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杨道敏|苍南最高峰——鹤顶山

(2022-04-20 13:21:19)
标签:

苍南最高峰

鹤顶山

苍南名山介绍

杨道敏

分类: 他山之石


杨道敏 | 苍南最高峰——鹤顶山



鹤顶山的山名变迁

杨道敏|苍南最高峰——鹤顶山

鹤顶山杜鹃花(萧云集摄)


   鹤顶山横亘苍南县矾山镇南堡片区与岱岭、凤阳两个畬族乡交界处,海拔990多米,为苍南县最高峰,旧志称福鼎山、佛顶山、护鼎山、覆鼎山。早在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即有福鼎山名,明弘治《温州府志·卷十二·诗》录明朝平阳县金舟乡夏口(今属钱库镇)明经进士吴任的《福鼎山》:“福鼎高标南山傍,玉苍雁荡与低昂。扶桑枝上看秋色,析木津头纳夜凉。仙客凭云开户牑,天孙赐锦作文章。谢公拟驻烟霞履,诗句先题紫翠房。”吴任在洪武年间曾授福建都指挥都事,升睢州同知。他往返福建和家乡时,都从福鼎山附近经过,觉得玉苍山、雁荡山都比它矮,惊叹于山之峻、山之美,说谢灵运要是来了,肯定会留下来,还要赋诗一番。清乾隆《平阳县志·舆地志下·山川》也记载:“福鼎山,在县南百里,形如覆鼎,出群峰之上。有石基盘、仙人迹。又有群峰:云际峰、香炉峰、天柱峰、道士峰。”还附了清朝平阳县令金以埈于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所写的诗歌《福鼎山》:“周鼎商彝状若何,命名象意却难磨。岘山千古羊公在,为政当时惠爱多。”鹤顶山直至清同治年间(1368—1874年)仍称福鼎山。

杨道敏|苍南最高峰——鹤顶山

鹤岗流云(陈萍摄)

   佛顶山之名源自清初蒲门魁里(今属马站镇)籍的定国将军林东明《蒲门重兴》一诗:“佛顶当空岚气迥,仙岩合掌涧声悬。”林东明(1620—1699年)因清顺治十八年至康熙二十二年(1661—1683年)蒲门“迁界”不得归,晚年长期寓居江苏震泽,期间写下了这首诗,诗中的佛顶即指家乡附近的鹤顶山,仙岩合掌即指鹤顶山附近的合掌岩。生活于清中晚期的蒲城人华英(1818—1880年)所作诗歌《与陈云亭同登佛顶山绝顶》也称鹤顶山为佛顶山。

推荐阅读链接:

历史回眸一钱库林家院走私市场


   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制作的地图将鹤顶山标为护鼎山。清末,以其峰酷似鹤冠,谐音为鹤顶山。21世纪初,鹤顶山祥云寺清基时,出土了几条石柱,发现清末文人撰写的两对对联,其中朱钦恩撰写的对联为:“径迹类羊肠,想岩嶂参差,石也成羊疑恍惚;山名标鹤顶,望烟云缥缈,仙乎似鹤记依稀。”另一联为清末户部主事项崧(瑞安人)撰写:“山以鹤顶名,高处独凌霄汉上;仙余鸿爪在,遗踪犹剩雪泥中。”民国14年(1925年),刘绍宽在编纂《平阳县志》时,考虑到平阳县和邻近的福鼎县有2座福鼎山(1座为福鼎县太姥山主峰),遂以其形似覆鼎,在《平阳县志·舆地志·山川上》中将平阳(今在苍南)境内的福鼎山改名为覆鼎山:“赤阳山东微南为覆鼎山,一名鹤顶山。”

 

鹤顶山的旅游景观


 鹤顶山山势高峻,山上怪石嶙峋,山南有石棋盘、仙人迹、翠峰、云际峰、香炉峰、天柱峰、道士峰等名胜。山下有双剑潭,潭上两水夹流,状如双剑闪耀。还有梦台(石床)、狮头石脚桶、龙船石、云中石海、天湖、挨身洞等名胜,一些洞穴曾是福掌畲民躲避国民党军警抓捕的藏身之处。它春天可赏杜鹃花海,夏天可赏茫茫云海,秋天可赏芒草花海,冬天可赏皑皑雪海。山体遍布马尾松、樟、枫、毛竹林等,部分枫、樟有数百年树龄,树木高大参天,甚是壮观。满山马尾松遇风时,绿色波涛汹涌,有如大海潮涌,哗哗作响,形成壮观的自然景观,令人心旷神怡。鹤顶山海拔近千米,一年到头,大部分时间笼罩在云雾里,通常气温比本县平原地区略低4—5,夏季十分凉爽,是人们游览避暑休闲的好地方。

