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杨道敏:龙沙探古

(2022-04-13 08:35:37)
标签:

杨道敏

龙沙探古

文旅介绍

分类: 他山之石


龙沙探古



杨道敏:龙沙探古


                                                    杨道敏

     龙 沙 探 古



1

彩卵石滩


       龙沙可能很多人都去过,但对龙沙许多优美的景点也许了解得并不多。我告诉你吧,龙沙有五彩卵石滩、通福桥、白鹭林、岩水瀑布、吊壁灯枫树林、石寨门等。

       五彩卵石滩位于赤溪镇龙沙片区石塘村海边,这是一个与从不同的海滩,它长800余米,宽20余米,由大小不等的鹅卵石堆积成20度左右的斜坡海堤,总体平缓而光滑,象一道舒于蓝天碧海间的蓝色的弧,形成一个独特的海港奇观,整个沙滩柔长而不失灵性。尤为奇特的是其中间竟茁壮成长着一排巍然耸立的毛椿树,与卵石滩相映成趣,常有成群的白鹭来此觅食休息,又为这里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杨道敏:龙沙探古

石塘卵石滩 萧云集 


       由于千百年来海浪的反复冲刷,这里的鹅卵石光滑锃亮,小巧玲珑,小者如珠玑,大者如鹅卵,颜色有青、黑、紫、米黄、乳白等近十种,让人爱不释手。早年许多慕名而来的游客到此游玩,无不寻寻觅觅,百里挑一,带回去当纪念品。今天,这片五彩卵石滩作为旅游资源已被保护起来了,游客只能观赏,不能带走哪怕一小块鹅卵石。

       说起五彩卵石滩的保护,这里有一段故事。21世纪初,有一些人为了牟取暴利,暗地里到这里盗运卵石,到外地高价出售。看到宝贵的旅游资源不断流失,当地有一村民心疼了,有一天他终于挺身而出,对盗采者不法行为予以制止,终因孤身一人,寡不敌众,被盗采者打伤。由于村民觉悟提高,此后盗采事件再也没有出现。我对这位见义勇为者油然生起敬意。

       五彩卵石滩位于海涂和农田之间,它究竟是自然形成的,还是人工修筑用来围海造地、保护家园的,当地人谁也讲不清楚。只知道卵石滩底下是大块的卵石,越上面是越小块的卵石,中间被海浪冲刷上来的泥巴堵塞,以至能在卵石滩上生长树木。

       石塘村人口近四千人,其中杨姓占三分之二,是这里最早的原住民,其先祖杨南全自明朝万历年间(1573—1619年)从福建省漳浦县佛昙镇岸头村佛潭桥迁此,已有400多年时间了,此后曾姓、林姓、许姓、徐姓、陈姓、李姓等姓氏也陆续迁此,但他们的家谱对这条卵石海堤并没有留下任何文字记载。

       相传很早以前,这里的土地屡遭洪潮侵袭,严重影响着当地农业生产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为防潮,人们曾多次修堤筑坝,但遇台风洪潮,又屡被冲垮。人们从此对修堤失去了信心。但当地有一位老人,却不顾年迈体弱,仍然坚持筑堤不已。他每天早出晚归,砌石、填土,决心把堤塘修好为止。他的老伴被他的精神所感动,也坚持每天为他送饭、送水,盼望能够早日完成老人愿望。一天,老妇人正给她的老伴送点心,路上遇到了一位披头散发、衣衫褴褛的乞丐向她要饭吃。老妇人二话没说,就双手把点心递给他。谁知这个乞丐吃了点心后连一声道谢也没说,转身就走。老妇人也不介意,转身回家,打算再烧碗点心给老伴送去。刚走几步,转过头来看那乞丐时,只见他弯下身子,随手在地上捡起几颗小石子,朝原已损坏的海堤上撒去。霎时,从北边山脚下到南边的入海口,出现了一条800多米长、完全由小鹅卵石堆积成的大海塘。老妇人赶去向乞丐道谢,却早已不见身影。原来,这位乞丐是神仙的化身,因被老人不怕劳苦、为民造福的精神所感动,特地来帮助他完成这个心愿。从此,这个地方便取名“石塘”。

       据上了年纪的人回忆,半个世纪前,这条卵石海堤比今天要宽得多,也高得多。历经狂风巨浪的一次次冲刷,今天卵石海堤虽然比以前窄了、矮了,但卵石滩依然忠实地保护着这片家园,从不让海水漫过塘顶,去侵害石塘村民的家园。



