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遇生欣
/吴国荣
他虽然没有著作等身,但也编撰了十好几本书。他虽然没有专业职称,但专门的文物书籍到现在竟出版了八、九本,加上有关文物内容的专题宣传片和资料汇集,为太原市的文物保护利用、文创研发、讲好太原故事,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他就是太原市文物局二级调研员冀晓峰同志。
一个人的作为,不在于他在工作岗位上时间的长和短;一个人的能力,也不在于他在职位上的主和次;一个人的境界,更不在于机遇的好与悖。冀晓峰同志长期在太原市的基层工作,又经市里几个部门的历练,2012年,他年近半百方到市文物局任职副局长,按说这个年龄,按部就班,干好分管工作,小心谨慎,亦步亦趋就万事大吉了。但他感到,这样平庸潇散似乎对不起自己半世的操履和满腔的热忱,何况历史的车轮已经进入新的时期,踔厉奋发、竭尽所能成为人们的精神状态和追求。于是,他潜下心来,一头钻进了太原文物考古的时空隧道,为太原的历史文化探源、断代和疏濬做好文牍支持而笃行不怠。
“随遇生欣”是他到市文物局工作后给自己起的微信名字,出自清朝晋人祁寯藻先生的一副对联,“紫竹幽兰静观得趣,和风朗日随遇生欣”,他特别喜欢联中弥漫着的淡然和洒脱,尤其喜欢淡然和洒脱背后透露出得那份坚持和执着,希望自己在“随遇”中绽放出生命的亮色。
太原是一个历史悠久、文脉绵长的地域,晋阳城的建城历史也已2500多年了。“三晋中枢在太原,三晋文脉系太原”。气势磅礴的“唐风”文化从这里滥觞;有容乃大的“晋韵”文化在这里唱响;驰骋欧亚的“晋商”文化在这里传颂,这些都是锦绣太原城的含义。但是,正如冀晓峰同志所讲,到了书店想找一本从文物角度系统、全面、通俗介绍太原历史文化的书籍,都难以找到。是的,改革开放以来,文物系统分属两个部门,一个是太原市文化局直属的文物管理委员会,一个是晋祠文物园林管理处,后来合并组建太原市文物局,在合并之前或合并磨合期,虽然也编辑出版了不少有关文物文化方面的书籍,但微观方面的多,宏观方面的少;技术层面的多,综合方面的少;一馆一所的多,全局性、全市方面的基本上就没有。为了适应改革开放,宣传太原,提高太原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塑造太原的新形象,冀晓峰同志努力争取历届局主要领导的支持,广泛组织具有编写能力的工作人员,脚踏实地开始了太原文物人的瑰丽梦想。
他是大学中文系毕业,但文史不分家。尽管他在党政宣传部门步履陶冶,但要对全市几十、上百个文物单位进行解读,不要说编著队伍参差不齐、步调繁杂,就具体文字表达和书写风格如何协调统一,加上资料核实、实地探访,就是一个很大很大的工作量。他2012年年底到任,2013年就开始他的文物书籍编撰系统工程。第一本为《太原最有文化的三十三处美景》,用散文的风格、历史的眼界、专业的行文结构,全面系统地介绍太原市33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是,安排起来容易,统稿修改则就太耗费时间了。工作时间,他要上班履职;白天伏案,他则是在处理分管工作。要想保质按时完成统编的案头工作,就只有利用晚上和节假日的时间了。俨然专业人员出版专业书籍,则成了没有报酬的业余工作。既然他把大量的业余时间用来修撰统编,那么用栉风沐雨、含辛茹苦来形容他一以贯之的刻苦精神和信念追求,就应该是恰如其分的了。经过一年多废寝忘食的工作,到2014年底,《太原最有文化的三十三处美景》出版了。又过了一年,到2015年底,介绍太原市省、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太原文化美景》也出版了。这两本书互为姊妹,或为兄弟,从古建营造到遗址墓葬,从寺观庙宇到石窟碑刻,从名人故居到红色遗址,探查到太原历史文化的源头,捋顺了太原文明进程的印记,勾勒出了太原历史文物的家底。
“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要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时,对文物工作的谆谆教导,既是对文物工作重要性的论述,也是对文物工作者的责任赋能。对文物人冀晓峰同志来说,更是如何保护好文物和守望文明的指路明灯。他立足本职,胸怀全局,为了给全市文物工作者提供思想保障、理论依据和工作方法,组织业内人士编写了两本业务书籍,一本是《太原文物人读本》,分思想篇、法规篇和业务篇,汇集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文物工作的重要论述、各级有关文物工作的法律条例和文物工作的基本常识及职责。一册在手,法理全通,用以指导文物工作者的格物致知、令行禁止。另一本是《文明守望号》,主要内容是为文博志愿者提供文物保护的基本常识和团队运营。到此,你会感觉到,前两本书是宣传太原的国家、省、市三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深厚历史文化,这两本书,则是为太原市的文物工作者和文博志愿者提供工作支持。而且,把为文物工作队伍服务的对象,从专业人员延伸到更广阔的志愿者队伍,善莫大焉!
