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温州城市化进程及人口结构简析

(2013-03-08 23:30:23)
标签:

转载

温州城市化进程及人口结构简析  
浙江省统计局 2013-01-16 
[转载]温州城市化进程及人口结构简析

  城市化也称城镇化,是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迁移聚集的过程,同时又表现为地域景观的变化、产业结构的转变、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是人口、地域、社会经济组织形式和生产生活方式由传统落后的乡村型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转化的多方面内容综合统一的过程,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主要反映和重要标志。党的十八大报告全文中多次提及城镇化,把新型城镇化作为我国实现现代化的一条重要路径和驱动力。本文依据2010年开展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结果,对温州城市化发展状况作一简要分析。

  一、温州城市化基本情况

  城镇化率指城镇常住人口占全部常住人口的百分比来表示,用于反映人口向城市聚集的过程和聚集程度。基于人口普查的全面、系统数据优势,我们不是简单地判定一个乡、镇或街道为城镇,然后人口全部判定为城镇人口,而是将所有村级单位按照2008年国家统计局《关于统计上划分城乡的规定》划分为城镇或者乡村,然后根据普查后的分村人口数据按城镇和乡村分别汇总计算。根据计算结果,在2010年11月1日的普查时点,温州市居住在城镇的常住人口为602.20万人,城镇化率为66.0%。
  2010年底,温州共有村级单位5772个,其中依据城乡属性归类为城镇的有1506个,归类为乡村的有4266个。
[转载]温州城市化进程及人口结构简析
  如上表所示,归类为城镇的村级单位个数占比仅为26.1%,远低于温州66.0%的城镇化率水平。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一是根据人口迁移的自然特点,城镇人口的集聚度明显高于农村地区。相应地,单个属性为城镇的村级单位人口数量也明显大于农村的村级单位,因此反映人口占比情况的城镇化率水平大大超出城镇单位比重,也高于我们的现实感受。二是温州是一个外来人口数量很多的地区,而绝大多数的外来人口集中在城镇区域。根据“六人普”资料:温州2010年末城镇常住人口为602.20万人,其中户口在县内的为341.05万人,户口在县外市内的为35.40万人,户口在市外省内的为10.08万人,户口在省外的为207.67万人,户口待定的为8.00万人。
  即:温州市外外来人口数为284.2万人,其中的76.6%集中在城镇区域。大量的集中于城镇的外来人口提高了体现于数值的温州城镇化率。如果不计算外来人口,仅以户籍在温州的常住人口口径计算,温州城镇化率仅为61.1%。

  二、温州城市化具有的几个鲜明特征

  美国地理学家诺瑟姆在1975年提出被成为“诺瑟姆曲线”的城市发展规律,提出城市化发展可分为起步—加速—成熟三个阶段。温州当前的城市化进程正处于加速阶段,远未达到成熟。从数据上看2010年温州城镇化率为66.0%,处于较高水平,在省内仅低于杭州的73.2%和宁波的68.3%,但经济、人文、生活习性、环境景观全面进入“城市形态”,真正迈入城市化生活的地区仅三区两市的少数区域,大部分属于集镇和城郊结合部。总体来说温州城市化具有以下几个明显特征:
  (一)半城市化特征突出
  半城市化是特指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一种现象。具体说来,是指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过程中的一种不完整状态,其表现为,农民已经离开乡村到城市就业与生活,但他们在劳动报酬、子女教育、社会保障、住房等许多方面并不能与城市居民享有同等待遇,在城市没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等政治权利,不能真正融入城市社会。温州地区民营经济较为发达,因此吸引了大量外来打工人员,但他们基本很难融入当地人的生活,居住环境、消费模式差异明显。
  (二)城市形态不完整、不丰满
  总体来说,经过多年发展,温州的市区部分地区已具有了现代都市特点,具备了城市要素。但市区外的很多城镇地域系原有的城镇自然延伸形成,因此缺乏系统规划,交通布局不合理,环境脏、乱、差,配套设施不完善等现象较为普遍。现代城市一般具备的商业综合体、广场、园林绿化等较为缺乏,很多地方路窄、灯黑,甚至连交通警示灯都没有。即使是一些已经具备相当规模的乡镇,柳市、龙港、塘下、鳌江等大型集镇,具备了城市的基本要素,但公共交通体系仍然落后,商业配套、休闲娱乐等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城市形态不够丰满
  (三)是产业类型较为单一,基本以工业型为主
  温州市散布各县(市、区)的各个卫星城镇,分别具备独特的产业优势,如双屿是“中国鞋都”,瓯北是“中国泵阀之乡”,龙港是“中国印刷城”等等。在这些城镇的城市化进程中,工业化是重要的驱动力量。但是不足之处也很明显,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占比较低,现代化程度不足。未来,温州要走新型城市化道路,应在工业型城镇化基础上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四)区域发展不平衡,“北高南低”现象突出
  将温州11个县(市、区)按地理位置进行划分,以鹿城、龙湾、瓯海、永嘉、乐清为北部地区,瑞安、洞头、苍南、平阳、文成、泰顺为南部地区,分别计算温州北部和南部的城镇化率水平,城镇化率分别为74.6%和54.6%。南北差异较为明显,北部地区城镇化率相对较高,南部地区城镇化率相对较低。

  三、对温州推行城市化的几点建议

  20世纪80年代中期,温州诞生了“中国第一座农民城”——龙港,城镇化发展揭开新的篇章。又经过20多年的快速发展,已经涌现了一些具有相当规模、集聚力、辐射力很强的中心镇。但与国内、省内其他一些先进地区相比,温州城市化发展道路仍然漫长而又艰难,不仅是反映在数量上,更主要是反映在质量上。党的十八大召开后,各地必将掀起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热潮,温州应紧抓时代机遇,将本地的城市化发展推向纵深。
  (一)高起点开展规划
  温州的城市发展中规划滞后的问题饱受诟病,表现在城市建设混乱、小城镇建设散乱差、城市化落后于工业化等问题。往往缺乏前瞻性,发现问题后再着手解决,经常是头痛治头脚痛治脚。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规划起点必须要高,做到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使城镇化规划在城市建设、发展和管理中始终处于“龙头”地位。
  (二)因地制宜、探索不同模式城市化道路
  考虑到各地不同的资源禀赋,城镇化应具有多种模式,如山区和平坦地带,经济欠发达地区和经济基础较好地区,他们的城镇化模式应有所区别。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地域特色对城镇化发展的要求也不一样。应该因地制宜,采取符合本地特点的城镇化发展模式,走优势突出、环境友好、个性鲜明,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建设路子。
  (三)城乡互补,以城促乡
  当前中国存在比较明显的城乡二元结构,温州同样也是如此。城市的道路、通信、卫生和教育等基础设施较为发达,而农村的基础设施落后;城市的人均消费水平远远高于农村。这种状态既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结构存在的突出矛盾,也是这些国家相对贫困和落后的重要表现。城市化是解决二元经济结构矛盾的根本出路。但由于耕地面积的严重缺乏,农村和城市将长期共存。农村可以为城镇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形成坚强后盾,城镇可以为农村的发展提供强大动力,从而全面拉动农村发展。决不能以牺牲农村的发展来谋求城镇的进步,城镇形成规模后,应努力营造条件为周边农村发展服务,最终达到共同发展的目的。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