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老师做教学设计研究需要读哪些书

(2017-10-30 07:05:40)
标签:

转载

老师做教学设计研究需要读哪些书

 

张爱军

 

不少老师通过微信公众号后台、微信、QQ、短信等方式询问,我应该读哪些教学设计的书呢?请张博士推荐下。

当然,我很高兴看到更多老师关注到了备课专业化行动并加入进来,想学习专业的教学设计,在这方面有意识地提高自己。无疑,这是好事。而且,这比那些说“不要和我讲理论,你就告诉我怎么做”的老师提高了一个层次。一个教师,不学习理论,不可能超越经验走向专业,永远只能在经验层面打转转。

但我担心这些学习者的热度只有三天,事实也是如此。几年的备课专业化实践下来,尤其是多年的教科研工作实践使我认识到,对于绝大部分普通教师来说,学习教学设计理论专著,是一件很难很难的事情。至今,没有遇到几个能够耐心坚持读下去并用于实践的人。是有,确实很少。我自己知道的、印象比较深的,都是管理者、培训者,工作都很忙,却能学习、应用。他们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爱学习、有基础,也就是有研究的动力和能力。否则,这些理论书籍是很难读进去的。

我想说的是,没有真正的动力、一定的基础和坚持的恒心,教学设计的学术专著是读不进去的。动力、能力、精力,这三点缺一不可。动力,也就是真正是自发的内驱力,是自己想学习,而不是被逼着学习。许多老师,学校把书发到手里了,可能还是没有翻过几次,别谈学习了。能力,是需要一定的教学论、教育心理学的基础。精力,不用说,要靠自己去找时间,要能够有时间静下心来读书,切忌浮躁。如果真是没有精力,研究就很难进行,毕竟它需要时间,甚至需要一定的闲暇去思考。一个整天陀螺一样忙碌的人,谈不上思考。

这三点,您准备好了吗?

当然,如果一个老师只是有动力,但能力和基础不够,该怎么读书呢?适度补课。最起码要先读教育心理学、学习论的书籍,不读这些,教学设计的书就很难真正明白。皮连生教授的《教育心理学》、施良方的《学习论》值得推荐。这些书可以先读,再读教学设计的书,也可以一起读。

如果非要给一线教师推荐教学设计的书,根据我的体会,不妨读这几本书。加涅的《教学设计原理》是必读,最好先读他的《学习的条件与教学论》,同时读读布卢姆的《学习、教学和评估的分类学》能帮助你理解教学设计中的目标设计思想;史密斯、雷根的《教学设计》,迪克、凯瑞的《系统化教学设计》可以学习;皮连生教授的《教学设计》则符合中国读者的言语习惯,也有更多本土案例。这方面的学术著作很多,一线教师没必要都去啃,最经典的读读也就够了。如果理论书籍读不进去,目前市面上一些实操性的书籍大多良莠不齐,不值得推荐。案例集的话,可以参考崔允漷主编的《基于标准的课程纲要与教案》,这是郑州教研室同行的实践成果。

读书当然要讲方法,我的体会是带着问题去读书,同时要应用。实践中的困惑是什么?没有困惑,读书就像是一个人在欣赏平静的湖面,最后湖面还是平静的;有了问题,就好比钓鱼,你是期待从水里找到鱼的,水面就不再平静。

我不主张单纯的学习理论,因为成年人的学习,需要在情境中、问题中学习。这是和未成年人学习的最大不同。如果您真想认真做实践研究,不能只是读书。是不是一提到学习就要学习理论书籍呢?在以前,我的回答是肯定的,我也乐于给老师们推荐理论读物、学术专著。我逐渐发现,许多人可能读了三五年,备课并没有实质性变化。我最初的几年就是这样,因为只是在吸收,没有输出。必须要有实际操作,在自己的教案本上要有体现,否则,就没有意义。这就要把学到的理论当做放大镜和望远镜,去观照、审视、反思自己的实践,改进自己的操作。这就是另外一个很大的话题了,也是我提出“备课专业化”的目的所在,就是要把理论在实践中加以应用,以现代教学设计理论去改造传统备课。例如,我们在实践中发现,一个老师按照我们提供的模板去做教学设计,必然遇到一系列的问题,有问题了,才会发现学习的重要性;回头去读书,效果就不一样。

最后,我想强调我经常说的一句话:

就一百个问题读一百本书,你可能是一个杂家;就一个问题,读十本书,你就是一个专家。

与大家共勉。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