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情思

标签:
中秋情思杂谈 |
古往今来,中秋之月不仅承载着一份寄托,一份祈盼,更是一种极具诗情画意的文化符号,在她身上倾注了华夏民族无尽的情愫。有人说,在中国传统节日中,中秋节是最具温情和诗意的。是的,特别是对于流寓江湖、漂泊四方的游子,随着年龄和阅历的渐渐增长,每逢中秋来临,情感的溪流便会在不知不觉中汇集成一条澎湃的江河,仿佛钱塘江的潮汐一般,伴随着茫茫云海中一轮初升的明月,在心底涌起层层波澜,勾起一段又一段如烟往事的回忆和一阵又一阵情意浓浓的遐思。
http://s6/middle/660f47c7t909c5dcafb05&690
华夏民族是一个渴望团圆的族群,千百年来,“团圆”意识已经重重溶入这个族群的血液之中,成为一种挥之不去的集体记忆。然而,历史上由于社会内部冲突和周边民族互动造成了许多次中央政权的分崩离析,或藩镇割据、诸候称雄或江山半壁、南北对峙。但是,这种分治状态持续的时间愈久,国人对破镜重圆的企盼就愈加强烈。而每逢中秋月圆之夜,人们的这种情感便更显浓郁且厚重。因为,每一次政权的分治状态,往往会造成众多家庭解体离散的悲剧发生,天涯异处的夫妻,恍如隔世的兄弟,难得一见的母子,同在一轮中秋月圆之夜,吟咏着同样伤离惜别的诗句。久而久之,便使我们的族群形成了一种特定的“家园情结”,这种情结让国人把“家”与“国”这两个不同范畴的概念,用情思和笔墨紧紧链接起来;这种情结,概括提炼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之魂;这种情结,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得以代代相传;这种情结,把华夏民族的精神汇集成一股和合强大的力量。
曾被
梁实秋先生誉为“右手写诗、左手写文,成就之高,一时无两”的台湾学者余光中,以一首《乡愁》把“家国情结”演绎得酣畅淋漓,令人叹为观止。读罢《乡愁》,我们仿佛看到隔海相望的月下孤影,携一缕乡愁,一袭细雨,望月而叹,涕泪横流。吟咏唐歌,这分明就是李白的“对影成三人”,杜甫的“凭栏泪泗流”。而国民党元老于右任的临终诗句,更是一首泣血的悲歌,含泪的呼唤,把“断肠人在天涯”的游子之痛推向了极致。足见,一湾天然的海峡,一道人为的鸿沟,锁不住一颗颗深情思念的心、祈盼团圆的心。
在儒家文化影响所及的范围,月到中秋分外明,每逢佳节倍思亲,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几乎成为一代又一代引领风骚的文人墨客们不约而同的咏叹。中秋之夜,皓月当空,皎洁的月光带给人们缠绵的情怀和无尽的畅想,也留下了许多韵味无穷的千古绝唱。从“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婉约,到“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的豪放,从“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的感叹,到“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抒怀,再到“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祈盼,中秋月下,不知让人们平添了多少思国、想家、望乡、念友的离愁别绪;也不知让多少人为理想、为抱负,凭栏把盏,设问苍天。
http://s15/middle/660f47c7t909c671449ce&690
世代受传统文化熏染的华夏民族,对月亮似乎情有独钟,人们把这个神秘的域外天体视为仙境并加以艺术铺衬。那里有巍峨的广寒宫,有神圣的桂花树,还有可亲可爱的吉祥小白兔以及似国画渲染出的壮丽山河,而所有这些都是善良、圣洁、和合的“嫦娥”与“吴刚”这两位神仙人物的从属。古人为他们奠定了最美好的组合,也为他们赋予了最抒情的象征,同时还给人间比照了一个直观而圆满的具象----中秋之月。
皓首穷经的孔圣人,终其一生追求“仁者”的境界,而亚圣孟子一句“仁者爱人”,更把圣贤的情怀诠释的入情入理、润物无声。古今人心的普遍事实,始终贴切地蕴含于人们的言行举止中,也在文字中留存着他们的真挚。每当我们回头再看传统诗文载现的这份普遍的人际关系,与其说是虔诚的伦理说教,不如说是生命之花的蓬勃开放,以一已推向无限,以一颗热忱的心拥抱平凡的世界,恰似一轮澄天皓月,把清纯与柔情毫不吝啬地洒向一代又一代陌生的尘世人间。
放眼浩瀚广阔的宇宙,月球这个与蔚蓝色的地球结伴而行的兄弟,亿万年来,照临空旷的大地,而且笼罩悠邈的时序。秦时的一弯明月可以映照汉时冰冷的关隘,也可映照二十世纪硝烟弥漫的卢沟桥畔,为那些为国捐躯者作历史的见证。秦淮的明月,可以同时在西湖、在洞庭、在二十四桥、在天山,觅得她那婀娜多姿的身影。在尘世机缘的巧合中,她或许有各自不同的音容笑貌,在境遇不同的心路历程里,她或许有完全不同的思想启迪。但是,千里举目,同是那轮熟悉的明月,万代同瞻,同是那轮映照故人的明月。此刻,不禁让人牵挂的是,白居易所感伤的清冷、苏东坡所思怀的多情、李煜所镌刻的故圆,刘禹锡所惊讶的沧桑,是一一相殊的月魂呢?还是一月相幻的化身?抑或是同一种生命的本质在不同境遇中而衍生的不同心境?所以每当我们在拜读《琵琶行》、《春江花月夜》、《虞美人》时,或者面临类似的情景,也才有感知他们心境、思绪和情感的可能,无论如何,这些似乎都可以感到是中秋月夜赐于人间有情人的格外眷顾与恩赐!
于是,人们开始慢慢地解读民俗节日中,中秋之月所蕴含的悠远而丰富的传统文化信息,其过程宛若在细细地品味一壶陈年佳酿,其初衷似乎更多地体现了温暖的人文关怀以及对和谐生活的憧憬。古往今来,无论宫廷巍峨、江湖悠清,爬高涉远人的情感之舟也需有一个避风的港湾来停泊,何况终年奔波的人们,则更希望有一个小小的情感驿站可供歇息,借此以梳理一下纷扰零乱的思绪,渲泄一下蓄积已久的心理压力和情感祈求。当然,合家团聚是最直接和最欣慰的愿望,因为那不仅是一种情感滋润,更是一种精神抚慰。中秋夜、中秋月,在满足了人们渴望团圆的心理之后,无疑也成为寂寞失路之人普遍诉求的偶像。
假如中秋之月是生命的本质,那么我们的身躯更象是水,而我们的情感则是月印万川,我们取一影的水月,去完善自己的情感历程,去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在个人的因缘际遇里,本此共通之性,可以反映以不同之情思举止,自成一片独立的风景。当我们通过自身的感受,去体会其他生命,去设想它们的情境,我们的情感才不致因封闭而自恋,因渲泄而放浪。通过沉思与体验,涌现真挚的悲悯情怀和一份庄严的生命质感,参照有情世界的人与物,超越时空的阻隔,便一路滋生着涓涓情谊、拳拳爱心,从而,秉持忠恕,义致中和,这大抵便是人间情爱的敦厚与温馨之处吧。