杨道敏|苍南最高峰——鹤顶山

鹤顶山雪景(萧云凤摄)

鹤顶山北麓海拔600多米处为鹤顶山长湖,有一片平地。1958年,矾山人民公社抽调下属各村200余名社员在坑门岭开荒700余亩,创办矾山坑门岭茶场。文化大革命时期,又有上百名知识青年来此开荒,开垦出6500多亩整齐的茶园,成为一道怡人的景观。2011年,苍南县通过招商引资,由温州市护绿园林工程有限公司投资1000万元,在苍南县国营鹤顶山茶场租借1250亩茶园,建设生态景观茶园,建成游步道等旅游设施,开展生态旅游。

杨道敏|苍南最高峰——鹤顶山

鹤顶山茶场(蔡启望摄)

从长湖往东往上走,就是海拔700多米的天湖。天湖也十分平坦,有一个山顶湖,蓄着一池清水,可供数百人使用。解放后,有陆军高炮营在此担负防空重任。曾经宽直的水泥大道,把一池清悠碧透的湖水分成两半,也把整个营地分为东西两部分:东边有整齐的营房、喷香的食堂、宽大的运动场,西边是忙碌的卫生院、热闹的电影院、威严的指挥部,成为周边广大青年人向往的地方。1978年改革开放后,当地驻军陆续撤防,鹤顶山巅逐步趋于冷落。废弃的军营外,由诸多灌木与青草构成的天然牧场,方圆广达几平方公里,地势平坦中见雄奇,时而坦荡如行云流水,时而奇崛似沧海碧浪,终年碧草芬芳,鸟语花香。2015年4月建成户外拓展基地,还可开展学生和员工的军训。

从天湖再往东边走,到达海拔800多米左右处,即为鹤顶山风力发电站控制中心所在。以此为中心长达几公里长的鹤顶山脊上,28台巨大风机一字排开,呼呼作响,与雄伟挺拔、绿树丛生、山花烂漫的鹤顶山浑然一体,成为鹤顶山的一道亮丽风景线。风电场始建于1995年,至2013年底装机容量1.735万千瓦,当年发电3000多万千瓦时,是当时温州最大的风电场。其中,功率850千瓦的丹麦产风车塔架高达60米;功率600千瓦的德国造风车塔架高50米,风叶直径50米,单机重量30吨,复合材料制造的单片风车叶片1吨多重,能抗12级台风。鹤顶山风电场进行自动化控制,技术人员通过联网电脑,遥控管理鹤顶山场和几十公里外的石砰皇帝坪风电场。

杨道敏|苍南最高峰——鹤顶山

鹤顶山风电场(萧云集摄)

从风力发电站再往东走,就能见到壮观的石溪。鹤顶山有4条几百米长的石溪,面积在1.3公顷至3.5公顷不等,被分别命名为一号堆石场(牛铃石头堆)、二号堆石场(大厦壁石头堆)、三号堆石场(石头岗)和四号堆石场(山顶石头堆)。一条条石溪象一条条巨龙,由山巅沿着青草树丛间蜿蜒而下,直至山脚,石头形状各异。几亿年前,鹤顶山所处位置曾是一片浩瀚的大海。1亿多年前,随着火山的作用和海底的上升,山体逐渐突出水面,天长日久,便形成了这座高山。山顶的巨大熔结凝灰岩在冷却、收缩、固结过程中形成的原生裂隙构造,在长期风化作用下,支离破碎的石块在重力作用下慢慢崩塌散落,沿着坡度大于45度的凹形陡峭山坡堆积而成,并在重力和山洪等作用下,形成一条条山涧石溪。

杨道敏|苍南最高峰——鹤顶山

鹤顶山石溪(萧云集摄)

关于鹤顶山的石溪奇观,民间流传着脍炙人口的《仙人赶猪》神话传说:早年,鹤顶山顶整天罩着雾,人在山脚往山顶看,山连着天,人们就叫它顶天山。有个人以为经这山顶便能登天,就一直爬上去。到山顶一看,离天还很远,就跪下祈祷,请求神仙把山连到天顶。有个叫白鹤仙师的神仙,听到此人祈祷,就叫一班徒弟用法力把东南西北的石头化成猪仔,一群群赶上山顶去连天。这一群群爬动的石头,惊动了一爱清静的神仙,他怕天地连接后,凡间的人会到天上作乱,闹得天上不清静,就变成一位老人到半山腰大叫:“哈哈,这石头也会爬山喽!”这一叫,把白鹤仙师的法术冲破,石头马上一堆堆堆着,不动了。至今,鹤顶山岩峰和千万块黑石块都是由头朝上、尾朝下的黑色滚圆石头堆成的,四面山沟里也堆满了圆滚滚的石头,成为一道壮观的自然景观。