02

通福石拱桥


       五彩卵石滩南侧有一座造型优美、结构精巧的通福桥,是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通福桥是一座单孔石拱桥,南北走向,长30米,高7米,桥拱券半圆形,用条石错缝砌筑,两侧护墩用不规则块石砌筑,桥上设置石护栏,并置望柱,柱头雕饰霞莲纹,孔栏板内侧题刻造桥年月和桥名。

       此桥建于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由当地杨姓村民为首集资兴建。该桥制造精良、结构严密,以至造价大大超出预算,首事者不得不向路过商人、行人收些费用以弥补亏空。尽管历经120年的岁月沧桑,通福桥今天仍然稳固如初,丝毫没有老态龙钟的感觉。在此,我们也看到了古人的质量意识。

杨道敏:龙沙探古

石塘通福桥  苍南县旅体中心提供


       通福桥正中石板之间原来插有两把宝剑,剑头直刺桥梁下面的水面,十分引人注目,早年途经这里的人们总是要看它几眼。这何要在桥梁中间插上两把宝剑呢?据当地老人回忆,原来通福桥架在溪流当中,外面就是滔滔东海,大潮时海水从滩涂上能够直冲进来。在这座石拱桥之前的桥梁就是被大潮水冲毁的。古人在新建的桥梁中间插上一把宝剑,寓意是希望宝剑能够镇住水妖,确保桥梁的永远稳固。遗憾的是,这两把宝剑已于改革开放之初损坏。

       通福桥是古代浙江通往福建的重要通道——横阳古道上的一座桥梁,古时从钱库、金乡等去马站,必须经过这里。戚继光、郑成功都曾带兵从这里原址南下北上,就连清朝平定台湾的千里捷报也是从这里传递到京城的。通福桥边原有一座木结构凉亭,以供路过行人商贩遮风避雨休息之用,所用木材是重建通福桥时搭木架后拆下来的。后因火灾被烧毁。加之时代变迁,途经这里的横阳古道已不再是浙闽间的重要交通要道,桥旁的凉亭也就没有重建了。如今,随着沈海高速公路复线、环海公路和龙沙至藻溪公路的修通,通福桥虽然不再承担南来北往交通重任,但仍不失为石塘村的一道亮丽人文景观,吸引着众多游人拍照留念。


3

白鹭林


       石塘村三面环山,一面临海,村西北龙齿山下有一片树龄在100—200年之间的古树林,树林面积近50亩,生长着几十种树木,其中树高10—20米的百年古枫树有几十棵,是我县唯一成片的古树林,古树长势茂盛蓬勃。因生态良好、环境幽静,村民又不去打扰,常年有大群白鹭前来栖息,人称白鹭林。这些白色的精灵需要补充能量时,就到附近广阔无垠的滩涂上觅食;吃饱喝足了,就回到树林打闹嬉戏,无忧无虑的日子过得好不滋润。

杨道敏:龙沙探古

白鹭飞舞 萧云集 


       每到深秋,红枫叶与正在飞舞的白鹭相互辉映,别有一番风味。林中一棵古榕树苍劲蓬勃、四季常青。此树胸径2.25米,高20米,树冠30米,虽历经200多年的沧桑,仍给人以巍然屹立之感。

杨道敏:龙沙探古

石塘村全景 谢康生 


       白鹭林大批古树为何能够保护下来,与石塘村的村规民约有关系。历史以来,石塘村就有明确规定,不许任何人擅自砍伐这片古树。白鹭林本来面积比现在的还要大,在20世纪60年代极“左”路线影响下,被砍伐了一部分,后又有一部分因年代久远而枯萎,近年来又被强台风摧毁了一些。剩下的几十棵古树已被县林业部门重点保护起来,成为石塘村一景。



04

红枫古树林


       从石塘村后山沿龙(沙)藻(溪)公路西上约5公里,就是风光旖旎的吊壁灯村。这里远看层峦叠嶂,秀寨青烟;近看清波碧水,侧影如画。环绕村庄民居四周的森森古树大多是古枫,由于饱经岁月沧桑,它有的根部盘突,宛若游龙;有的分枝曲虬,如引云卷雾;有的冠阵云雾,气势开张;有的挺拔参天,绿荫如盖,隐隐散发出一种清秀高雅的美气,构成了一幅“古枫万姿图”。每到秋天,经受风霜,枫叶便一张张慢慢红透,在绿水青山中尤其突出,成为山中一景。唐朝诗人杜牧便有“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描述。

       枫别名灵枫、枫香,又称摄摄。据《尔雅》称,因枫叶遇风则鸣,摄摄作名,故名。枫树在我国的种类有很多,有槭、黄栌等不同树种,叶片也各异,有三角形、五角形、七角形,也有形似鸡爪、鸭掌的,种类有五六十种。吊壁灯的红枫名为枫香,它树干高大,叶呈五角形,叶色多变,是枫树中的名贵品种。

