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熟诗素评】“昨夜梦渔阳”才是关键——唐·张仲素《春闺思》鉴赏

(2020-07-14 16:54:51)
标签:

熟诗素评

昨夜梦渔阳

春闺思

分类: 读书笔记


【熟诗素评】

“昨夜梦渔阳”才是关键

——唐·张仲素《春闺思》鉴赏

吴重秋

 

历来阅读唐代诗人张仲素的《春闺思》,往往都把第三句“提笼忘采叶”的细节描写当作重点,我读后的感觉似乎稍有不同。原诗如下:

袅袅城边柳,

青青陌上桑。

提笼忘采叶,

昨夜梦渔阳。

 

一二两句“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意谓:一早来到城外,看到城墙边是一排排纤柔细长连绵飘动的柳枝;伸向远处的小路旁,满是一片片青翠欲滴的桑树。这首诗,以闺妇出城采桑叶为中心事件,开头交待采桑的地点,顺带描绘一下周围的景致,似乎是再普通不过了。可是,恐怕没这么简单。在描写“青青陌上桑”之前,为什么还要写“袅袅城边柳”呢?春天有鸟语花香那么多美景可以写,为什么单单写到“柳”呢?再则,说到采桑,哪里的“桑”都可以,为什么特别写到“青春”的“陌上桑”呢?如果这么一追问,便可知道,这两句决不是随便写的。

无论意象选择,还是表现重点,这两句都紧扣标题“思”字展开:柳因与“留”谐音,在古代常用作送行之物。折柳相赠,表示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现在城边杨柳又呈“袅袅”姿态,更让人感觉无限牵挂。桑而“青青”,暗谐“情情”,又在“陌上”,让人瞩目远归之路。这两句既为下文“采叶”构筑了一个特殊的环境,又为抒发无限情思无限期盼,作了情感上的蓄势。

三四两句“提笼忘采叶,昨夜梦渔阳”,意谓:提着篮子却忘了采叶,原来望着来路又想起了昨夜渔阳梦境。这两句所抒发的正是这种无限情思无限期盼的强烈感情,但作者用的却不是直抒胸臆的笔法,而是捕捉细节,叙中含情。

历来对第三句评价甚高,认为是艺术传情的经典构思,这是很有道理的。但是,如果不将此句与第四关联,不将此句放到全诗整体意境中理解,那就很难领悟其立意奥妙。

读到“提笼忘采叶”这个细节,估计谁都会发出如下的疑问:这位闺妇一大早到城外来“釆叶”,看见了“陌上桑”,怎么会反而“忘采叶”了呢?显然,第四句“昨夜梦渔阳”作了回答,那是因为想起了昨晚做的有关渔阳的梦了。渔阳:古代郡名,治所在今天津蓟县。因此处边陲,常陈重兵把守,后世遂用以泛指边境征戍之地。闺妇的丈夫是因被远征戍守边关,经久未归,才惹闺妇如此的情思。

看来,昨晚做的这个梦,对理解闺妇一系列举动很重要:远远地看着陌上之桑,竟忘了手中桑叶采摘,也许正是想起了昨晚梦境,梦到今早远征的大夫从此道回归。而“袅袅”青柳之此处所在,也许又正是当年送夫远征,折柳相别的地方。

当然,这终究只是一个“梦”。残酷的现实,必然使闺妇之美好梦境破灭,只留下无限失落与惆怅,更加重无限思念与期盼,也许还包含有对世道的不满与怨愤。可见,本诗以一个“渔阳”之“梦”作结,不仅揭示了闺妇看柳望桑忘采叶的总根源,也大大提升了全诗的立意境界。

 【熟诗素评】“昨夜梦渔阳”才是关键——唐·张仲素《春闺思》鉴赏

2020/7/14

    (转自:吴重秋先生微信朋友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