杨道敏|苍南最高峰——鹤顶山

鹤顶山晨曦(王中艺摄)


从风力发电站沿着山脊由西向东再往上攀爬,即到鹤顶山山巅。每年4—5月份,山上火红的杜鹃花漫山遍野,迎风玉立,一团团、一簇簇、一丛丛杜鹃花镶嵌在山坡上、野树旁、草丛里,争先恐后,绚丽夺目,枝枝相交,蕾蕾覆盖,娇艳欲滴,引来无数的蜂蝶飞舞,让人深深着迷,吸引不少爱花的人在这里赏花、留影。鹤顶山杜鹃花随着海拔、地势不同,生长状况也有所不同。随着海拔的升高,鹤顶山的杜鹃植株数量随之增加,植株平均高度也会随之而增高。地势较陡的地方,杜鹃比较高大,秆也较粗;地势相对平坦的地方,分布比较茂密。海拔较高处,每4平方米约有杜鹃30株,每株平均高度1.50米左右,最高植株达2.50米,枝细而丛生,密被黄褐色扁平糙状毛;每株冠径约1.10米,每株花瓣为5瓣,花冠钟形或漏斗形,单瓣或重瓣,花色丰富,有粉红、玫瑰红、淡紫、粉白、白、红白相间等色,花团若锦,灿如云霞。高大的红杜鹃根系很发达,主秆也很粗,花开得很茂盛,给人们带来一种美的享受。冬天如果天气暖和,少数鹤顶山杜鹃也会反常开花,使萧杀的山景显出几分生机来。鹤顶山北麓的凤阳畲族乡已于近年建成杜鹃花海景观,每年清明节前后吸引大批游客前来赏花旅游。

鹤顶山的秋色也十分美丽,由于无人收割,这里的芒草长得十分茂盛,一株株一人多高的芒草昂首挺胸,尽管隔着喧嚷世俗的红尘,依然日复一日迎接满天灿烂的朝霞,送走黄昏火红的斜阳,独自享受大自然的孤寂、幽静和亮丽。每年9—11月份,鹤顶山巅数百亩芒花盛开,别有一番情趣。蔓延数百亩的芒花在秋风吹拂下,瑟瑟作响,一片片白如霜雪、轻如棉絮的芒花随风飘扬,令人赏心悦目。

杨道敏|苍南最高峰——鹤顶山

鹤岗芒海(陈萍摄)

要到鹤顶山巅必经祥云院。祥云院旁还有白鹤仙师庙,大门口刻着一副对联:庙镇鹤峰凌云千仞天穹近,殿前圣泉胜概无涯惠四方。这座全部由石头修建的石庙旁立有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建寺石碑,寺庙毁后遗存文物石对联和屋顶龙头、白鹤童子一对、观音塑像一尊。石庙旁还有一口千年清泉,此泉虽近山巅,却是大旱不断流,大雨不溢出,井水清洌,据传饮后可益年延寿,前来烧香者都要喝上一口。白鹤仙师庙没有和尚道士,但在周边影响很大,矾山、马站和邻近的福鼎县都有由此派生出去的分支。每逢初一、十五,众多信众前来烧香祭拜,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遇有农历正月十一白鹤仙师生日,山上善男信女云集,人数少有数百人,多有数千人,寂静的山头顿时人山人海,热闹非凡。白鹤仙师庙旁建有一座石质的白鹤亭,边上一块巨石上刻有白鹤练武图。据说,鹤顶山半山腰东山下村和长岭脚村曾经闻名周边的白鹤拳与白鹤仙师有关。

杨道敏|苍南最高峰——鹤顶山

鹤顶山东山下白鹤拳法(丁宗煌摄)

