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思考分享】我对教育有话要说(二)——关于“引进高校”

(2021-01-26 22:15:22)
标签:

思考分享

我对教育有话要说

引进高校

分类: 读书笔记

 

 

 

【思考分享】

我对教育有话要说(二)

——关于“引进高校”

吴重秋

 

最近以来,各地都在紧锣密鼓编制十四五及2035中长期规划。受多个部门邀请,我曾数次参与座谈讨论。

我发现,一些县市级领导都把“引进高校”列入区域发展规划,引发了我的思考兴趣。

从长远考虑,一个区域的发展与引进高校入住,息息相关。

第一,引迸一所相当规模的大学,每年增加上万人乃至几万人,由此形成吃住行乐等生活消费,可以持续提升第三产业,尤其是服务业在区域产业结构的比例,促进产业经济的良性改善。

第二,在科技突飞奔进的当代,区域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如果引进了品牌高校,有利吸引国家级乃至国际级尚端人才,便于形成人才竞争的区域优势。

第三,依托引进高校的专家资源,方便满足与服务相关行业本土人才的培养与成长需求。

第四,如果善于借力,品牌大学本部的校友资源、智力资源、学术资源、信息资源等,也可成为本区域的发展增长空间。

由此可见,时至今日县市一级“引进高校”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不应再受到任何怀疑。

问题是,也有不少地方,虽然投入大量本地税收资本引进了高校,但事实上并未收获预期效果,甚至还徒增区域安全管理隐患。什么道理呢?

依本人分析,“引进高校”,关键应明确落实以下前提要素。

第一,甄别引进高校的品位。

地处长三角核心地带的一些县市,具有优越的区位优势和独特的人文环境,没有理由瞩意一般,而应将目光聚焦一流。因为,引入高校的品位高低,直接影响日后引进人才与借助资源的品位高低。这是其一。

其二,引进一流高校,还要将重心放在高校本部已经形成成熟品牌效应的院系实体,比如,上海松江的“大学城”和浙江海宁的“浙江大学国际部”,而不能放在尚未成形的设想,或者虚拟模型。我曾在一个区域规划中,看到计划引进“大学工程师学院”和“与大学共建创新学院”的提法。试想,如果相关大学本部都尚未存在这样的实体“学院”,区域引进或共建之后,会有理想的效果吗?

第二,明确合作双方法定权力义务。

品牌高校实体入住一个区域,涉及大量要素投入。作为具有强烈需求一方的县市一级政府,在前期给予资金、土地、政策等全力支持积极配合,是理所当然的。但是,地方政府“引进高校”战略意图,必须从一开始就非常明确;对合作双方的权力义务也应从一开始以法律形式加以确定。据了解,有些引进的大学连日常伙食消费资源,都取自本部渠道,相当于只转嫁了空间压力,而丝毫未投放互助共赢的诚意,这样的合作难道不应引起思考吗?

第三,形成常规对应互动保障机制。

按我国现有层级管理体制,县市一级教育主管部门,并不承担高校管理责任。这就使一些引迸的高校与当地的联系,除了联席会议(次数有限)制度之外,既缺乏日常沟通的载体,也缺乏频繁互动的机制。如前所述,引进高校的几大效应,没有天常日久的常态沟通互动融合,是很难实现的。所以,县市一级应该根据引进高校的特殊需要,对管理机构和机制作出相应调整。

 

 

                                             2020/1/26

(转自:吴重秋先生微信朋友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