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熟诗素评】无情有情谁自知?——唐·刘禹锡《竹枝词》(两首)鉴赏

(2021-12-11 18:18:02)
标签:

熟诗素评

无情有情谁自知

竹枝词

分类: 读书笔记


【熟诗素评】

无情有情谁自知?

——唐·刘禹锡《竹枝词》(两首)鉴赏

吴重秋

 

从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到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前后23年间,刘禹锡被贬出京,先后历任朗州、连州、夔州、和州等边远地方的地方官,使他对这些地方的风土人情、文化历史有了精深的研究了解。其中,夔州一带流传的乐府民歌“竹枝词”引起他的强烈兴趣。他糅合唐代近体诗七绝形式,先后创作过两首一组和九首一组,共十一首《竹枝词》,流传甚广。现各选取一首,加以比较阅读。

 

竹枝词

杨柳青青

 

杨柳青青江水平,

闻郎江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

道是无晴却有晴。

 

竹枝词

山桃红花

 

山桃红花满上头,

蜀江春水拍山流。

花红易衰似郎意,

水流无限似侬愁。

 

这两首诗,都表现了平民女子对爱情感受的主题;都用了民歌惯用的起兴手法。

先看第一首。

首句“杨柳青青江水平”,意谓:杨柳青青,江水满满,快与两岸平了。这里用了典型“起兴”手法。所谓“起兴”,就是托物(借景)以引出下文。所托之物(景),可以与下文抒写的主题、感情关系密切,也可以一般关联乃至无关。比如这句中的“杨柳”、“江水”与下文要叙写的“闻郎踏歌”,抒发的“无情有情”感受,其实并不存在逻辑上的依存关系。但是,这句也非可有可无。因为,春天柳树下江水边,最容易引发情思,最适合谈情说爱。所以,这句其实也在交待全诗中心事件的典型环境。

第二句“闻郎江上踏歌声”,意谓:听见情郎江上踏歌声。踏歌,本义指又唱又跳的集体歌舞,这里可能指节奏分明的歌声;所以,也有的版本作“唱歌声”。此句“闻郎踏歌”,点出了本诗的中心事件。

首句写看到优美之景,二句又写听到动人之歌。第三句,忽然转到了对天气的关注:“东边日出西边雨。”行文似乎突兀异常。其实,全诗这句十分关键。既透露了闻歌女子为行船歌郎担心的细腻心理,也为末句抒发感慨作了伏笔。

末句“道是无晴却有晴”,表面上是顺着前句天气的感叹,实际上,巧妙地运用了双关修辞,以“晴”喻“情”,表达了对爱情的感慨。似乎在说天气既雨又晴;实际上要说充分感悟到了被郎所爱。

应注意,此句与上句在情绪波动表现上也是颇具匠心的。上句先晴后雨, 落脚在“雨”,表达的是对行船情郎的某种担心。后句先无晴(雨)后有晴,落脚在“晴”,表达担心之后的一种乐观预感。全诗虽有转折波澜, 但归结点还在于乐观欣喜。

另外,“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两句,将一种常见自然气候现象, 与对人事情感的深刻哲理感悟融为一体,后遂成为历史名句。

与《行枝词》(杨柳青青)相比,《竹枝词》(山桃红花)虽也写男女爱情,虽也用起兴,但情感基调和手法特点,却颇有差别。

一二两句“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意谓:满山桃花鲜红,一直铺到山顶;蜀江春水奔流,一路拍打山崖。这两句也是写景起兴。就写景而言,一上一下,一句作用视觉,一句作用听觉,多角度全方位渲染山水春色。对山极写色彩红艳,对江极写水势雄健。

就起兴而言,与下文的抒情密切关联,成为下两句表情达意的意象依托。可以说,没有这两句中的山花江水,就无法伸发出下两句对爱情深切感慨。

三四两句“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意谓:(可是)桃花只能红极一时容易凋谢,就像郎君你的心意;春水却能长流不息,恰似我的内心愁思。这两句,手法上兼用比喻。情调色彩与前两句相比,有了极大转折。原来前面极写山桃之艳, 是要比喻反衬对郎君负心善变的忧虑; 前面极写水势之猛,是要表白自己对爱情的忠贞不渝,也用以比喻反衬遭遇变心的深切担忧与无限失落。

很显然,这首诗的女主人,与上一首女主人都对感情十分敏感,都因睹春触动情思,但上一首获得的是一种幸福甜美的感悟;而这一首被撩拨的是一种对爱情的深切忧虑。侬,在古诗文中多指第一人称“我”;郎,多指第二人称“你”,可见本诗用了一种女主人对负心郎自我表白的语体表达形式,读来更令人无限同情与怜悯。

还应注意,诗中尽管未对两位女主人翁的颜面身段作半点着墨,但一喜一忧两位钟情少女的形象,依然在读者面前亭亭玉立,挥之不去。而且,旖旎风光和内心细微情愫,妙联神合,天衣无缝。彰显诗人的杰出艺术才华,十分令人感佩。

【熟诗素评】无情有情谁自知?——唐·刘禹锡《竹枝词》(两首)鉴赏

2021/12/11

(转自:吴重秋先生微信朋友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西湾夜色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