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共同分享“文本解读”
(2011-04-21 18:55:12)
标签:
转载 |
1. 阅读文本,可以从文字、文学与文化三个层面进行解读。按照从单词到句子,再到段。读的基础上,进一步对文本塑造的人物,承载的写作意图、观点和技巧进行分析,是对文本的文学性解读。读者以自身的知识经验,将自己所处的现实世界和文本所创造的语义世界相联结,对内隐在文本里的、作者秉持的观点和价值取向进行批判性意义建构,实现个体经验世界的重组,是对文本的文化性意义建构。
2.
3. 文本解读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感知、理解、评价、创获文本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师生通过和作者笔下的人、事、景、物进行心灵对话,实施“静态文本解读”确立的教学过程预设,实现三维目标,创生三维目标。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亲近文学、增长才干、提高修养、丰富情感,从而实现课文文本的终极价值。
4. 文本解读指向言语内在的组织结构。抓住关键词,破解情境深意;抓住文本中重难点句子,指导学生寻找最适切的解读路径。文本解读指向文本结构的状态。为了有条理表达的需要,篇章结构有总分、因果、转折、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和按事物的几个方面来安排材料的。可以帮助我们较快地把握文章的条理,有助于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体裁特色。文本的基本体裁有小说、诗歌、散文、寓言、童话、神话等,不同的体裁有不同的表达风格,如神话,有神奇的想象,用夸张的手法,因此,我们从中引导学生体会神话的语言美、想象美、形象美。从文本的标题或文本主旨出发辨析关键学点。文章的标题一般起画龙点睛的作用,是阅读教学的抓手。文本主旨渗及文章的中心以及选编这篇文章的目的。关注文本解读的体验过程。教师在文本解读中既收获言语解读的意义、意味和意蕴,“潜心会文”,也收获文本带来的经验、情绪和感受。教师应把自己和学生亲历的经验当作课程财富。
5. 叶圣陶先生说:“惟有不忽略研究,也不忽略吟诵,那才是全面不偏。” 朗读既是促进学生感悟内化的途径,又是学生感悟外化表达的载体。没有读不熟就能读好的,没有不理解就能读好的。,读文章要“批文入情”,写文章是情动辞发的过程,文本解读与情感有着天然的联系。夏丏尊先生也说文字本身没有力量,而是通过读者在心中唤醒已有的体验,形成情感的触动,进而产生了文学的力量。
6.
7. 西方文论认为,文本仅是一个图式化结构,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有着许多的未定点和空白,可以接纳通过读者想像和填充使之具体化了的不同解读。我国的古代文论也包容着“诗无达诂”等多元解读之说。而诗歌语言存在语义的多义性,它首先表现为能指与所指之分,能指是指作品语言的字面意义,所指是指作品语言的隐含意义。
8. 教师要善于从五个方面入手:即抓住文本内容;抓住文本语言;抓住文本主旨;抓住人物形象和补充文本“空白”,有效进行文本解读。重视文本给予读者的暗示或提示对解读自由度的限制。
9. 建构主义的教学方法多种多样, 其共性则是在教学环节中都包含有情境创设和协作学习,(背景知识和共享知识) 并在此基础上由学习者自身最终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构建文本意义的同时,构建语言知识!
10. 第一课时阅读中的词汇教学要把握两个要点:一是词汇操练不宜脱离文本语境。二是词汇学习是为了加深对文本的解读。
11.
刘辰诞在《教学语篇语言学》中将语篇定义为“一段有意义、传达一个完整信息、逻辑连贯、语言衔接、具有一定交际目的和功能的语言单位。”
12.
13.
14.
15. 拉波夫(Labov)根据自然叙事顺序总结出的叙事结构模式包括6个部分:摘要(abstraction)、定位(orientation)、过程(complicating action)、评价(evaluation)、解决(resolution)和结尾(coda)。作者运用反问,情态动词, 比较词等语法手段和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发表评价,包括内评论和外评论。
16. 在说明性语篇中,可供使用的说明方法有很多,例如定义法、举例法、比较对比法、数字法、图标法、引用法、比语法、程序分析法、因果分析法和分类法等。
17. 衔接是语义上的一种联系。韩礼德和哈桑把衔接分为5类:照应、替代、省略、连接和词汇衔接。
18.
(1)反义关系。(2)互补关系。互补词在意义上是相互排斥的,在这点上,互补词不同于反义词。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