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本强基
提质增效
积极推动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发展
——在全市普通高中校长会议上的讲话
林卫平
2011年1月7日
同志们:
今天全市普高校长会议的主题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进一步优化普通高中布局结构,坚持面向全体、分层指导、分类推进策略,进一步提升普高教育内涵,提高教学质量。下面,就普通高中教育发展工作,我讲以下几方面的意见:
一、正确认识我市普通高中教育发展现状和水平
经过“十一五”发展,我市普通高中教育在办学水平、队伍建设、硬件条件、初升高比例以及教育教学质量上有了长足发展,各项教育指标进步显著。
——学校数
2005年:全市普通高中(含完全中学)134所,在校生数160925人,校均规模1201人。2010年:全市有普通高中(含完全中学)130所,在校生数156167人,校均规模1201人。
——专任教师
2005年:普高专任教师9861人,其中中学高级教师1598人,占16.21%,研究生学历87人,占0.88%。2010年:普高专任教师10982人,其中中学高级教师2639人,占24%,研究生学历529人,占4.82%(不含在读),含在读占6.1%,高级教师和研究生学历教师比2005年有大幅度提高。
——办学水平
2005年:省一级重点中学8所,二级重点中学7所,三级重点中学14所,市重点中学27所。全市普通高中优质教育资源为53.77%。2010年:省一级重点中学8所,二级重点中学11所,三级重点中学20所,市重点中学38所。全市普通高中优质教育资源达到了73%,比2005年增加了19.23%。
——初升高比例
2005年全市初升高比例为88.1%,2010年达到95.82%,比2005年增加了7.75%。
——高考成绩
2005年:高考全市文理科考生36533人上线(不含艺术、体育、高职单招单考上线人数),上线率为62.8%。2010年:全市文理科总上线人数为37686人(不含体艺和提前批上线人数),上线率达到73%,比2009年增加3%,比2005年增加了10.2个百分点,上线人数连续11年保持全省第一。
二、明确普通高中教育发展目标和任务
“十二五”我市普通高中教育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全市普高数量调整到100所左右,校均规模达到1300人。高中阶段入学率达到96%以上。优质特色普高比例达到50%以上,优质教育资源覆盖率达到80%以上。“三层次”骨干教师数量有较大幅度增加,研究生学历教师力争达到10%。全面提升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并在创新人才培养途径上有新突破。保持高考全省上线人数居首优势,力争上线率和上线档次有较大提升。
各县(市、区)具体目标是:在普高优质教育资源覆盖率、初中升高中比例、教师专业化水平、高考质量等主要指标上,市直、瓯海、平阳要超过全省平均水平;瑞安、乐清、苍南要达到或超过全省平均水平;龙湾、永嘉、文成、泰顺、洞头要达到市平均水平,接近省平均水平。
三、全面落实加强普通高中教育的各项措施
(一)结合各地教育十大建设工程,优化普通高中校网布局结构
1.调整对象:管理水平低下、师资力量不足、没有一定办学规模和办学质量的学校。
2.调整原则:普通高中向县城和重点集镇集中,10万左右人口布局1所普通高中,学校规模在18个班级以上,班学额不超过48人。
3.调整步骤:“十二五“期间,全市普通高中数量由现在的130所调整到100所左右,校均规模由现在的1201人提高到1300人。重点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原则上不得少于8个班级,一般普高不得少于6个班级。
2011年开始,要严格执行此项原则,如一时执行不了的学校一定要书面报市教育局批准,中教处要做好检查督促工作,一定要控制住招生底线。
普高校网布局调整工作任务艰巨,各县(市、区)要对照《温州市教育局关于“十二五”期间普通高中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具体要求,花大力气,做好这项工作,要引导部分普高停止普高招生,转向义务教育阶段办学、转向职业教育办学。
(二)狠抓校长队伍建设,提升校长专业化发展水平
一是对全市普高校长提几点要求:
1.校长要有思想。如果校长没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是不可能办好学校的。龙湾中学以“树立‘文化自觉’意识,追求学校内涵发展”,就较好地体现了学校的办学思想。市本级从2009年开始推行校长办学思想研讨会,目的就是要提炼总结温州校长的办学思想、办学理念,目前已举办了四所,2011年还要再推出3-4所学校,要求各县(市、区)也要开始做这项工作,通过提炼校长的办学思想,引领学校的发展。
因此,要求校长要有教育追求,要学习教育理论,学习先进地区的办学思想,要“静下心来办学,潜下心来育人”,一心一意谋教育发展。
2.校长要带出优秀教师团队。作为校长,如何使团队能热爱教育、奉献教育,有精湛的教学水平和较高的教学能力,热爱学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要鼓励教师提升学历、晋升职务,要搭建各种平台,鼓励、激励、奖励教师,培养培训教师。
要了解教师,关心教师,公平对待教师,与教师平等相处。要努力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让他们从“课程消费者”变为“课程的开发者、研究者”。
3.校长要淡泊名利。校长是学校的标杆,一言一行是教师行动的指南,是整个团队的榜样,打铁还需自身硬,要“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坚持自重、自省、自警、自励。不该想的不想,不该拿的不拿,不该吃的不吃,不该去的不去,慎独、慎友,在形形色色的诱惑面前稳得住、守得住,堂堂正正做“官”,踏踏实实做事,清清白白做人。
二是教育行政部门将做几件事情:
1.实施温州教育名家培养工程。促进名校长形成办学风格和专业化发展。倡导教育家办学,2011年,评选首批教育家。到2015年,培养造就10名省内外有影响的教育家,助推温州教育质量的提高。
这是从行政角度关心校长的成长。用校长,就要信任校长,要使校长有成就感。要帮助解决校长的实际困难:一是办学中遇到的困难,二是尽力解决校长本人的后顾之忧。