从白鹤仙师庙到鹤顶山巅的名叫云梯,是一道曲折盘旋于悬崖峭壁上的雾海天梯,素以陡和险著称,是鹤顶山的一道胜景。从白鹤仙师庙一路曲折向上,两边怪石林立,忽而穴风遮眼,忽而雾海挡道,令人叹为观止。经过夹在石缝中曲折回环的狭窄小道往上走,快到山巅时忽然被一块大石挡道,已无去路,让人似有“山穷水尽疑无路”之困惑。仔细寻找,南边一块大石旁草丛里有还有一条羊肠小道可供一人侧身通过,让人顿感“柳暗花明又一村”之快感。由此盘旋而上,到达状似鹤顶肉冠的顶峰大石平台,只见四周悬崖峭壁深达几十米,人在其上如同身悬半空,在大风的吹拂下,身体有点飘飘然,真是险象环生。

从鹤顶山山顶往东眺望,赤溪街巷和依山傍海而建的中墩就在远处山脚下,赤溪港、中墩港和再远些的海中岛礁历历在目;再往东,一望无际的滔滔东海海天相接,缓慢移动的点点船只尽收眼底。转身朝西北看,街巷纵横交错的矾山盆地就在脚底。向南俯瞰,脚下盘旋山间的78省道曲折迂回,如同飘带环绕在山腰,在公路上行驶的汽车如蚂蚁爬行;再往南瞭望,阡陌纵横的马站平原水乡景色和一山比一山高的福建山色一览无遗。 


鹤顶山的挑矾古道

   坑门岭也称马矾古道,始建于南北朝(420—589年)。现存古道明清时建,用于客商行路和农耕交通,是连接矾山、马站两地的重要通道,全长约15千米,宽1.5米,多数路面用石板铺砌,部分路段用块石铺设。古道南北走向,始于马站镇金山村,沿十八孔水库,过济宁桥、大路边,至利济桥后,经过坑门岭脚、坑门岭头,与矾山镇南堡片区境内磨石岭古道连接。其中坑门村境内道路长约7.5千米,从坑门岭脚至坑门岭头沿山坡而建的台阶有1000多级,平均路宽1.5米,用乱石铺设,因山高岭峻路陡,是坑门岭古道最难行路段。民国《平阳县志·建置志》云:“坑门山南,为坑门岭,高四十七丈。”坑门岭是蒲门三条岭(另2条是华岭、将军岭)中最险要的一条,蒲城瓯语民谣道:“蒲门三条岭,条条透天顶。”说的是这三条山岭山高岭峻,路途险要。山路两边草木茂盛,山间流水潺潺。坑门岭脚是畲族居集地,几十间粗石屋建在半山腰上,民风淳朴,畲民依靠农耕放牧为生。

杨道敏|苍南最高峰——鹤顶山

坑门村一角(雷必贵摄)

杨道敏|苍南最高峰——鹤顶山

坑门岭挑矾古道(邱新福摄)

   坑门岭古道是矾山至沿浦挑矾古道中的一段,清末至民国年间,岱岭及马站后岘、甘溪、魁里、城门和沿浦等村有几百名壮劳力每日挑柴经过此路到矾山矾窑出售,回程再挑明矾至沿浦港,以养家糊口,当时称“挑矾山柴度日”。岱岭附近的霞关、沿浦、马站盛产海产品及农副产品,商贩云集于此,除恶劣天气外,一般每日有几百担海鲜及农副产品用人力肩挑,经坑门岭古道输送到矾山、埔坪、南宋、华阳、五凤、桥墩、灵溪等地,路上行人川流不息,热闹非凡。当年,坑门村民沿路开设小店十几家,专门为挑夫、商贩、行人服务;当地专职给商贩当挑夫者也有几十人,因而这条古道是当时岱岭最繁忙的交通要道。1961年9月,途经岱岭的78省道矾山至马站公路(简称矾马公路)通车,坑门岭古道交通要道地位被取而代之。之后随着马站十八孔水库的建成,矾沿挑矾古道交通中断。2015年兴建的岱岭云遮水库又将尚存的挑矾古道拦腰截断,建于清光绪年间(1875-1908)的县文保单位利济桥,下移至水库大坝下游100多米处重建;其余山间道路整体保持原貌。

杨道敏|苍南最高峰——鹤顶山

利济桥(章鹏华摄)

 

作者简介


杨道敏|苍南最高峰——鹤顶山

       杨道敏,生于1963年,毕业于杭州大学中文系,苍南县政协文化文史与学习委原主任,现为苍南县政协四级调研员。著有《走遍苍南》《苍南历史文化现象》,主编《苍南百年老校》《苍南状元》《苍南历史文化村落》《苍南美食》《苍南地名溯源》《话说苍南》《苍南老宅院》等。


      本文经作者授权发表,版权归作者所有,特此鸣谢!

(转自:乡音乡语公众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