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科学素养(二)  做科学的思想方法

(2016-11-15 08:07:06)
标签:

转载

  做科学的思想方法

                            晏成和

上篇文章,追根寻源、从科学探索的源头纵论科学理论来自于猜想和假说,假说不可能一言中的,因此怀疑精神、批判、提出新假说是科学进步的主旋律,也是做科研的基本科学素养。

总是质疑、批判,用什么来确定正确和真实?接下来,则要从横的方面讨论科学探新索源的依据,面对流行的科学理论,提出怀疑、批评的底气来自哪里?

在探索过程中,大胆猜,但也不能瞎猜。猜想的依据是自然万物的客观存在、从宏观到微观的运动及其规律,想象的制约是逻辑的严谨。所以,实事求是、理性严谨是我们思维的基础;遵循和研究事物的规律性、契合大自然相似性;明确事物的普遍联系、坚持逻辑的一致性,是我们做科学的思想依据,也是做研究的科学素养。

 

【实事求是】

从古至今,人们对自然的猜想是漫无边际的,各种流派各种假说多如繁星。能够经受考验、树立丰碑的恐怕只是九牛一毛,这个考验就是实践。

实践是理论的本源,是科学探索的依据,是检验理论的标准。科学探索的天问3W来源于事实,理论必须接受实践的检验。尊重事实、自始至终仰赖事实。科研是探求表象下面的真相,实事求是是科研的核心、命门,不可以须臾放松、懈怠。尊重事实、立足实在是最基本的科学素养。

 

可是今天有不少的科学人不知道科学的本源在哪里,科学探索无从下手,只有查文献、盲目跟风,发表一点狗尾续貂的文章。

有一些物理探索者,对自然信息熟视无睹,不知道这是大自然给出的提示,如:现在人人都有手机、关注wi-fi、关心手机信号。做物理的人就应该想想:这信号(电磁波)是怎样进入手机的金属天线、并且在其间运行,金属内导通电磁波的是“自由电子”、还是另有通路?这应该是物理学现成的研究课题。

再看看火光,光色、频率与温度密切地正相关,这正相关的内含是什么?红色的火光、司空见惯,现代科学人不知道这是究真探源的科研线索、是破译大自然密码的蛛丝马迹。注重实践、关注细节是做科学应有的素养。

 

正确的理论来源于实践,并能接受实验的验证。综合提高后还能作出一些预测,指导实践活动。如,元素周期理论,它在综合排列已有的元素性能之后,并能预测尚未发现的元素,能较准确地预言其原子量和某些主要的理化性质,在几年、十几年之后就得到有力的验证。

又如,光谱实验的谱线数量和颜色分析笃定地揭示了电子在核外的能级、个数及规律排布,由此才有元素周期表元素右边2/8/18……等等数字。

在科技高度发展的今天,那种长期(几十年)得不到实践验证的理论,其正确性往往是值得怀疑的。

只有被实践证明,并能指导实践的理论才是正确的理论。那种虽然复杂却又不能指导实践的理论,往往就是早年错误的假说。

 

【特性是运动的结果】

对某学科全局了然于胸,站在科学的高峰纵观科学真实的历程;眼界开阔、触类旁通,思维世事广泛的相似性规律和关联。洞察事物的宏观与微观之间、结果与原因之间客观地存在着丝丝缕缕的联系。是一种高瞻远瞩的科学素养。

 

宇宙万物乃至自然与社会都具有不同层次的联系乃至相似。太阳系星球的环绕运动与原子的构成相似;人类与动物的DNA绝大部分相似;竹子的竹株竹枝竹叶叶脉都是相似的。相似性在自然事物之中微妙存在,是我们科学探索中的一个隐含的提示。

太阳系天体的规律运动,导致地球的一年四季、白天黑夜;动植物生命的运动使得我们这个星球上生生不息、鸟语花香。事物的运动导致了事物的特性,大自然的运动告诉我们:事物的各种特性都是与其运动的规律性息息相关的。这一原理在宏观、常观、微观都应该是普适的,是准确的。物质的常观特性是规律的(晶体结构是规律精准的、相变温度是确定的)、这些规律的特性应该是来自其微观的构成和运动机理。

 

在原子核外、在原子之间,最活跃、最明显的就是核外电子运转。这核外电子规律运转的结果,必然关联、乃至支配着物质所显示的各种常观特性。那么,核外电子的运动应该是规律的、应该是物质特性存在的根源。

囿于“电子云、测不准”理论和“波粒二象性”的禁锢,现代物理学对核外电子的运动及性能知之甚少。然而淳朴的自然总是在不经意间揭开神秘的面纱,细节、提示着科学探究的有心人。

 

刚才提到的光谱实验,学者依据谱线分析得到核外电子的能级、排布规律。逆向思维:光谱线是由核外电子在高温下所辐射发生,说明原子外的电子排布规则、运转规律,显然不是漫无规律的“电子云”;同一元素谱线光色(频率)一致、稳定,已经显现,不需要测量介入,也不存在“测不准”的问题。

奥斯特实验:直流电,电子在导线内运动,导线外发生磁场

静电实验:导入电荷,发生静电电压、静电感应。产生电场

 

大自然在这些实验事实中告诉我们,电子,绝不是一个简单、单纯的粒子,电子是有内含外延、有故事的,电子周围伴生着电磁场;在原子核外环绕着的电子绝不是碌碌无为、毫无规律地转转而已。电子运转占据核外99.9%的空间、均布而且有规律,这运转与天体运动、生命运动一样,肯定会导致一定的结果、肯定会有故事,肯定是蕴含着物质各种特性的内在机理和秘密。不久的将来,科学家将从电子的运动开始给孩子们讲述物质3W的故事。

