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家校小红书:是“作业帮”还是“作业绑”?

(2022-02-20 16:11:48)
标签:

家校小红书

作业帮

作业绑

解决方案

分类: 他山之石


家校小红书:是“作业帮”还是“作业绑”?



教育案例

   七年六班姜老师批改作业时发现,王鹏最近作业正确率突然提高,有时甚至与参考答案一模一样,可是当堂练的质量却不高,这明显有抄袭的嫌疑。姜老师经过了解发现,果真如此,更可怕的是,班级学生普遍使用“作业帮”“小猿搜题”等APP,轻松一拍,良莠不齐的答案立马出现。请你帮姜老师支支招,怎样处理此事?

家校小红书:是“作业帮”还是“作业绑”?


情景分析

   作业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教学结束了,知识巩固、能力形成、品德涵养的过程还需要通过作业训练延续。学生通过完成与教学点相关的强化训练,加强记忆,避免遗忘,这是作业的巩固功能;以所学知识运用到同类与高相关度的题境中,逐步培养思维、形成技能,这是作业的发展功能;教师通过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反思自己的教学,以便改善与优化自己的教学策略,这是作业的诊断功能;不同孩子完成作业的不同质量,是老师对学生进行个性化评价的基础,利于教师因材施教、精准个辅,这是作业的评价功能。作业的四大功能都建立在真实性的基础上,一旦失真,既达不到巩固的目的,也谈不上思维发展,更会因给老师传递错误的信息而导致教学丧失针对性,学生的真实困惑也便淹没在茫茫题海中,从而形成“积贫积弱”的被动局面。孩子不需要完美的作业,但必须真实。


   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E时代,新型电子产品频频问世,智能手机和平板已不是什么稀罕物,“作业帮”“小猿搜题”等APP占据了学生的屏幕桌面,给学校教学工作带来了较大的冲击。以前学生不懂问老师,学生问懂为止,老师也因此了解学情;现在很多学生一拍二抄三上交,不但掩盖了问题,也迷惑了老师。客观地讲,这些作业类APP也并非一无是处,对于自觉自律的孩子而言,相当于拥有了一个移动的老师,长时间思考无果,求助思路,自我解答,反思方法,独立完成,这和问老师的模式是一样的。只是绝大部分学生自控力较弱,惰性天成,如果作业一多,哪有心思和时间去独立研究呢?对于一般的孩子,经常使用“作业帮”会产生依赖心理,一旦遇到不会的题目,便懒得思考,直接搜题了事,学习的积累过程并没有发生。长久使用还助长了惰性。思考是一件脑力活,有了作业帮,眼前的难关先过去再说,久而久之,既耽搁了自己的学业,也影响了老师的学情判断,不加监管,其害无穷。


家校小红书:是“作业帮”还是“作业绑”?


情景分析

   案例中的班主任姜老师发现了这个问题。王鹏的作业质量异常引起了他的关注,课内作业不理想,课外作业质量“虚高”,非常态的作业表现印证了班主任的担心——搜题。更严重的是,搜题的不是一两个,而是“普遍”现象,此风不刹,学习风气涣散,教学质量堪忧,怎么办?此时姜老师的工作重点有二,首先是教育王鹏,然后是面向集体施策。前者不难搞定,只要叫过王鹏询问解题思路或者复述过程,其马脚必露。不急着呵斥,花点时间询问原因,做些记录。个体搜题的背后,可能有集体共同的无奈,了解缘由洞察因果是处理问题的关键。对王鹏恩威并施一番之后,姜老师还得找几个不同层次的学生聊聊作业,跟科任老师碰个头,充分溯源是有的放矢的前提。最后,把目光聚焦到集体行为上来。

家校小红书:是“作业帮”还是“作业绑”?



应对策略

   控制总量,精准施作。作业搜题现象的背后,部分折射了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作业不是越多越好,不是越难越好,而是适合就好。太多是机械刷题,太难会让学生丧失信心。班主任可就学生的作业量做个调研,与任课老师做好沟通,把握作业与教学的匹配度,精心选择题目,注重日积月累,切忌“大水漫灌”,有可能的话推行分层作业、个性化作业,让学生跳一跳就可以摘到“苹果”,让学生在时间和能力允许的范围内完成作业,可以从根源上改变学生过度依赖“作业帮”的陋习。如果大部分孩子付出一定的努力就可解题,谁还愿意瞒着老师和父母偷偷地去小猿搜题呢?


   及时反馈,二次面批。对于学生的课后作业,老师尽可能及时、认真批阅。对于部分搜题的同学,其会因自己非正常完成作业而内心忐忑,老师越早发现越能起到震慑作业,否则拖到下午或者放学,容易因琐事繁多或匆忙改作而忽略此事,久而久之学生便生侥幸心理。教师改作时,若发现异常,课间立即通知该生到办公室面批,让他口头回答或者讲解过程,坚持一段时间,学生搜题的动机就会减弱,因为没有真正弄懂的题目,是经不起老师追问的。


家校小红书:是“作业帮”还是“作业绑”?


应对策略

   家长监督,酌情使用。一个热心于搜题的孩子,背后一定会有一个电子产品监管失控的家长。试问,如果不提供手机、平板、电脑,学生哪里去搜题呢?对这类对象,班主任要引导家长加强电子产品监管。晚上或者双休日在家作业,必须人机分离。遇到不懂的问题尽量问老师或者特定人,特殊情况,允许在家长的监督下查看“作业帮”,但使用次数要有相关限制,且使用过后得向家长讲解过程。这样,既能避免孩子盲目抄袭,也能及时解决孩子当下做题的困惑,让“作业帮”真正发挥“帮”的作用,而不是“绑架”孩子的思维。


   主题教育,“帮绑绊伴”。设计一节有趣味有意义的主题班会,题目为《“作业帮”还是“作业绑”?》。先统计学生电子产品屏幕桌面使用比较频繁的APP,引出“作业帮”,前期针对“作业帮”的使用情况做个数据分析,学生结合数据讨论该APP是真正帮助我们还是绑架我们的思维?接着学生表演过度使用搜题软件导致思维惰性、成绩下滑的小品,引导学生认识到“作业帮”的局限性及长久使用会羁绊人的成长;最后集体讨论哪几种情况下可以使用,如何使用,让“作业帮”能够真正伴随我们成长。孩子的问题,除了根源上杜绝、策略上监控、工具上限制外,最主要的,还是要从内心上转化,育人育心,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当然,学生搜题或者抄袭作业的成因是多元的,不同的原因有不同的应对策略,蜈蚣千条腿,只走一条路,本文相对单一的归因是为提供一种解决问题的思路,予老师家长们参考。另外,平台和工具虽无罪,但如果不加限制,也会危害多多,“作业帮”恐成“作孽帮”。我们欣喜地看到,从对“作业帮”“小猿搜题”虚假广告的顶格罚款到实名制、身份验证搜题的门槛筑高,都体现了网络监管部门对在线教育治乱的决心,趋利避害之后的在线学习APP,才能真正陪伴孩子,帮助孩子一起向未来。


   感谢阅读,敬请转发!



(转自:赖联群班主任工作室    原创:赖联群)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