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学书法即学做人

(2019-05-25 17:27:24)
标签:

书法

做人

学书法即学做人     

                                               /吴国荣

学书法和学做人一样难。难的是书法的精要品味无穷尽,不仅要有学问,而且还要有悟性;不仅要有技法,而且还要有人格,怎一个勤字就能了得。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书法的基础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的载体就是文字。中国的文字是象形文字的不断简练和概括,一直演变到统一的汉字。世界史上的文明古国如古埃及、古巴比仑、古印度和中国,这些文明古国过去都有象形文字,但是除了中国,其它古国的文字逐渐演变成了纯符号的拼音文字,只有中国的汉字还保持着传统,从最早的象形文字,如仰韶、大汶口、二里头等地发现的刻画符号、象形文字,到殷商时期,正逐步趋向于符号化,和早期纯象形的文字有了区别,再经过两周古文、大篆,文字演变越来越规范化、抽象化,到秦小篆时完全整齐划一了。隶、楷、行、草最后到狂草,通过一系列字例的排比,我们可以发现,文字演变的过程环环相扣,来龙去脉清晰无疑,这就是中国汉字的伟大之处。有了文字就有了中国的历史,而中国的历史就是几千年流传下来的经学典章,这些国学内容,既包括政治、经济、军事和社会更迭的方方面面,也包括哲学、宗教、法律和文学艺术的各个门类。熟悉了这些,就对书法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而书法又和绘画同源,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又为中国画的用笔用墨和章法布局奠定了基础,是为文人画。诚然,不是说没有高深的学问就学不了书法,而是说熟读国学将会为书法的精炼,并向高端迈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读万卷书还需行万里路。读书和实践是相得益彰、学识互补的贯连。对于书法学习来说,则是离不开阅历和见识,进而就能增强学书的悟性。古人讲,人以字名,字以人名。从字面来理解就是,古代毛笔字写得好的就能入职做官。反过来讲,做官的人,特别是做高官的人,字都写得很好。这不仅是因为时代的原因,而且还因为他们的名气大,所以他们的书法的影响也必然大。实际生活中,也确实是这样。历史上留传下来的法帖,基本上都是驰骋疆场或饱经沧桑的高官大儒的作品。这些古人,在学养的基础上,万里奔波、激荡江湖,对人生沉浮的认识、对社会冷暖的感知、对朝代兴衰的理解,非常人所能匹比。不是说,民间没有好的书法者,而是他们的气势、格局和境界确实难以企及这些“行万里路”的先贤圣哲。这也类似于诗在功夫外的道理。“行万里路”就是人生智慧的营养,就是开启门禁的钥匙,就是突破书法苑囿的磨刀石,进而能增强学书的悟性。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书法从汉字升华为艺术,毕竟有它的技巧、规律和法则。书法家在书写汉字时渗入了自己的本性、气质和审美理想,从而造就了自己的个性风格,与他人不同,具有了“刷脸”的个性认证,这就是美学的价值。书法作品,无论是运笔方法、字体结构,还是墨色运用和章法布局,它都讲究开合、聚散、虚实、长短、轻重、疏密、欹正和干涸、浓淡等若干个对偶范畴。在这些范畴里形成变化多端、对立统一的具有美学价值的作品。书法作品除了基本功之外,这些法则即是美化,又是创意;既是凸现气势,又是张扬个性。这些法则初始是技巧,熟练是功夫,形成特色就是风格。达则,非一个勤字而不可得。所谓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勤学苦练,书法才能常写常新。

 

古人论书云:一须人品高,二须师法古,是书之法,学者习之,故当熟之于手,必先修诸德以熟之于身。德而熟之于身,书之于手,如是而为书焉。学书必当修养人文,修炼人格,修为综合学养。古人往往强调人品的重要性。字如其人。书,心画也。一个优秀的书法家,必然是一位杰出的人物。古往今来,凡是耳熟能详的书法家,如果我们对这些杰出人物进行深入了解,不难得出他们确实都具有优秀品质和高尚人格的结论。当然,古代也有一些名人,书法造诣也颇高。只不过用封建道德标准来评判,可能不被正视。比如王铎,本来是明末清初的大书法家,因受“一臣不侍二主”的影响,而不被后人重视。其实,这是两方面的问题。从政治上讲他吃的是宦途的这碗饭,朝代的更迭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他很难另起炉灶,摆脱这种历史的现实。单纯从书法艺术上来讲,无论从他的成长过程,还是学书过程,没有高尚人格,没有良好的品质,试想,他的书法艺术也很难达到这个高度。无论怎么讲,修为成就人品,人品成就书品。

 

学习书法的过程,就是学习做人的过程。无论是综合修养的自觉修为,还是社会阅历的积累;无论是书法技艺的锤炼,还是师法古人的过程,都是对人品的丰润、完善和提升。学书法即学做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