事物运动会导致事物特性、电子运转会导致物质特性,这是一种举一反三的、联想的科学素养。

 

【逻辑严谨】

物理事实告诉我们:物质的各种特性与其电子的规律运动息息相关。因此,物质的所有常观性能,如:液态、固态,脆性、塑性、延展性,传热、导电等,都应与其微观的构成(原子核与核外电子)及其运动存在着缜密的逻辑联系、存在着全面的因果关系。

可是,人类发现核外电子后一百多年,电子运动竟然是科学探索的禁区!量子物理的缔造者缺乏老子“此两者,同出而异名”的智慧,未能认识电子的运动伴生电磁波。而是告诫:微观物质具有波粒二象性,电子是什么都不清楚,研究核外电子的精确运动没有意义,要以状态函数来描述量子的运动,实际上是禁锢、打压研讨电子的运动。

 

波粒二象理论中,波可以是粒子、粒子可以是波;波与粒子互为叠加态、都叫做量子。如此这般的量子定义:模棱两可、偷换概念、自相矛盾,庄严的逻辑在此受到奚落。

有人提出:逻辑是科学理论的试金石,逻辑不严谨肯定有问题。于是量子学者解释:到了微观境界要搁置理性、淡化逻辑,在微观领域要换一种思维。这实际上是一种强迫洗脑、是黔驴技穷之后的不讲理。

 

量子物理禁闭了有故事的核外电子,再也写不出物质物理的故事。

量子论强势提出:电子是粒子还是波都不确定,探讨电子运动线路、速率是中世纪落后的经典思维。大量的物理学者被量子论洗脑,有年轻学者对经典思维揶揄讽刺,有老年学者告诫“很危险”,由此掐断了电子运动与物质探索之间存在着的逻辑联系,导致科学探讨的迷茫、沉寂

科学道理首先要符合逻辑,而且必须符合逻辑。

逻辑是思维表达所必须遵守的规则[1],逻辑错了满盘皆输。有逻辑错误的文章,肯定不是好文章;淡化逻辑的科研,肯定隐含重大问题。所以我们应该理直气壮地质疑、批判有逻辑隐患的“科学理论”。思维缜密、逻辑严谨是所有科学研究者必备的科学素养。

 

【坚持科学底线】

年青年学者正常的逻辑思维在学习量子力学时倍感压抑、举步维艰,大呼“量子物理不讲理,量子物理是天上掉下来的”。

量子物理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是来源于几个正规的物理实验。

一百年前,科学界相继作出:光电效应、汤姆孙实验、双缝实验等几个波、粒同时呈现的实验。波的照射发生了电流、使粒子发生了移动;运动的粒子发生了干涉、衍射,明显具有波的特征。于是有泰斗提出“既是粒子又是波”,把波粒诡异地混为一体,使量子物理陷入波、粒悖论的泥沼。

有识之士仍然用毕生精力追寻量子物理的逻辑,努力在实验中寻找大自然的行为方式,在双缝实验中发现:电子尽管是粒子,但是其运动像个波,而且每个电子必须同时出现在两个小孔。因为只有同时出现在两个小孔,它才能干涉。它一定是所有状态都要同时存在,这样它才能干涉起来。 这就是量子力学诡异的地方。

这段(宋体)文字摘自 朱清时先生《量子意识》,其实朱先生已经找到了大自然的真谛“它一定是所有状态都要同时存在”,事实正也是这样:电子的粒子状态和波的状态是同时存在,电子不是一个简单、单一的粒子,电子周围伴生着波,电子和伴生波同时存在,所以电子在双缝实验中呈现出粒子和波的双重特性。

有趣的是朱先生已经找到了自然真实,却说这是诡异,得到的结论竟然是:量子力学离不开意识,意识是量子力学的基础。这结论一步就跨进了唯心论、走到了科学的反面。所以我们做科研对事实要绝对的忠诚、对大自然要有信心,自然有其自然的机制,不会诡异,不会跟意识、跟宗教发生交集。

当我们对自然事实不能做出合理的解读,我们要相信大自然的客观、真实,反思现有的科学理论曾经的牵强、反思科学人认识的局限。相信科学会进步、相信历史会作出正确的结论。不能够急躁,要坚守科学的底线。

现在,一些科学问题被避讳着,如:电压是如何形成的,相变是怎样发生?还有对一些问题的解释是强词夺理。如:静电平衡理论。于是这些司空见贯的自然现象就成了自然之谜。究竟是坦诚的自然在捉弄人们,还是现有理论背离了客观实在,我想结论是后者。相信自然的客观、真实也是基本的科学素养。

 

有素养的人脚踏实地、求真务实不打诳语。现在的《量子力学》前言总是有作者大言不惭说现代科技的集成电路、激光技术、超导技术都是量子物理的贡献,没有量子力学就没有现代科学技术。其实这些现代技术都是经典物理的运用和开发,与量子物理没有半毛钱关系,量子物理连物理模型都不能够建立,如何能够在技术运用上有所作为?这是吹牛、是欺骗学子、欺骗社会。做科学不是靠吹牛,打诳语就失去了起码的科学素养。

                                 2016-11-1

 

参考文献:

[1]晏成和,逻辑是什么?,科学网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73066-971008.html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