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赴温州十九中参加温州市高中化学教研员(市直高中化学教研组长)工作会议和温州市八届中化会常务理事会,本工作室学员廖晓聪也一起参与了活动。首先分别听取了温州十九中王璐、周建清老师的高三复习课《氯气的性质及制法》、高二新课《有机物的结构特点》以及温州中学陈欲晓老师的复习课《含硫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接着由市教研院教研员郑肖文主持,开展说课、评课活动,本人也被邀请参加评课。在听课过程中,我隐隐约约感觉到今天上课的老师来自完全不同类型的学校(因之前没有看通知,感觉他们都是温州十九中的老师),前面两位老师上课的思路和教学方法比较相似,都是采用学案导学的形式,由于他们知道学生基础不好,同时考虑到是公开课必须有一定的容量,于是上起课来有给人一种明显的赶进度的感觉,所以我觉得课堂教学效率不高,学生可能掌握得也不好。但第三节课一开始给人感觉独特新颖,且有新课程强调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感觉。可是由于生源素质相对较差,教师的预设与课堂的生成存在较大的脱节现象,致使没能达到理想的效果。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我认为教师在了解学生及如何使教师的“教”更贴近于学生的“学”上面出了问题。前两位老师应该是了解学生的,但为了所谓的“为公开课增加容量而忽视了学生的基础和可接受能力”,其实也是“不了解学生”。后者,因确实不很了解学生而采用重点中学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模式实施教学,终因学生的底子薄而无法顺利进行,其实也是教师的“教”脱离了学生的“学”的缘故。我想第三节课如果采用让学生在回顾旧知识的基础上,复习二氧化硫和硫酸的主要性质,然后采用比较教学法加强对比和联系,再通过应用来巩固已学知识,这样学生可能会更有话语权,因为通过复习唤起学生对已遗忘知识的回忆,使学生感觉自己有话可说。既然有比较,就要有联系,更应该有小结。如浓、稀硫酸的比较,要注意浓、稀是相对而言的,所以教师这时的“导”是不可或缺的。
本人认为,课堂教学要高效,教学设计时就是要体现有序构建。要做到有序构,首先是构建过程要有序,也就是必须依据学习规律,通过一定的步骤构建认知结构,其次就是构建结果要有序,也就是要注意提高学生认知结构的有序度。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前应从教学价值观分析自己是否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即教教材与用教材教的融合(课程观),教学预设与课堂生成的统一(课堂观),主导与主体的相互依存(教学观),有效性与主动性并重(质量观),相互尊重与平等对话结合(学生观),从而使自己的“教”更加贴近学生的“学”。另外,通过我们的教学要使学生学习化学成为自觉行为,也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才会更加高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