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分享】如何定义伟大诗人?——杜甫研究兼《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鉴赏

标签:
研究分享如何定义伟大诗人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
分类: 读书笔记 |
【研究分享】
如何定义伟大诗人?
——杜甫研究兼《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鉴赏
吴重秋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歌行古体,历来被作为杜甫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经典代表作,受到极高推崇,于是,其中“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的用语情感,历来被解读者刻意规避,让人讳莫高深;或竭尽违饰辨解,很现苍白无力。
其实,如果我们跳出非此即彼的狭隘阶级论局限,客观地来看待这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情感,那么,诗中所涉“自我境遇”与“天下寒士”和“南村群童”三类对象(而不是只有前两类),是无可回避的。请读原诗:
八月秋高风怒号,
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
高者挂罥长林梢,
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
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
唇焦口燥呼不得,
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
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
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
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
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这首诗,我们千万不能站在当代观赏者角度,而脱离当时的具体背景去理解。当代人游览作为一个景点的“杜甫草堂”,也许会以为那是一个充满诗意的地方,而心怀向往。其实,这首诗写于唐肃宗上元二年(此761年)八月,作者入川客居成都的第二年。时处安史之乱后期,杜甫在经过一段时间流离转徙之后,终因陕西旱灾而来到这里,靠了朝中朋友的帮助,好不容易修筑了一个可供居住的草堂,勉强开始了一段较为安定的生活。
忽然一夜秋风起,吹破了苦心经营的安宁,你想作者的感受会是怎样?
诗的一至五句”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为第一层,极写秋风威势和破坏力。一个“怒”字,形容风大;一个“卷”字,形容风势猛,破坏力强。“三重茅”说明原来草堂造得也足够厚重结实的,可是,屋上的茅草,却被“卷”,被“飞”,被“渡”,被“洒”,被“挂罥(意为挂)”,被“飘转”,这一连串动词,极言茅草被吹得飘飞之远,之散,之高,之乱,这一状况本身令年老体弱的主人很难找回,很难收拾。更何况又出现了后面的情景。这五句,作者用了“号”、“茅”、“郊”、“梢”、“坳”五个开口呼平声韵脚,连句押韵,一气呵成,更强化了语势。
后续第六至第十句”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为第二层,极写眼见风吹散的茅草,被“南村群童”“抱”走的无奈。这一层次描写,“公然(意为大摇大摆)抱茅入竹去”的“群童”大胆妄为行态,与“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的“我”之孤老无力形象,形成解明对比,笔触细腻,特征性强,感情色彩鲜明。
在此,有两点值得我们重视。第一,作者感情色彩用词的分寸感。一个“欺”,一句“忍能对面为盗贼”,一个“公然”,这些都是感情色彩极为鲜明的描绘,虽表明了内心的极度气愤,也表明了自己的极度意外。“忍能”,意即“竟然忍心能够”,表明平日从未看到过如此行为,今日完全出乎意料,让人简直不敢相信。第二,那些“南村群童”为什么会冒着大风,“抱”抢别人屋上吹下的茅草呢?可以想见这年头,这些孩子所在的普通百姓家境惨况。(待续)
2020/7/10
(转自:吴重秋先生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