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推进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思考与建议
(2015-11-23 23:03:57)
标签:
深化课改 |
分类: 管理偶得 |
关于推进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思考与建议
杨星宇
今年3月26日,《浙江省教育厅关于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浙教基〔2015〕36号)(以下简称“指导意见”)颁布以来,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认真学习贯彻“指导意见”精神,出台关于推进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意见,确定整体推进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学校名单,并先后召开动员会,组织专题培训,明确课改任务和实施要求,开展专项视导,旨在培育课改典型,推广已有经验,整体推进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工作。
一、存在的共性问题:
通过听取2所初中、2所小学校长关于深化课程改革情况的汇报,并对2所初中和1所小学的视导,我们认为,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对本次深化课程改革的高度重视,试点学校也把深化课程改革作为学校核心工作来抓,并把学校文化建设和特色学校创建相结合,促进学生在共同基础上有个性的发展。但也存在如下问题:
1.教育行政部门的行政推动力量、业务指导能力、督导水平不够和校长对深化课程改革的信心不足问题。
2.校长对深化课改精神的领悟与内化能力跟不上省厅文件的精神,把校长办学与深化课改割裂开来,缺乏改革的勇气。
3.校长的课程领导力及教师的课程意识、课程开发能力、课程执教水平不够的问题。
4.教育行政部门、校长、教师以课改会影响教学质量、校园稳定为幌子,被动地接受课程改革的工作。
5.现有的师资条件、教育教学设备设施难以满足课改的要求,成为一些学校拒绝深化课改工作的理由。
6.对本次深化课改的“选择性教育”的思想和“让每一位学生在共同基础上有个性的发展”的理念缺乏深刻的理解。
7.简单地将社团活动、德育活动等当成课程,对课程的本质特征缺乏深刻理解,没有建立具有本校特色的课程群。
8.课程全面开花,只注重数量,碎片拼凑,因师设课,师走课停,评价模糊,缺乏顶层设计与系统规划,选择性教育思想没有得到真正落实。
9.开展校长和教师培训时,针对性不强、效果不好、质量不高,缺乏可操作的案例指导。
二、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
针对上述问题,结合实地察看、师生访谈及校长汇报等情况,经过认真剖析,归纳产生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如下:
1.一些教育行政部门和教研部门在贯彻落实省厅文件时打了折扣,表现在对这次深化课改的信心不足、思想也未见统一,于是在行政推动时被动乏力,在业务指导时茫然空泛,在专项督导时疲于应付。总之,急需建立推进深化课改的长效机制。
2.这次深化课改是自上而下的,基层学校对深化课改工作认识不到位,校长生怕课改方案提出的选课走班给教育教学秩序带来混乱,必修课课时的减少给教育教学质量带来影响,于是出现说一套、做一套,两张皮、两不像,减负提质增效成为一句空头口号。
3.校长对本次深化课改跟2006年课改的本质区别认识不足,表现在校长对课程的领导力不足、对落实“选择性教育”理念的信心不足,教师普遍存在课程意识薄弱、课程开发能力欠缺、课程执教水平不高的问题。这无形中给推进深化课改的进程带来阻碍和困难。
4.老师们对本次深化课改提出的“选择性教育”的思想和“让每一位学生在共同基础上有个性的发展”的理念是认同的,但到具体实施时,因为缺乏较为成熟的案例引领和学校自身课程建设的顶层设计,导致老师们对课改的深化实施缺乏信心。
5.针对本次深化课改的专题培训,缺乏典型的案例分析、可操作的范式指导和高质量的专业引领,使普通教师对培训丧失信心、对课改失去动力,这也是一方面的原因。
三、关于推进深化课改的建议
“深化课改,规范管理,提高质量,促进发展”是推进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四大主题,其中“深化课改,提高质量”是学校的核心任务,为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教育任务,办好人民满意学校,我们建议校长要牢固树立课改的常态化意识,坚持以大课题切入,引领学校发展,关键是要以不变应万变,下面我们视导小组从本次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课改专项视导及教科研角度提出重点突破四个优化的意见建议。
(一)优化课程结构
1.学校领导班子要充分领会本次深化课改的核心任务,认真落实“选择性教育”的思想和“让每一位学生在共同基础上有个性的发展”的理念,切实把课改的思想统一到行动上来。
2.在全面分析学校办学传统、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培养目标等基础上,做好深化课改的顶层设计,制定学校课程建设规划,建立并完善学校课程体系,并充分征求教师代表意见。
3.根据本校的办学目标和特色活动(项目),建立符合学校实际的特色课程群,作为本次深化课改的基础保障和智力支撑,构建校本特色课程结构图,编制基于校本特色的课程安排表。
(二)优化学习方式
1.根据“促进有效学习”课堂变革项目要求,加大教师专业发展培训力度,逐步扭转制约学生有效学习的“满堂讲、满堂灌、满堂问、满堂播放”的以教为中心的教学方式。
2.建立并完善集体备课的常态化机制,围绕基于学情分析,充分运用启发、讨论、参与的教学方式来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在课堂上善于运用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指导学生有效学习,提高课堂40分钟教学质量和效率。
3.利用基于激励、促学的评价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开发学生的智力因素的同时,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不断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优化学习环境
1.建立并完善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结构体系,利用现有课程资源,开展校本课程、拓展性课程的开发、实施与评价研究,优化学生课程学习环境,进一步推进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
2.利用“促进有效学习”课堂变革项目和“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的活动平台,以有利于开展小班化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网络在线学习等为目标,推动信息技术和数字教育资源在中小学课堂教学中的合理有效应用和深度融合,对学生课堂学习环境进行优化。
3.把学校一些活动场所做成学生学习的场所,如马鞍山实验小学非遗文化馆,将有关课程简介以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角度叙述,以课程纲要的形式呈现,其主要内容面向学生而不是面向领导,如果有一段话让学生看了就产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那就达到预期目的了。
(四)优化教研机制
1.教师是永远阻碍课程改革的最大力量,作为校长要将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培养目标和选择性教育思想等内化为教师的行为,并借助信息技术和家庭教育的力量做好课改的深化工作。
2.作为校长要运用“科研兴校,文化强校”的战略思想,从大课题切入,小课题跟进,主动引领学生健康成长、教师专业发展和学校持续发展,决不让课改刮一阵风、响几声雷。
3.学校要建立并优化教研机制,让对课改不适应的教师想搞课改(解决动力激发问题),让搞课改的教师提高效率(解决能力提升问题)和让课改搞得比较好的教师持续深化课改(解决毅力培育问题),切实把深化课改的复杂问题简单化处理,让教师普遍感到深化课改并不是一件难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