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化学的内涵是“天意”——听郑胤飞的《盐类水解》有感

(2013-10-01 08:29:38)
标签:

转载

化学的内涵是“天意”——听郑胤飞的《盐类水解》有感

    今天郑胤飞老师在洋泾中学上了一节市公开课《盐类水解》,大师的课自有大师的风范,娓娓道来,寓意深远,从中学到很多,记录如下:

(1)顾名思义

郑老师的课是从“顾名思义”开始的。

    “盐类水解”顾名思义与水的解离有关,水的解离就是水的电离。什么是水的电离?顾名思义就是水的带电分离……

    两个“顾名思义”把水解的本质核心和电离剖析得干干净净。很久以来,我们过多地关注于花花世界,已经很久没沉下心来顾一下咱中华文字的意义了。郑老师在课堂引入的这两个“顾名思义”让我们如梦方醒,原来文字是可以这样解读的。真是妙哉!

(2)天意

    郑老师的课堂一直在强调两个字“天意”,以致到后来学生能自己对上“天意”二字。其实“天意”包含了两层含义,一是我们视而不见的自然规律。例如水的极弱极弱的电离,例如异电相吸,此乃智育;二是人类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天意不可违,此乃真德育。“天意”二字的定位用心良苦,却又挥洒自如。

(3) 量

    这节课用了大量的数字,让学生对水解与电离的微弱程度有了清晰的认识。

    水的电离。C(H+)=10-7mol/L,就是一升水(56mol)中有10-7mol水分子电离,就是5.6亿水分子中有一个电离,相当于全中国人民只能有两个人大代表在大会堂开会。

    0.2与10-7放在一起是什么感觉?不够塞牙缝的。

    0.2 mol/L>>10-7mol/L>>10-9mol/L

    这些细节彰显了理科的数字之趣。

(4)比喻

    这节课只有一张PPT,全靠老师用自己的语言,把这抽象的内容讲解清楚,这不是一般功力的老师所能办到的。郑老师这节课中用的大量的比喻。

    政治家来搅局了——水中加入CH3COO-

    CH3COO-奔谁而去?为什么?天意,异电相吸

    吃葡萄吐葡萄皮——CH3COO-结合H+,留下OH-

    聚会桌子上有10根香蕉,聚会结束,桌子上有100根香蕉皮——水的电离平衡移动

    政治家的配偶不参与政治——CH3COONa中Na+不参与反应

    这些比喻贴切而生动,令人叹服,相信这随意的背后必有随时随刻的思考。

(5)复述

    现在的课很多老师怕复述,而这节课上,郑老师反复用到了复述。

    水为什么电离出这么少的H+?自然规律,天定的,天意。

    为什么CH3COO-奔H+而去?天意,异电相吸。

    在教师解读水中加入CH3COONa后,学生复述加入Na2CO3和NH4Cl

    复述“绝大部分的CH3COO-没有吃到H+,绝大部分的H+被CH3COO-吃掉了”

    这些复述,是有变化的,有意义的。在不断递进变式中巩固加深学生对知识和规律的掌握,甚至意义的理解。

(6) 板书与PPT

 PPT一张:                     盐类水解

                   盐与水“复分解”生成弱电解质的反应。

                   a、  促进水的电离

                   b、  改变溶液pH

 三个“复述性”板书

(1)H2O H++OH-     [H+]=[OH-]=10-7mol/L    [H+]·[OH-]=10-14

(2) CH3COO-+H+  CH3COOH            [OH-] =10-5mol/L             

0.2 mol/L>>10-7mol/L>>10-9mol/L   [H+] =10-9mol/L

[CH3COO- ①[OH-    [H+]

②曾经的[H+]

(3) CH3COO-+H2O  CH3COOH+ OH-

(在右上部分的板书:图示:在烧杯水中加入CH3COO-

                      0.2 mol/L)

 然后保留第一行板书,下面改为加入Na2CO3和NH4Cl

    简单的道具却蕴含着无尽的思考,这就是学习的真趣。就像中国古建筑和古家具的榫卯结构,精美而那人寻味。郑老师的这节课有着他鲜明的个人风格和独立的思考,让人沉思良久,真可谓是真水无香,耐人寻味。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