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初探
(2011-04-23 23:58:57)
标签:
杂谈 |
分类: 教学感悟 |
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初探
杨道想
问题是科学的心脏,没有问题就没有真正的科学。现代认知心理学关于思维的研究表明,思维过程首先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它往往产生于问题情境。而问题情境是指个体觉察的一种有目的,但又不知如何达到这一目的的心理困境,也就是当已有知识不能解决新问题而出现的一种心理状态。一个美妙生动、耐人寻味的问题情境,可以给学生创造一个主动参与的氛围,能让学生产生明显的意识倾向和情感共鸣,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探究兴趣,使学生的思维自然延伸,并使其进入“问题者”的角色,真正卷入学习活动之中。
一、引入新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课堂教学中要讲究引课艺术,要创设一个既符合课堂教学内容,又符合学生心理特征的问题情境。创设一个好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激活学生的思维火花,使学生大脑形成兴奋中心,促进多种感官的积极参与,为上好新课做好铺垫工作。
1.创设“趣味性”问题情境,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
新颖、奇特而有趣的问题情境,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情绪,增强其参与意识,为课堂教学活动创造了一个兴奋点,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求知欲望。
2.创设“悬念性”问题情境,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创设“悬念性”问题情境,可以使学生产生惊奇、愕然,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心情迫切,并产生一个非知不可的欲望,从而引起了认知冲突。
3.创设“冲突性”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索动机
“冲突性”问题情境可以引起学生对问题的不可理解,感到奇怪,从而形成了认知冲突。而认知冲突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索动机,加强学生主动参与的内驱力,对落实目前“减负提质”措施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二、探究新知,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有的科学知识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再创造”活动,才能纳入其认知结构中去。因此,教师应精心创设问题情境,营造一种民主、和谐、有序的氛围,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积极、主动地探索。
1.创设“层次性”问题情境,发展学生的个性特点
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每个人的智力不是等同的。再加上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学生的科学知识基础、科学思维品质、科学思维能力参差不齐。而原有的知识状况又是决定新的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作为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水平。
2.创设“开放性”问题情境,促进学生的多向思维
创设问题情境,不仅是教师设疑,学生回答,教师还应该有目的地创设一种促进学生提出问题的情境,启发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善于提出,并让学生自己探究,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以探索者的姿态出现,这样做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探究热情、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和创新意识,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3.创设“铺垫性”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思维的连续性和严谨性
铺垫性问题情境是在学生认知一个复杂的科学问题时,为了缓解认知坡度,而让学生先认知一个简单问题,使它成为认知复杂问题的“引理”或台阶。铺垫性问题情境的创设不是为了它本身,而是解决复杂问题的“桥”与“船”,是由“已知”的此岸过渡到“未知”的彼岸的工具。这类问题可以增添学生成功的信心,也可以培养思维的连续性和严谨性。
4.创设“探究性”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探究性学习主要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学习的过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让学生亲身参与活动,进行探索与发现,以自己的体验获取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亲自动手做一做,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三、课后延伸,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
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每堂课宝贵而有限的时间,精心创设问题情境,为学生提供一个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使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有充足的独立空间,为每个学生提供了一个平等参与的机会,使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与人合作、交流、共同去试验、构造、思考、阐述、解释,经历一个“再创造、再发现”的过程。而在课堂结尾时,教师要创设延伸性的问题情境,使知识处于“心欲求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手欲动而不会”的状态,创设的问题情境一旦具有延伸性和方向性,就可以扩大学生学习活动的心理空间,充分激活原有知识,并使新旧知识发生有机联系,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这种情境能使学生对教师提的问题高度注意,使学生投入积极探索之中,成为自觉主动学习的主体,促使学生对学习的孜孜不倦。努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的学习态度。
四、创设问题情境的五个基本原则
1.针对性原则:创设问题情境的内容必须与本节课的授课内容有关联,具有一定的针对性。
2.可行性原则:创设问题情境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教学规律,在操作方面具有可行性。
3.探索性原则:创设问题情境时,所提出的问题要具有可探索性,富有启发性,并为后续教学起到铺垫作用。
4.应用性原则:创设问题情境时,要考虑所选材料的应用价值,使其直接服务于本课教学,并使其发挥前后呼应的作用。
5.导入性原则:创设问题情境时,只为导入新课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