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环节的有效设计探讨
(2011-05-20 07:37:22)
标签:
杂谈 |
分类: 教学感悟 |
教学环节的有效设计探讨
杨道想
我国近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益,还要我们老师的善于运用。”这句话明确告诉我们,教材不是圣书,它只是提供了最基本的教学资源。由于学生状况、教师素质、教学条件等方面的差异和限制,教师对教材的使用应从本校实际出发,科学处理教材,灵活驾驭教材。只有用活教材,才能教活教材;只有教活教材,才能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笔者认为,在处理教材时,教师应注意把握以下四点:
一、仔细研读教材,领会编者意图
教材一般包括教科书(面向师生)、教学参考用书(面向教师)和教学辅导用书(面向学生)等,教师对教材的理解不仅要全面,而且要深刻。能否领会编者意图,是衡量教师理解教材深浅的一个重要标志。对编者意图领会得越深,越能充分发挥教材在教学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是将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认知结构的过程,它要求教与学互动共生。教师在教学中要树立整体观念,从教材的整体入手通读教材,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弄清每部分教材在整个教材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分析处理教材。那么,怎样理解编者的意图呢?笔者认为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如,插图的功能和作用是什么?例题为什么这样设计?习题为什么这样编排?结论为什么这样引出呢?等等。只要教师经这样一番思考后,就能提高驾驭教材的能力。例如,在教学“盐类的水解规律”时,创设情景图(图3-18
二、深入了解学生,找准教学起点
教学设计的对象是学生,教学设计的成效如何,将取决于教师对学生情况的了解程度。如果从实验的角度分析教学设计,那么课堂中的学生情况就是自变量,教学内容的组织,教学方案的选择、教学环节的调整等都必须随着学生这一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因此,笔者认为化学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的已有知识、技能和生活经验设计富有情趣的化学教学活动。
教学起点定得太高,把学生给蒙住了,这样学生思维的闸门就难以打开,则教学互动也就无法进行,这样的教学不可能是有效的。若教学起点定得太低,教师所教内容学生早就知道了,则学生学习的兴趣就难以激发,学习的动力也难以维持,这样的课堂教学同样是低效的。所以,找准教学的起点就显得十分的重要,它要求教师要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充分地了解学生,研究教法和学法,让课前预设与课堂生成互动共生。
三、寻找教材缺陷,主动驾驭教材
化学教材是化学知识的载体,是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认识对象。化学教材是通用的、共性的,同时又具有简约化、工具化的特点。有的课时内容由于篇幅的限制,不可能提供详尽的学习材料,也不能呈现完整的教学过程,当然也就很难反映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事实上,任何化学教材都不是完美无缺的,有的化学教材滞后于教育的发展,教材本身只侧重于化学知识的传授和积累,侧重于化学技能的训练,忽视了化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培养,其呈现的只是一个知识的静态结果,而没有体现知识形成的动态过程。为此,坚持“以学定教,以教导学”的原则就显得十分重要。所以,对于这样的化学教材,教师绝不能生搬硬套,不要被它所提供的学习材料所束缚,而应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根据教材内容,遵循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主动驾驭教材,合理调整教材,对教材进行教学法的加工。在使用教材时,我们既要尊重教材,但又不拘泥于教材,有时也可以根据学生实际适当拓展要求,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尤其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提倡灵活运用教科书,围绕学生的知识结构与认知结构的有效转化进行单元备课,给课堂的生成留足空间。备课时,教师应反复研究教材,大胆改革教材中的不合理因素,适当增补调整教学内容,使学生知识与能力结构更趋合理,使之切合学生的实际,适应教学的需要。如,我们教师可以对教材中的例题作出适当的调整和改编,以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贴近他们生活实际的化学问题来取代教材中的例题。
四、客观分析教材,把握“三点”和关键
当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有几个知识点时,往往需要明确教学上的“三点”和关键,即哪些是重点,哪些是难点,哪些是疑点,哪些是教学的关键,以免在教学时抓不住主要的、基本的内容,而在次要的或者学生容易接受的或者疑点内容上多花时间,或者面面俱到、平均用力,影响重点、难点的理解和掌握,而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笔者认为,教学的重点是针对教材来讲的,教学的难点是针对学生来讲的,教学的疑点是针对教材和学生(也有来自教师的)来讲的,教学的关键则是针对教与学的互动来讲的。
所谓难点,就是多数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的知识点。高中化学教材中,有的内容比较抽象,不易被学生理解;有的内容纵横交错,比较复杂;也有的内容本质属性比较隐蔽,或者体现了新的观点和新的方法,或者在新旧知识的衔接上呈现了较大的坡度,或者相互干扰,容易混淆、容易出错等。这种教师难教、学生难学难懂难掌握的内容以及学生学习中容易混淆和错误的内容,通常称之为教材的难点。教学难点要根据教材的广度和深度,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心理特征来确定。难点有时和重点是一致的。
所以,教学坡度的设计、教学环节的有序安排是十分重要的,它是有效教学的关键所在。总之,有序方可达到高效。不当之处,敬请广大读者斧正。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