山,赴闽连江、罗源建筑公路,天生话圆嗓润,能写会算,工地队长一职非他莫属。工棚夜里,聊以嘭鼓的表演形式演唱其师傅和长辈优秀的长篇歌谣。他甚会添油加醋,涂脂润色。自己有短中诗句,深深隐藏了“感情真挚,清丽缠绵”为归宿的主题红线。他的作品里有打磨打工者棱角,激励打工者锐气,鼓舞打工者斗志,调节打工者智慧的难兄难弟诗句;有渴望出现一个可爱的女士,陪伴终生的爱情幸福观;有悲情,无可奈何,感叹人生机会难遇,模糊视线的醒悟。五十年里,他直抒诗情,梦想从艺术奇葩中寻求品种齐全的精神食粮。
五十年来,说闽南语的外流打工者何止几万。同时期进场退场的陈世銮代表(1952-2001)是几代打工者心中的第一位向往帮主。体面地习惯于:
“车走东西南北中,跑过城市跑过州,
竣工工程一宗宗,永在业绩空自留。
五十年来,
他自由,头顶没上司;
他欢喜,工地频调离;
他高兴,一天二餐酒;
他娱乐,歌谣不离口。
他和追随他的难兄难弟们,把大半辰光投在大山深谷的寂寞里,漂流着一道歌唱风景线,他教会他们汲取长短歌谣营养,记录成文传播在讲闽南语的文成、平阳、苍南、泰顺、福鼎、霞浦、柘荣的乡间村落。撒下种子,永远歌唱。
上世纪七十年代的矾山镇街景
他一生抱着赚大钱的希望,被老天爷否定了。终于在70岁生日那天宣告回籍,他没有回矾山老家(亲属都离世),不得不回老婆五凤的家。(未完待续)
(编选自 郑立标《矾都山歌选》)
(转自:柴桥头公众号)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