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熟诗素评】冷雪温情(下)

(2020-04-27 14:04:56)
标签:

熟诗素评

冷雪温情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熟诗素评】

冷雪温情(下)

——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鉴赏

吴重秋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原诗:

北风卷地白草折,

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

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

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

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

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

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

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

雪上空留马行处。

 

前面已经写到了从外部自然环境而言,一片冰天雪地,路途艰难;从内部军营来看,也是寒冷异常,甚至连弓箭也很难拉开,铠甲都很难穿戴,那么,是否岗位就不用交革了,或交革也不用仪式了。不,这是军事任命,这是边塞要务。岑参与高适边塞诗的雄奇之处,就在这里。

第十一至十八句,即全诗的第二部分,开始直接叙写在这冰天雪地塞外的“送武判官归京”仪式。

十一至十二句“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写送别酒宴的设置地点以及隆重的陪伴欢送场面。中军,指边塞驻军主将营帐或指挥部,说明这设宴者是主要指挥官。宴会与送别仪式,还有很多地方乐器伴奏。“胡琴”“琵琶”与“羌笛”,都是当地少数民族乐器。这两句描写,在全诗的作用十分关键。你不要以为,这仅仅是表明送行的规格与隆重仪式;在这样大雪天的奇寒奇冷之下,让读者也和在场送行的人和告别的人一样,深切感受到一份浓浓的暧意,这才应该是作者的真正目的。

如果说设宴的规格、仪式,或许还有遵从的规定,那么下面所写宴后送行的场面,则完全表露出了双方的深情,尤其是送行人恋恋难舍的深情厚谊。

十三十四两句“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写室内送到室外。意谓:黄昏时分军营大门外(辕门外)依然大雪纷飞,营门两旁插着的红旗仿佛也被冻住了,只能听到猎猎风声,不能看见飘飘旗动。

十五十六两句“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上句是实写,讲从营门口进一步送到更远的出发地“轮台东门”。轮台,是一个地名。下句,是虚写,讲离开(去)轮台时,整个西域边塞天山一带都被大雪所笼罩。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这最后两句,写把武判官送上马之后,还一路望着他远离的背影,直到“山回路转”阻挡,完全看不到他的身影,还盯着那雪地之上留下的马蹄印子不愿收回视线。这一结尾,写得十分深情,十分感人,相信离别之人一定深深领略了这份温暖。

第二部分极写送别之温暖,其奇妙之处,同样值得我们关注。第一,整个行文顺序,由近及远,从屋内写到屋外,写到营外,写到野外,又从目力所及到目力不及,与第一部分顺序正好相反,深刻表现了送别双方深厚情谊。第二,极写宴会仪式和送行遥远的温暖人情,又与“白雪”主线穿插着写,形成“冷雪暖情”的反衬效果。第三,作者调动了视觉(白雪红旗)、听觉、(乐器、风声)、感觉等多种感官,多视角多手法表现“冷雪暧情”,让人感受特别深切。

最后,我们对本诗的感情色彩想再多说几句。通过雪“冷”衬托情“暖”的人际感情色彩,前文已分析比较充分了,在此不再展开。

我们要讨论的是作为边塞诗人代表的作者,在诗中所表达的对于边塞军旅生活的感情色彩,是无奈抗拒,还是追求向往好感?在诗中,无论主帅还是士兵,无论将士还是当地百姓,我们丝毫感受不到半点战乱之苦和人心悲凉。相反,我们感受到的是人们的乐观豪迈和人际的友好深情。这种感情色彩在其他文人送别诗中很少能见。

 【熟诗素评】冷雪温情(下)

2020/4/27

    (转自:吴重秋先生的微信朋友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