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诗分享】认知闭环于高处——唐·杜甫《望岳》《登高》鉴赏
标签:
鉴诗分享认知闭环于高处望岳登高 |
分类: 读书笔记 |
【鉴诗分享】
认知闭环于高处
——唐·杜甫《望岳》《登高》鉴赏
吴重秋
如果说,《望岳》这首诗的运笔、着色,无不透露出年轻杜甫阔大胸襟,勃勃朝气,不畏困难、勇于攀登的心志,充满自信、傲视群雄的气概,那么,《登高》一诗,我们就很难感受到这些了。
《登高》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秋天,作者56岁。安史之乱后期,杜甫入蜀投为严武幕府,相继受到多名当朝为官好友的照应,在成都草堂有过一段相对安定的生活。后因严武病逝,失去依靠;只能转战夔门,接受原来熟悉的当地都督的接挤,但总体生活境况大不如前,又因年事渐高,病魔缠身。眼见安史之乱虽已平息多年,各地依然军阀割据,争权夺利,渔肉百姓,作者内心积虑难消。一次他登临夔州白帝城外高台远眺,百感交集,写下《登高》一诗。请读原诗: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全诗一至四句,集中描写“登高”所见景致;五至八句,集中叙写个人境遇。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意谓:天空高远风儿急促,猿长啸,声哀切;洲水清冷,沙滩苍白,鸟凌飞,久盘旋。树木无穷无尽,树叶纷纷飘落;长江源源流长,滚滚奔腾而下。
几个写景句中,我们对“渚清沙白鸟飞回”的理解,与历来权威解读不太一致:比如百度朝阳山人解释为“清澈水中群鸥嬉戏盘旋”;《唐诗鉴赏词典》陶道恕文解释为“诗人移动视线,由高处转向江水洲渚,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点缀着迎风飞翔、不住回旋的鸟群,真是一幅精美的画图”。我们认为,如果孤立解释字面含义,以上两种理解也能勉强成立,但是,如果结合整体意境和作者特定心境,在一片萧瑟苍凉之中,插入“嬉戏”轻松一景,凸显“精美”一角色调,似乎很难说通。
以杜甫的审美眼光和表现功力,首联“风”“天”“猿”与“渚”“沙”“鸟”两组意象,选择上下相配,物性相对,必然独具匠心,服从整体意境组合表现需要,所以,“急”“高”“啸”“哀”与“清”“白”“飞”“回”两组状态和动态词语的应用,必然也是基调统一,格调一致,色调协和的。很显然,诗中作者所要刻意营造的是一种风急天高、水冷沙白,猿啸凄厉,孤鸟难回的清冷世界和苍茫氛围。其中,一个“急”字,一个“啸”字,一个“白”字,一个“回”字,更在一种灰蒙之上着点白色,一种死寂之中加点声响,一种沉静之中添点动感,而使灰蒙更灰,死寂更死,沉静更沉。
颔联“无边”、“不尽”,一纵一横两个程度词,“萧萧”、“滚滚”两组叠词,极力表现大自然无边无际,无穷无尽,绵延不断,茫茫苍苍,浩浩汤汤。大自然自行而动,旁若无人,不解人情,让人自觉渺小,自认卑微。这两句写景之中隐含深刻的人生哲理,后成千古名句。
一至四句关于大自然的描写,与我们在《望岳》看到的描写,完全不同。《望岳》也写泰山的崇高,自然的巍峨,但让人充满激情,充满向往,被激发起“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征服冲动。而面对眼前的自然场景,我们感到的只有郁闷,只是无奈,只能无穷无尽地自艾自叹。
五至八句所表达的正是这种心绪。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意谓:离家万离,常年漂泊,只能面秋悲叹;年老(百年)多病,独自登高,只能苦苦支撑。生活艰难,愁苦难熬,两鬓频添如霜白发;病重体弱(潦倒),无奈新近戒酒,怎可消愁?颔联之中,“万里”“百年”两词,本身带有夸张,突出家乡之远,年纪之大;置于“悲愁”“多病”之前,更显奇巧组合,兼有修饰“悲愁”之深,“多病”之重的作用。这四句中间,反复写到想见亲人而“千里”阻隔,想要登高而病弱难支,想要喝酒又病重不允,一件件都是无奈,一桩桩全是无助,与上文所写大自然判若天地,大有“逝者如斯夫” (《论语》)的悲叹。
整首诗,写景而景语之中透悲情,述己而已况不堪于景;情景相衬,立意高远。主色调鲜明;对仗工整,节律分明,用词精巧,艺术表现力极强。故被古人誉为“七律之冠”。
从《望岳》我们读到了杜甫“望岳”所见的神奇气势,所感的征服豪迈;从《登高》,我们读出了杜甫“登”高所见的苍凉迷茫,所感的心灰意冷。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变化呢?仅仅是因为年老体弱吗?当然不是。只要稍稍了解两诗的创作背景,我们就能体会,朝政昏暗、安史战乱,给一个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诗人,所造成的生活打击和精神残害,何等之大,何等之深!
从仰高,到伤高,杜甫的人生情感和认知闭环是悲剧性的。从他身上也折射了整个时代的悲剧。这使他即使抒写个人境遇的诗,也常常带上一种史诗价值。
(转自:吴重秋先生的微信朋友圈)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