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设计:矾塑之花(矾塑工艺传习)

标签:
矾塑之花矾塑工艺传习活动设计 |
分类: 他山之石 |
活动设计:矾塑之花(矾塑工艺传习)
苍南县中小学素质教育实践基地
【活动目标】
1.价值体认:通过活动,初步了解矾塑的起源,了解矾塑制作工艺的原理,认识矾塑非遗文化的价值,懂得工艺传习的不易,在传习活动中收获快乐。
2.责任担当:在传习活动中培育动手能力,提升对矾塑非遗文化与工艺传习价值的认识能力;在活动中学会团队协作,培养小组合作意识和创新意识。
3.问题解决:通过利用绒线、竹篾或金属丝等扎成各种小玩意(模型),放在明矾结晶桶内结晶,使矾塑成为流光溢彩、别具韵味的艺术品,从而对矾塑工艺原理及创新有了新的认知。
4.创意物化:通过亲手制作矾塑与艺术品比较,体验矾塑制作与创造的辛苦,懂得尊重劳动,感受创造的快乐,领悟矾塑非遗文化与工艺创新的价值。
【活动准备】
1.实验材料:彩色绒线、竹篾、铁丝或铜丝,明矾结晶桶(含明矾溶液)等
2.教学课件(含腾讯视频)
【活动过程】
环节一:了解矾塑的起源,并展示常见的矾塑工艺品
导语:矾塑是一种中国传统民间手工艺,集中在温州市苍南县矾山镇,由当地人利用丰富的明矾矿产资源制作而成。其内部材料五彩缤纷,外部结晶的明矾晶莹剔透,曾入选第二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浙政发〔2007〕33号),现已成为温州市乃至浙江省著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1.导师介绍矾塑的起源
导师:矾塑的起源有二说:
一说是,1920年的一天,朱炳仁无意中发现一株掉在明矾结晶桶内的小草,在夕照里闪烁着动人光彩。他取小草一看,发现小草的光彩来源于凝结在梗与叶片上的明矾小晶体对阳光的折射。他很好奇,将小草带回家给小孩玩耍,不料妻儿均爱不释手。此后,他便试用竹篾和线扎成各种小玩意,放于结晶桶内结晶,就这样,他无意中成为矾塑的创始人。
二说是,1925年的一天,童工刘肇(朝)宝发现一株叶片上结着明矾珠子的蕨草在晨光下闪着亮光,很是好看。也出于好奇,他试着用篾丝扎成各种小动物,放入明矾结晶池内结晶。见结晶后的小动物像翡翠一样通透光亮,便由此一发而不可收,不断制作并改进工艺。经反复试验和探索,借鉴当地彩扎工艺技法,以花木虫鱼、亭台楼阁、飞禽走兽等各类自然物为题材,创造性地用缠扎了不同颜色纱线的铜丝塑造各种形象,再将塑形放入明矾结晶池结晶,使矾塑成为流光溢彩、别具韵味的艺术作品。
播放:一家三代“矾塑”情的相关图片,让学生认识矾塑非遗文化的价值,懂得工艺传习的不易。
2.展示常见矾塑工艺品(参见课件或展示实物)
环节二:观看矾塑工艺流程视频
1.观看视频:非遗文化遗产传承——矾塑(参见课件)
2.认识制作矾塑的材料:彩色绒线、竹篾、铁丝(或铜丝),明矾结晶桶(含明矾溶液)等
3.知道如何用彩色绒线、竹篾、铁丝(铜丝)等扎成各种矾塑模型
4.导师讲解操作流程
步骤一:用彩色绒线扎绕在铁丝或铜丝上,扎成小虾、兔子或小树的模型;
步骤二:放入明矾结晶桶中;
步骤三:经过40分钟以后,观察模型外表的变化(自然形成无数个皎洁晶莹的明矾小珠子;期间可以去参加其他研学项目活动);
步骤四:从明矾结晶桶中取出模型(即得到别具神韵的矾塑工艺品)。
环节三:学生动手制作矾塑工艺品
1.让各小组检查已分发的制作材料;
2.导师巡视指导学生操作,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3.指导学生注意团队协作,并观察自制工艺品;
4.领悟矾塑非遗文化遗产保护价值。
环节四:经验分享,并整理桌面卫生
1.分小组交流活动心得,欣赏彼此作品;
2.评出最佳矾塑工艺品,并颁发研学币;
3.分小组收集实验材料,整理桌面卫生;
4.懂得尊重劳动,感受创造带来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