2.完善校长全员培训制度。按照《浙江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要求,以5年为一个周期,以专业发展为重点,对校长进行全员培训,并逐步增强校长选择培训机构、培训课程、培训时间的自主权,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加强校长队伍监督考核。健全校内监督机制,强化行政监管力度,引导家长、社会参与监督。要定期对校长进行科学、客观、公正的考核评价,考核优秀者予以奖励,考核不合格者免去校长职务,促使校长能上能下,建立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市本级已对校长实行年度目标考核办法,考核不称职的校长进行调整。各县(市、区)也要考虑建立对校长的考核奖励机制,要考核、评价,也要有奖励。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一是启动实施“三个一”教师培训行动计划。以校本培训为主载体,全面轮训10万教师;以教师培训机构为主阵地,重点培训培养1万名骨干教师;以国内外著名高校为依托,培训培养100名温州教育领军人才。
二是完善“三三制”培养激励机制。第一层次骨干教师达到500名(其中省特级教师100名、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150名、名校长50名、名教师200名);第二层次骨干教师(教坛新秀、教坛中坚、教坛宿将)达到2000名;第三层次骨干教师达到5000名,形成教育家——名师名校长——“三坛”——学科骨干的金字塔型教育人才梯队。
三是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学校、县、市三级联动开展教师学科素养系列赛事,“十二五”期间各学科培育、打造100节高效的“精品百课”优秀课例。优化课程结构,突出课程特色,培育精品校本课程100项,满足学生多样化、个性化学习需要。
四是开展“高中教师学科素养提升行动”。对高中教师进行专业发展全员轮训。实施教师学科教学能力提升计划,在学校设立学科教研基地150个,完善校本教研制度,促进教师关注和研究学生成长规律和学科发展现状。
(四)全面加强教育教学质量管理
提高教育质量只能通过真抓实干,扎实优干,抓紧、抓实教学管理的关键环节。
一是教学管理抓落实。教学常规工作要做到“五认真”:认真备课、认真上课、认真改作、认真辅导、认真考试。如果管理工作能坚定不移地从教学常规抓起,那不管课程如何改革,高考方案如何变化,都能以不变应万变;都能成竹在胸,胜券在握。
二是教学研究求实效。中学教科研一定要逐步形成“课题到课堂教学中去选、研究到课堂教学中去做、答案到课堂教学中去找、成果到课堂教学中去用”的良好风气,为课堂教学服务,为切实提高教学质量服务。
三是应对高考出实招。要认真研究,加强学习和研究新高考方案和考试说明,理性认识新高考指导思想、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要制定有效应对措施,构建科学应考体系。要把握信息,密切关注高考最新动态,密切注意高考命题走向,寻求规律,争取少走弯路、不犯错误。市教育局中教处、教研院要认真做好统筹指导服务工作,特别要重视薄弱普高的提质工作,重视后20%学生的提升工作,争取2011年高考有新的突破。
四是建立“有效教学”实验试点学校。确定实验重点项目与目标,培育建设一批学科特色高中。
(五)改革创新办学体制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
一是创新办学体制机制。扶优扶强民办教育。制定和落实支持民办教育发展的政策措施,要在政府公共财力扶持民办教育、提高民办教师待遇、公民办合作、提高民办学校教育质量等方面找出路。
改革公办学校办学体制机制,推广“名校集团化”“城乡学校共同体”等办学模式,完善以政府办学为主,民办、中外合作等多种办学形式共同发展的办学体制。
启动教育部在温州的两个改革试点工作:民办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和地方政府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综合改革试点。要全力以赴把试点做成亮点。
二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入研究课堂教学,创新教育内容和方法,注重因材施教,扩大小班化教学,推行分层教学、走班制、学分制,满足不同学生多样、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实施高中课程多样性建设计划,把职业教育作为选修课程,适当引入普通高中教育。努力提高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
探索促进学生发展的多种评价方式。建立市、县(市、区)、学校三级教育质量评价和监测体系。推行学校发展性评价制度。探索促进学生发展的多元评价方式,促进学生在全面发展基础上优势发展。如何推进“一校一品牌,一校多特色”,高中如何体现优质特色发展,如何通过评价这一指挥棒,对学生进行培养,这些问题都需要大家认真思考。
三是创新考试招生制度。积极探索多元招生办法,缓解过热择校竞争。
要进一步扩大特长生招生比例。不管处在哪个位置的学校,都完全可以做特长生招生的事情,直属处、中教处要专门认真研究这件事。
要进一步扩大特色高中实行自主招生。2010年全市仅美术专业高考报名人数就超过4000人,建设好特色高中,能更好地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市本级要做大做强艺术学校,不但是高中,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也要在特色上做文章。
要进一步完善保送生招生办法,将优质高中招生名额按比例合理分配到初中学校。要努力避免以学业选拔考试的办法招收高中保送生,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保送,而是增加学生学业负担的行为。2011年,不能将文化测试做为保送生选拔的唯一标准,要从全面发展的角度制定高中保送生招收办法。
各县(市、区)教育局一把手要亲自抓,认真分析研究普通高中如何办学,如何提高普高质量和高考成绩,要努力为教育各项指标在全省领先作出贡献。
同志们,追求普通高中更高的质量,对政府来说,就是要办好每一所普通高中;对教育行政部门来说,就是好选派好每一所普通高中的校长;对每一位普通高中校长来说,就是要发展好每一位老师;对每一位老师来说,就是要教好每一名学生。让我们脚踏实地,真抓实干,为温州建设教育强市、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做出应有的贡献!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