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南县钱库镇神宫桥杨宅
标签:
神宫桥杨宅苍南老宅院苍南县钱库镇 |
分类: 他山之石 |
苍南县钱库镇神宫桥杨宅
苍南县钱库镇神宫桥村杨宅位于神宫桥村神中路62号,是一幢建于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的一座老宅院。宅院占地近3亩,坐东朝西,正屋五开间,进深十三架七柱,分心前后双步梁带前后双步梁带前后双步廊,建于阶条石压面、块石砌筑的台基上。明间置踏步,明间厅堂用六扇对开槅扇封闭内外空间,槅心无饰,绦环板雕刻花卉图案。椽下压望板,檐口施福寿纹瓦当、滴水,屋面硬山顶,盖阴阳合瓦。正脊两端塑尖叶状脊头,山墙下部用块石垒砌,上部用青砖三顺一丁法叠砌。前院地面用石灰三合土铺设,中置条石甬道。中堂之后有一条石板路直通河边埠头。南北山墙边上各有一条石板路通往河边。南北各有厢房,1974年因人口增多、住宅拥挤,靠南边的两间单层厢房被改建成两间二层楼房;同样原因,北边原有一间厢房1975年被改建为一间与正屋同排朝向的二层楼房。
神宫桥村神中全域图
房屋始建者杨成坤(1887—1954年)是神宫桥三进屋后裔,原住神宫桥中心点板桥头七间厝前面南边的一层厢房里。他终生务农,生有一女四子,长子杨立宝(1913—2001年)、次子杨立淾(1915—1992年)、三子杨立要(1921—2010年)、四子杨立誇(1929—2020年)。随着家庭人口的不断增加,仅有的一间半房子已经容纳不下一家七口,只能在厢房西边的一间牛棚上面再用木板搭建一层,让四个儿子暂且栖身。随着子女渐渐长大,家里有了更多的劳动力,加上杨成坤擅长绿萍养殖技术,在农业生产十分落后的民国年间能够帮助农民抑制杂草、增加农田肥力,因而养殖萍种收入颇丰。经过全家人数年的早出晚归、日夜辛劳,终于积累了一些资金,在出售原有住宅,并举债借款之后,于民国二十年(1931年)在离原来住宅近300米远的神中从同姓手中购买了一座陈旧的五间老宅院,以保证大儿子能够结婚。此宅后来称老五间。在抗日战争爆发之前的民国经济发展十年黄金时期里,全家人又拼尽全力,努力养萍卖萍,向各地推广绿萍用于农业生产技术,又陆续积累了一批资金,遂逐年购买木料,在老五间的南边平行处自家水田上再建一幢五间平房,称新五间。这样,他的四个儿子每人能够分得两间半房子。
神宫桥杨宅全景
神宫桥杨宅(正面)
新五间木架构搭好后,已经独立门户的次子杨立淾便用建房剩余的木料在新五间南边再建两间单层厢房。简陋的厕所和灰窠(一种存放农具、杂物和草木灰肥料的小屋)也同时配套建成。此后由于财力的限制,在南边防台风的薄砖山墙草草建成后,新五间北边的山墙一直未建,而是用稻草编制的草苫来遮风挡雨。为了节省一点钱,阁楼上都用竹编的壁篱来分隔。不久,正值抗日战争爆发,物价飞涨,加上国民党的苛捐杂税,普通老百姓负担沉重,民不聊生。即便是杨成坤这样的小康家庭,此时也已无能力再续建这堵山墙,这个问题只能交给分得此房的三子杨立要自己解决。
民国二十八年,19岁的杨立要草草成家,婚房就做在这间未建砖质山墙的房子里,结婚时用的是上辈传下来的老家具,简单至极。此后的日子越发难过,为了保证抗日有充足的兵源,也为了年年争全省第一,从中捞取巨额好处费,贪酷的时任平阳县长张韶舞实行二抽一、三抽二的征兵政策,在全县各地到处抓壮丁。杨成坤的四个儿子都不想当炮灰,只能花高价买壮丁代为服役。结果一年一度的抽壮丁,让这个本是小康的家庭也入不敷出、不堪重负,家庭生活每况愈下,新五间北边的这堵山墙迟迟无钱建筑。民国三十四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后,囯内又陷入持续4年多的內战,通货膨胀比八年抗战更加严重,物价日夜飞涨,早上卖掉一头牛,过几天就只能换回一篮子鸡蛋,有时候甚至是一篮子的钞票还换不回一篮子的鸡蛋,国民经济濒临崩溃,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新五间更是没有多余的财力来续建。
神宫桥杨宅(斜面)
一直到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当地时局开始稳定,经济开始回升,杨立要全家通过养绿萍卖萍种,生活才有所好转,从而筑起了一道薄砖山墙,在前后屋檐上装上了瓦当,使房屋结构更加完善。之后的几年里,又陆续在房子里面铺上了天花板(防尘)、阁楼楼板和地板(防潮),改善了居住条件;同时在后院围上了围墙,建起了后门台,围墙内的院子可以种植各种蔬菜,基本满足家庭需求。杨立要还在北边建了一间单层厢房,用于存放杂物。正屋和厢房之间有一个小场地供家庭活动之用。新五间前面后来又用石灰三合土建成灰坦,供水稻收割后晒稻谷用,也供夏天纳凉用。
神宫桥杨宅南侧立面图
神宫桥杨宅华美的架构和精美的雕梁
但好日子没过几年,就遇到了1958年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这座新五间围墙上的砖块全被村里无偿拆走他用,连后门台的大门都被卸走了。部分杉木楼板也被拆走用于大炼钢铁。此后,新五间一直维持原状。1978年改革开放后,国家恢复了高考制度,这座新五间的两户人家在高考录取率极低的20世纪80年代初,有3人先后考上了大中专院校,一时轰动全村。1990年,村里原建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的杨氏宗祠正准备修缮,族长认为这座新五间建筑年代较晚、构架完整,用材尚可,更重要的是认为这座房屋风水好,又可以节省修缮宗祠的大量费用,提出收购这座新五间,整体迁移至杨氏宗祠作为正屋,因南首户主杨立淾的反对而作罢。此后,外出经商办企业的原居民陆续外迁各地,从而使这座老宅院保存至今。(杨道敏)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