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说课堂教学行为四要素
(2020-09-23 22:44:16)
标签:
课堂教学行为教师教的行为学生学的行为教学融合的行为 |
分类: 成果档案 |
浅说课堂教学行为四要素
从某种意义上说,课堂教学行为应包括教师“教”的行为、学生“学”的行为和“教学融合”的行为等。这些教学行为往往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渗透的,它们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对提高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一、教师“教”的行为四要素
尽管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行为有多种多样,但讲授、提问、反馈和等待往往是理科教师使用频率较高的课堂行为,这里称之谓教师“教”的行为四要素。具体表现为课堂语言行为、课堂提问行为、课堂反馈行为和课堂等待行为等四种形式。
1.课堂语言行为
一般来说,根据语言的性质,可将教师的课堂语言分为反馈性、激励性、引导性、提问性、陈述性、命令性、重复性、过渡性和追问性等 9 种类型。研究表明,在课堂教学中应更多地运用引导性、追问性和激励性的语言组织教学,引导学生开展深度学习,主动掌握知识、运用技能、解决问题,而不是用命令性语言,或过多地运用陈述性语言讲授知识、传授技能、呈现解题思路,以达到让学习真正发生在学生身上的目的,并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原则。总之,善教者善言,课堂语言是教学活动的主要行为,是教师应具备的最基本素养,对教学效果的影响至关重要。
2.课堂提问行为
严格来讲,课堂提问属于课堂语言行为,但是提问是课堂教学中最为普遍的教学行为之一,而且是教学过程中师生交流的重要渠道,当前“学为中心”课堂(即“学本课堂”)活动往往是以提问为中心展开的,可以说课堂提问浓缩了教师对课堂和学生的理解,也是课堂教学艺术的浓缩。因此,在教学行为的研究过程中,往往将课堂提问行为看作是独立的教学行为。教师应在实践、总结、反思和研究的基础上,提高提问的有效性,提出具有较强目的性和启发性的问题。同时,教师也应兼顾全体学生的反应,而不是个别优秀学生的回答。
3.课堂反馈行为
在日常教学中,课堂反馈行为的重要性往往被较多教师所忽略甚至忽视。实际上,课堂反馈行为是指教师在课堂上,针对学生在学习中的表现,做出口头语言或者形体语言上的评判。它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经常使用的行为,对课堂教学起到控制和调节的作用,能让学生强化正确,改正错误,找出差距,改进学习方法,还体现了教学评一致性的原则。同时也能让教师及时掌握教学效果,从而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发展。可见,课堂反馈行为也是教师课堂教学的重要因素。教师应在备课和教学过程中重视教学反馈行为的应用,丰富反馈的方式,提高反馈的层次,让教学反馈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
4.课堂等待行为
从本质上说,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自我建构的结果,学生需要时间来思考和内化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若能设置合理的等待时间,对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具有重要影响。这种等待对思维含量较高的理科课堂教学尤为重要,在提问后,教师应根据观察,留出合理的等待时间,让学生进行充分的思考,自我完成相应的认知加工,提升问题的“有效价值”,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因此,课堂等待也是课堂教学行为的重要因素。研究表明,合理的等待时间,可加深学生的思考,增加回答的主动性,促进学生的交流,也会提高回答的质量。因此,教师应养成课堂等待的习惯,根据不同对象、不同问题,给出合理的等待时间,深化学生的学习,以提升教学质量。
二、学生“学”的行为四要素
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互相听说的有序组合。相对于教师“教”的行为,课堂教学行为中还应包括学生多种多样“学”的行为,但倾听、思考、练习和表达往往是学生使用最多的课堂行为,这里称之谓学生“学”的行为四要素。具体表现为课堂倾听行为、课堂思考行为、课堂练习行为和课堂表达行为等四种形式。
1.课堂倾听行为
狭义的倾听是学生聆听教师的课堂讲授的内容,广义的倾听还应包括教师倾听学生的应答及学生的心灵反应。这里的课堂倾听是针对前者的。一般来说,倾听是指细心的听取,包括主动的听讲意愿和积极的听讲行为;倾听能力是含有一种听讲技巧和听讲效果的聆听能力,它包括鉴赏性思考、主动性理解、批判性接受、自觉性接纳等听课能力,是有效课堂的生动体现。倾听能力缺失,就会形成倾听困境与困惑,如学生不爱倾听、假装倾听、学习遗忘率高等,从而导致课堂教学的失败。为此,要求学生:一要培养兴趣,积极倾听;二要调动情绪,耐心倾听;三要掌握方法,自觉倾听。
2.课堂思考行为
众所周知,知识是经验的升华,是思考的结果,也是思维的基础与条件。思维是用原来已知的概念、判断去对新的问题进行定义、判断和推理。因此,课堂思考行为的有效性往往跟个人的思维品质与能力息息相关。学生的思维能力与水平高低决定着他们学习质量与可持续学习能力的高低。为此,学生要善于在老师的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课堂教学中,勤于动脑、学思结合、学会思考、善于思考,主动激发问题意识和思考兴趣,培养自身良好的思考习惯,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努力使自己成为具有“学思结合”与“独立人格”的人。
3.课堂练习行为
温故知新、学以致用,强调的是预习、复习、练习和巩固的重要性。一般来说,课堂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巩固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提高解决问题能力的主要途径,它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人云:学习,即学而时习之。要重视学以致用,练习则是温故知新、学以致用、学用结合的有效措施之一。因此,每一位学生都要在有效运用课堂练习,提高课堂学习质量与效率的同时,掌握好基础练习、比较练习、综合练习的方法与技巧,做到认真总结与研究,适时建立错题集,主动养成良好的预习、复习与练习的习惯。
4.课堂表达行为
学生的课堂表达其实也属于课堂语言行为范畴,如学生回答老师的提问、课堂练习、课堂评价、学生上讲台板书以及师生之间与生生之间的即时交流等等,均属于课堂表达。一般来说,课堂表达能力高低取决于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领会、理解与应用能力,取决于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取决于学生的自信心。为此,在课堂上学生要学会善于倾听与思考,把握练习的机会,掌握练习方法与技巧,做到课堂踊跃发言,善于表达自己的意见,努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交流习惯,不断提高课堂表达能力。
一言以蔽之,课堂教学是师生生命活动的过程,是师生教学相长的生成历程,也是师生之间互相听说、相互认可的有序组合。倾听与对话,是课堂教学的“主旋律”。好的课堂,就是由一连串适合的提问,适切的练习,适当的等待和适时的反馈组成。讲授、提问、反馈、等待是常见的教师“教”的四大行为,倾听、思考、练习、表达则是常见的学生“学”的四大行为,如果再融入对话互动、实践反思、媒体交融、适时评价等“教学融合”的四大行为,课堂及教学必将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杨星宇学习心得与体会,202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