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不朽的阿尔伯特——读《爱因斯坦自述》有感

(2013-02-28 07:30:21)
标签:

转载

寒假来临之际,我象征性的布置了一项作业,读一位科学家的传记,写一段读后感,长短不限,独立完成,今天打开邮箱,还是很感动的,学生还真把作业认真做了,选登一篇,以作纪念。

不朽的阿尔伯特

——读《爱因斯坦自述》有感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得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都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爱因斯坦·阿尔伯特

    说到爱因斯坦,我会想到的就那么几个关键词——物理学家,相对论,天才。除此之外也没有别的太多什么了,也许是因为觉得这伟人离我太遥远了,像我这样的孩子还不必太过了解太过天才的他吧。呵呵,也许吧,当我想偷懒时总能找到使自己信服也觉得别人也会信服的借口,可能这是我这个年纪的孩子会有的毛病之一吧。但为了完成寒假作业,我也不得不强迫着自己了解他,明明不想看的书也必须将它看完,这就是我现在的悲剧之一,所以也只能是将这枯燥乏味的书大概看完了罢。

    1879年3月14日,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出生在德国乌尔姆市,父母都是犹太人。听说犹太人是一个很聪明的民族,爱因斯坦之所以睿智可能就有得考证了吧。我的家乡有句土话是这么说的:“从小看看,到大一半。”意思是说:一个人小时候有什么表现也就能看出他长大以后的作为如何了。爱因斯坦算得上20世纪最神奇的人物,可是早年的爱因斯坦似乎并不出色。16岁时,他报考瑞士苏黎世的联邦工业大学,可是名落孙山。但是,看过爱因斯坦数学和物理考卷的韦伯先生,却独具慧眼,当面称赞道:“你是个非常聪明的孩子,可是你有一个缺点,就是不愿意表现自己。”事实上,当时的爱因斯坦已经显露出非凡的天赋,早在12岁,他就自学掌握了解析几何和微积分。

    设想一下,一个12岁的孩子就已经掌握了解析几何和微积分,而在我们国家,就现在相对先进的教育制度下,一个12岁的孩子,大概掌握的也只有关于几何的一些皮毛罢了。想想12岁的我,也才刚刚踏入初中的校门,初一的时候边玩边学,为的只是弥补小学没玩的时光,也不会有自主学习的念头,更加不会付诸于行动。16岁的我现在也不过是一个连老师教的内容都没掌握好的高一学生罢了,怎能比得上16岁的爱因斯坦,况且他还是在一年未曾接受过教育的情况下申请读大学的。虽然他当时没有报考成功,但得到了物理学家H.F.韦伯的赏识,提出如果爱因斯坦不离开这里,可以去听他的课。校长阿耳宾·赫尔措格教授却向爱因斯坦提议,去阿劳州立中学上学,用一年时间来补习以前漏学的课程。到了1896年,爱因斯坦已经成为了苏黎世联邦大学的学生,此时,他年仅17岁。

    在1955年3月,苏黎世联邦大学成立一百周年的时候,爱因斯坦在一篇回忆录中写到:“我现在已经是一个有中等成绩的学生了,对此我很满足。但我那时还不是一个好学生,我做不到好学生的标准:要遵守秩序,老师讲课要做笔记,然后自觉地做作业;人们所交给你的那些东西,你要不惜一切代价学好;必须有能力去很轻快地理解所学习的东西。……我依然保持着原有的习惯:广泛地自学。”看到这些文字,我也不禁扪心自问:我做到这些了吗?我有资格说自己是一个好学生吗?的确,这些都是我应该也必须做到的,不论我是好学生,抑或是中等生,甚至是差生。而现在的我,不论怎么看,都不能算得上是一个真正的好学生。我学习但不会自觉做作业;我学习但不会不惜一切代价;我学习但没有能力轻快地理解……更重要的是:我忽略了极其重要的一点——自学。

    自学是最有效的学习方法,但在今天,在所谓的中国硬式(应试)教育下,绝大部分青少年已经丧失了自主学习的能力,或者说他们已经懒得自主学习了,因为一切能应付考试的知识已经由老师传授给他们了,这是从小“养成的习惯”。如果一个人能够很好的自学,那么,他可能已经领悟到了学习真正是为了自己,而不是父母,老师……这是所有的父母和老师都对孩子说过的最多的话了,我们每次都装作认真地听着,也会敷衍的应和几声,其实真正能领悟并且付诸于行动的孩子是少之又少,所以中国是人口大国却不是人才强国。

    就像我现在正在写的这篇读后感,就是借鉴加综合,其实,说白了就是抄原著作再加些自己的语言,在批判的基础上得出很浅显的道理,只是为了完成学习任务。说实在的,我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样,既想学又不想学,学的时候想着玩,玩的时候又惦记着学,如此恶性循环最终导致的是成绩一塌糊涂,造就的是一个老师、家长和同学公认的“差生”。然后,她将迎来的是老师的谈话,家长的责骂,同学们的另眼相看……这一切的一切只因为她是“差生”,只因为她没有令人满意的成绩,只因为她没有全身心地投入学习……然后,她开始拼命学,拼命做习题,为了成绩,为了摘去她“差生”的头衔,为了改变其他人对她的态度,为了证明一点——她,不是差生!

    有个名人对教育下了这样一个定义:“如果一个人忘掉了他在学校里所学到的一切,那么他就获得了教育。”我们现在所学习的知识只是为了升学考试,而能真正应用于实际生活的很少,比如被认为最重要的数学,就拿二次函数来说吧,做题时我们总会看到的是扔铅球之类的生活实例,可是在实际生活中,难道我们真的会在扔球之前计算一下投掷角度和投掷距离么?我们只看最终球的落地点,不会真的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然后算个二次函数公式之类的一系列事,这多麻烦啊。学习是为了遗忘,遗忘是为了能让自己探索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所以说阿尔伯特成功不仅仅在于他有智慧的大脑,更重要的是他拥有创造力和想象力。创造力和想象力是我曾经拥有如今却匮乏的,我可以推卸责任——这是从小开始老师和家长不断扼杀的,我也不得不承认这与我自身也有关系。

    总而言之,学习的意义对于每个人而言是不同的,对于阿尔伯特而言,我想,学习的意义是为他在探索科学的道路中减少阻碍吧,或者,是为他增加阻碍。

 

 

 

                                                 省横中  高一(8)班  顾宁钰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