杨道敏:龙沙探古

吊壁灯古柳杉及枫树 杨道敏 


       吊壁灯村现有这样的古枫200多棵,其主干大多高达二三十米,小者合抱,大的要两三人才能合抱,最大的一棵胸径达1.5米,树龄在100—300年之间,属国家三级保护古树。苍南曾经森林繁茂,名木古树众多,但历朝历代破坏十分严重,特别是1958年的全民大炼钢铁,更是对古树的一场大浩劫,致使全县今天遗存的100岁以上的散生古树不到1000株。而在吊壁灯村却一下子集中了这么多的古树,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吊壁灯村海拔几百米高,又面临东海,每年台风来临,山上就会狂风肆虐。据说,该村先民搬迁该地后大量栽种这种树形高大美观、根系发达、抗风能力强、生长迅速、又耐干旱贫瘠的枫树,就是为了更好地保护民居免受台风损失。在这里,只要有民居,必定有高大的枫树。

杨道敏:龙沙探古

吊壁灯古枫树 萧云集 


       枫树树干通直,木材纹理细致,在通风干燥处能保存很长时间,故有“万年阁上枫”之称。枫材无气味,是制造茶叶、食品包装箱的理想材料;树梢能培养香菇、木耳;立木可采枫脂供制香料;根皮、果实可入药,药名“路路通”,有祛风、通络、利尿、通乳之效。尽管它全身是宝,但历史以来贫困的吊壁灯人却从来没打它的主意。而枫树们也忠实地保护好、美化好主人们的家园。

       吊壁灯村还存有古桂花树、古柳杉等名树,让人惊叹这里的环境保护之良好。人与大自然如果和谐,大自然必定会给人以回报,来到这里,人们的第一感觉就是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甚至有在此作寓公的想法。



5

古老石寨门


       吊壁灯村还保存着一座较为完整的石寨门,这是一处历史悠久的垒石古建筑,高3.8米,宽近2米,由差不多大小的大块卵石砌筑而成,象一座搭建于峻峭山谷间的石拱桥,把江南通往矾山的峡谷交通要道拦腰截断。石寨大门一关,便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

       石寨门内还有数处民居,我推测当年建造这座石寨门时,当有防御意义。吊壁灯村离海边不远,乱世年代,倭寇、海匪经常过来袭扰抢劫,这种防备是必需的。吊壁灯人素有习武传统,自古以来骁勇善战,名振方圆几十公里。民国时期,龙港镇张家堡杨姓与周边陈姓进行宗族械斗时,就请来一批吊壁灯村的拳师前来肋战。这种好武的性格可能与其所处的环境有关。

杨道敏:龙沙探古

吊壁灯石寨门 杨道敏 


       石寨门所用片石都是就地取材,因而这种建筑就与周边的环境显得十分融洽。石寨门边上的大岩石上有一片古老的岩画,2021年被发现时,曾引来众多岩画爱好者前来探古,浙江省考古研究所的专家推断其为明清时期岩画。石拱门边还有2棵有300年树龄的高大古柳杉,虽历经沧桑,仍树姿优美、绿叶婆娑。这是苍南县境内现存最大也是最为古老的杉树。柳杉俗称大杉,为杉科常绿大乔木。它生长快、成材早、产量高,在苍南山区分布较广,因是本地建房的主要材料,大多成材后即被砍伐,树龄超过百年的极为罕见,全县也只有25株。石寨门与边上的古柳杉都衬托出吊壁灯村的古老与沧桑。据吊壁灯村陈姓宗谱记载,其先祖于清康熙元年(1662年)由福建省永春县迁此定居,至今已传13代。

杨道敏:龙沙探古

吊壁灯壁画


       在石塘和吊壁灯的游玩,我有一个体会,即落后也有落后的好处,那就是很多古老文化能够在此得以留存。它给我们的启示是:在建设新的东西时,决不能全盘拆毁古老的东西,特别要保护好老的有价值的东西。如果拆除古老再建一个全新的,那么其文化历史价值就值得探索了。

                                                                                                                                     2022年4月11日

 




杨道敏:龙沙探古

       杨道敏,生于1963年,毕业于杭州大学中文系,苍南县政协文化文史与学习委原主任,著有《走遍苍南》《苍南历史文化现象》,主编 《苍南百年老校》《苍南状元》《苍南历史文化村落》《苍南美食》《苍南地名溯源》《话说苍南》《苍南老宅院》等。



(转自:柴桥头公众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