文物保护的目的,是要“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丰富全社会历史文化滋养”。如何让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落地生根,冀晓峰同志是这样理解的,“就是要让文物本身的信息走下高台、走进百姓,活态传承,融入日常,让文物中蕴含的文化精髓和时代价值,成为人们现实生活中的精神滋养”。于是,他创新工作思路,挖掘文物遗产的内涵,首先领衔主编了《品读龙山》。太原的龙山文化,是一曲佛道联奏的和谐交响,蕴藏着非常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但是又被历史的风云所湮没,既古老又神秘。如何能廓清历史的迷雾,挖掘出当年的高贵,是这本书的历史责任。为此,冀晓峰同志组织一批历史文化学者和作家,解读龙山佛道遗存,评注历代文人咏诵龙山诗赋,赏析龙山楹联匾额,演绎龙山民间故事,从而“品”出了龙山醇厚的味道,似乎让读者看到了北齐文宣帝高洋如何创建童子寺,点燃石塔上的灯火;听到了唐高宗李治携皇后武则天马蹄声声到童子寺瞻仰大佛并遣使为大佛赐披袈裟。而始创于唐初的龙山道观石窟,因被战火损毁,直到元初丘处机高徒宋德芳云游龙山,重建昊天观,大规模修凿龙山石窟,才“殿阁峥嵘,如鳌头突出一洞天也”。这种“品读”的传播方式,不仅能让沉睡在大地上的遗存活起来,也能深入地丰富全社会的历史文化滋养。顺着这一做法,他又主编了《听得见的博物馆》,把全市附着在文物古迹背后的故事,通过征集,先在太原电台播出,后又整理编辑出版,并邀请播音员、讲解员录制音频,开卷可读,扫码能听,更有普及型和社会滋养效果。
为了真正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活起来,冀晓峰同志全力支持和鼓励身边的文物人探索、研究和整理文物所蕴含的历史文化信息,或深入交流,或倾情作序,或讲座传导,同时组织广大文物人在工作方式方法上进行突破。2018年,利用太原市文物局入选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价值研究与传播计划”项目,面向社会,在全市公开征集160余处文物点的解说词。围绕这一活动,大力宣传,广泛发动,让全市业内业外热爱文物工作和历史文化的广大市民,积极投入到翻阅史籍、田野调查、民间走访、认真撰写文物景点解说词的活动中。经过层层筛选,反复修改,专家把关,网络投票,从311篇初稿中,评选出161篇,然后又联合市有关部门组织开展了“时代新人说·文明与守望”大型讲述活动。在讲述比赛现场,座无虚席,过道上也站满了人。观看直播平台的人数竟达到了13.04万人。在人们的期盼中,冀晓峰同志又牵头把评选出的161篇解说词录制成二维码放置到相关的文物点供游人扫码收听,同时精心整理、编辑成书,交由中华书局出版,曰:《讲述—太原历史文化撷英》。这本书群策群力,不但编辑形式新颖,而且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共存。不仅把散落在山庄窝铺的文物景点收集在内,而且把最近普查出的红色遗址展现出来,让全社会都能受到历史文化和革命文化的浸濡。说到这里,冀晓峰同志参与普及性、群众性的历史文化宣传,还有他统筹策划的《古城古藏五集系列片》《唐风晋韵·锦绣太原》《寻幽胜境·隽永光华》等专题宣传片,在多家电子媒体多次播放,形象具体,润物有声,让历史文化真正走出闺门,深入社会。
斗转星移,转眼冀晓峰同志到市文物局任职已10年了。10年来,国家对历史文化、文物考古工作不断加持,太原市的文物工作无论是保护维修、考古发掘,还是申报命名、完善资料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如何让新的成果都能客观记录,知往鉴今,留之与后,冀晓峰同志最近又重点策划编撰出版了《晋阳国宝》。这本书的历史文化信息丰富多彩,文物考古成果蜚声中外,古代文明的呈现美轮美奂,应该说这是太原市编辑出版的文物类书籍,到目前为止最具权威的上乘之作。本书分为上下两编,上篇“营造精华”34篇,为古建筑、石窟寺和近现代代表性建筑,都是国家级命名的文物保护单位。下篇“地不爱宝”36篇,为古遗址、古墓葬的介绍,也都是国家级文保单位或太原市历年来的重大考古发现。妙笔生花,描绘记述,入史成册,可谓了却了太原几代文物人的神圣心愿。
漫卷史书,累累硕果,冀晓峰十年刀笔辛勤也已青丝染鬓,明年他也该华丽转身了。但是作为一个有使命感的人,相信他会不待扬鞭自奋蹄,他还会在太原传统文化的这块沃土上驰骋耕耘。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